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国有商业银行被贱卖了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 09:49 金时网·金融时报

  特约撰稿人 郦锡文

  自建行上市后,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建行不经意间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创造了四个第一,使国有商业银行从泥泞中走出来,成为国际化银行的一分子,并引起广泛的关注。长时间成为社会公众和媒体关注的话题,这本应该是令国人高兴的一件事。但高兴之余,“贱卖论”的当头棒喝,却令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了。依笔者所见,不管高兴也
罢,扫兴也罢,建行上市取得1.96倍的市净率,建行从国有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化银行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建行走向国际银行的标志之一是建行颇有吸引力的国家公司背景。建行作为首批试点银行和迄今为止国内海外上市规模最大的

商业银行,其成功或失败的示范效应决不仅仅是一个金融或经济问题,更有其深远的政治和社会意义。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几十年不同体制、机制的模式选择,已经看到非市场化、国际化的国有商业银行即将走到自身历史的终点,再不脱胎换骨,难以应对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满后的全面开放和竞争。对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和上市,不仅国家要倾力确保,建行也有信心和能力实现成功。因此,建行上市既是国家的决策和使命,也是市场的期许和瞻望,更是建行赢得新生的新起点、新机遇。有了这个政策使命的保障和历史机遇的把握,建行这支“开弓箭”是没有理由不首发中的的。

  再一个标志是建行的良好资产质量和业绩表现。在国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行资产总量虽不是第一,但其资产质量和财务效益一直位于前列。在改制后,建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已经降低到4%以下。对此,即使是银行的监管部门也承认,在近几年的综合考核评价中,建行的综合得分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第一名,建行的ROA、ROE、成本收入比等指标也领先于其他银行。尽管建行目前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较大差距,尽管其相关的某些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还不一定符合国际检测标准,尽管在资产质量指标上还不尽如人意,但建行在上市之前剥离核销

不良资产包袱和精简机构人员的改制改革之举,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非商业化、效益化经营的历史包袱的羁绊,并从经营机制和理念上与旧机制、旧理念作别。建行逐步向更新理念、更好状态、更高标准攀登的决心和信心,应该能够唤起投资者和业界同仁的信任和鼓励。国内外精明的投资者们心中都是有“一本账”的。那些着眼于在中国长期投资或谋求持久利益的投资银行家和企业家们,是不会因为建行在转型之初尚有某些不够成熟之处而对其潜在价值弃之不顾的。

  第三个标志是建行选择了理想的战略投资伙伴。建行的主要战略投资者是美国银行(BOA),BOA不仅在上市前收购了建行9%的股权,而且承诺在招股时继续注资,在今后的合作期内,还将提供有效的人才、技术、管理、产品、信息、文化等方面的战略协助,特别是该行承诺其在中国的业务决不与建行发生利益冲突,这对建行来说是比其他银行更为有利的一个条件。建行上市之后,BOA的这些后续行动一步步在兑现之中。事实说明,建行选择BOA作为战略投资者,让其真心诚意地为包括其自身利益在内的建行出主意、想办法、创产品、练人才、筹资金,在让投资者们赚钱的同时也为自己谋求了更多更大更有利的发展机会,这比仅让自己赚钱或单让外国投资者赚钱更有远见、更有信义也更有竞争力。由于战略投资伙伴选择得当,建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点上,建行的市场表现是获得境外投资者普遍加分的。

  第四个标志是建行决策和高级管理团队的专业化。建行新的管理团队的优良素质、务实清廉、专业水准等带来良好的市场印象。据报道,建行到全球招股的高管团队在连续数十天内表现出来的专业水准和谈判技能,不仅让海外投资者刮目相看,也为建行在开市前调升招股价位增添了信心和可能。

  此外,建行近3年的财务经营业绩是一个步步高、年年长的趋势。以税后净利润为例,2002年为113亿元,2003年为225亿元,2004年则为490亿元,2005年上半年,建行净利润记录为283亿元。这可以说是一个接近国际银行平均水平的记录。尽管这个水平不能说是一个终极目标。

  自建行上市后,在社会公众和媒体的高度关注之下,在诸多声音中出现“国有银行被贱卖”这类不够和谐的声音,让人感到有些刺耳。

  对于类似交行、建行等银行在境外上市是否属于国有银行被贱卖,本没有必要争论。“贱卖论”源于何处?是否“醉翁之意不在酒”?笔者不得而知。但国内从央行、

银监会到几大银行的主要负责人以及金融界的一些专家、学者都在不同场合表达他们的看法,指出“国有银行没有被贱卖”。

  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做买卖,尤其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做买卖,很难以贵贱衡量。买卖都是公平交易,尤其是大买卖,可能有大收益也可能有大风险,买卖的当事人都会度量自己的风险或收益回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只要不存在欺诈或霸权,买卖双方做出的交易就应该视为合法合理的交易,不存在谁赚谁赔的问题。

  想当初,在建行、中行获得国家外汇注资后,许多人还十分担忧“花钱买不了机制”,国务院领导同志在答记者问时还表示“担心大于放心”。这些都说明要让外国投资者认同和接受中资银行,外国投资者也是在与风险博弈的。即使在中行、建行完成财务重组后并准备境外上市前,权威机构和有关人士对中、建两行完成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情况也并非十分满意,有一种评价是“形似而非神似”,说明中资银行要达到国际先进银行的水平还有一段相当艰苦的路要走。特别是在2005年初中行、建行相继有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后,包括决策管理机构和当事银行在内,对中行、建行能否在2005年6月底前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可以说是没有多大把握的,人们都在静观其变。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行的战略投资者至今还没有完全敲定,其上市步伐落后于建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确定战略投资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也并非定了价格就一了百了。建行也是在经历几个月的艰苦谈判,直到最后一刻因战略投资方(BOA)的决策者果断决策,才最终谈妥协议而满足了上市前的要求。这些进程和个中的艰辛,恐怕局外人士是难以体察详解的,甚至对于上市前的中行、建行到底值多少钱,也不见得有多么全面、深入的了解。虽然时势和机遇造就建行抢得了首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境外上市的头彩,但建行赢得的并非都是鲜花和掌声,也有猜测和质疑。对建行的掌门人来说,其实更多的是责任和使命,担心大于放心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用建行董事长郭树清的话说就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言下之意,后面的路程更长远、更艰辛。

  当初建行在招股说明书中,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披露都是比较充分的,但在一路看好的申购潮中,可能还有一些故事被投资者们忽略了。比如,建行在介绍股东权益时,赫然列出“截至2002年12月31日止,本行累计亏绌为人民币1332亿元,反映当日以前本行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算的期间累计净亏损。”也就是说,如果不是2003年底国家注资225亿美元(1862亿元人民币)的外汇资本金,建行已经是资不抵债、亏损上千亿元的银行了,甚至也可以说“技术上是破产了”。如果那个时候建行被拍卖,不知后果会如何?还会有人提出“国有银行被贱卖”的指责吗?

  总之,外部的世界很精彩,但外部的声音也很杂乱。无论是已经上市还是即将上市的银行,都不要受这些杂音的干扰而做出错误的回应,更不要走错步伐以至乱了阵脚。回应质疑最好的武器就是用事实说话。希望已经上市和准备上市的银行,继续发扬改革精神,既要理直气壮地走自己的路,也要小心谨慎地对待前进路上的每一道沟沟坎坎,把自己的优势做大,把自己的不足补强,实现从国有商业银行到国际银行的转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