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行长论坛:本土国际化实践的有益探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 09:40 金时网·金融时报

  上海银行董事长 傅建华

  提要上海着眼于"立足长三角、服务全国、融入世界"的发展战略,同心打造长三角都市经济圈,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联动也开始启动。经济、金融、市场环境的日趋完善为上海银行跨地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上海银行在上级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充分把握住了发展的新契机,并凭借自身的实力在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
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上海银行宁波分行的设立,结束了城市商业银行只能在单一城市发展的历史,成为了上海银行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成为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近日,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核,宁波银监局同意上海银行在浙江省宁波市筹建宁波分行。这是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首次开设跨省市的分支机构,实现跨区域发展。跨区域发展被誉为是继1995年“组建城市商业银行、构建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框架”之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史上的又一次跨越的范例。上海银行跨省市设立分支机构,实现跨区域发展,是上海银行提出的“立足上海、辐射全国、接轨国际”战略思想的成功推进,也是上海银行实施区位优势战略的重大突破。

  确立开放式发展战略,走本土国际化之路

  “立足上海”就是坚持以上海作为发展根据地和基本立足点,依托上海的区位优势,抓住上海对外开放和都市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机遇,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创新,深化市场定位,强化经营特色,培育、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扩大在上海地区的影响力。“辐射全国、接轨国际”就是顺应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金融市场化、服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以争取跨区域发展为引领,依托上海,建立区域布局,加强战略联盟;同时以国际准则、国际先进银行经验来规范、改进经营管理,广泛接受国内、国际市场的监督和选择,着力构建发展新格局,实现发展新进步。结合自身的特点,上海银行在实施“立足上海、辐射全国、接轨国际”发展战略过程中,提出要走“本土国际化”发展之路。所谓本土,是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上海银行将立足于上海,立足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所谓国际化,并不是要在国际范围内大规模地开展业务,而是要按国际标准和准则来塑造上海银行,力争把上海银行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银行。

  在开放式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上海银行通过多种方式突破城市商业银行单一城市制的限制,积极拓展发展空间,走出了一条多彩多姿的发展道路。

  以主动的姿态,谋求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广泛的战略联盟与合作。上海银行成立以后,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通过加强城市商业银行间的联合与合作来突破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地域限制。2002年9月,由上海银行牵头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正式成立,成为城市商业银行间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经典之作。

  建立沪港台“上海银行”战略同盟,开展两岸三地金融合作。2000年4月,上海银行顺应沪港台两岸三地经贸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沪港台“上海银行”的历史渊源关系,成功联合香港“上海商业银行”、台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构建三行“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以实现资源共享,创造发展契机,拓展市场份额,形成合力和“三赢”态势,从而增强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通过五年多来的努力,三行就合作原则、合作领域等达成了多项共识,业务合作成效初显,并共同确定了三行合作标识,充分展示了沪、港、台“上海银行”战略合作的品牌形象。

  “引资”与“引智”并举,走本土国际化道路。在引进外资方面,上海银行作了较早的探索和实践,成为国际金融业了解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群体的窗口,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1999年9月9日,上海银行率先引进国际金融公司(IFC)参股投资,开创了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参股中国银行业的先河。2001年12月29日,上海银行又成功引进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参股投资,国际金融公司增持股份,香港的上海商业银行也投资参股,从而成为当时国内外资持股比例最高的一家商业银行,开创了吸收外资机构多元化投资的新模式。与此同时,上海银行还与汇丰银行签订了技术支持协议,积极引进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体制的完善,加速经营管理理念的更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这种“引资”与“引智”相结合的模式体现了上海银行为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按照国际标准开展现代金融企业建设,通过实践走出了一条本土国际化之路。

  打造区位竞争优势,探索多元化跨区域发展模式

  上海银行开放式发展的各项实践,为上海银行实现跨区域发展,真正突破经营的地域限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作为一家中小银行,选择什么样的跨区域发展战略,采取什么样的跨区域发展模式,就成为摆在上海银行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由于规模较小,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建立覆盖全国的金融服务网点。怎样扬长避短,集中资源,确立自己跨区域发展的重点区域,形成自身独特的区位竞争优势就显得非常重要。

  作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先行者,上海银行在区域战略抉择和跨区域发展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跨区域发展战略抉择:区位优势战略。2004年,上海银行在总结开放式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跨区域经营的发展战略,即区位优势战略,并将之确立为未来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所谓区位优势战略,就是利用上海银行的地缘优势,在上海及周边长三角地区进行密集性经营,从而更好地了解区域内的市场状况和客户状况,提供更适合市场需求的金融服务,赢得竞争优势。在区域布局上,上海银行立足上海,并顺应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金融市场化、服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加快向长三角地区发展,在主要经济中心城市拓展服务网络,同时在适当时候进入区域经济发达的环渤海及珠江三角洲地区。

  区位优势战略是上海银行“立足上海、辐射全国、接轨国际”开放式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延续。这种差异化、有选择的跨区域发展定位既是顺应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框架、形成自身特色优势的理性选择,也是发挥自身优势、延伸沪港台两岸三地合作平台,满足客户多元化、全方位的深层次金融需求,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将有力推动上海银行实现从一家地方性银行向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转变。

  跨区域发展模式探索: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模式,既可以通过设立分支机构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兼并、收购的形式;既可以通过参股、控股的形式,也可以通过业务战略联盟、组织机构联合的途径达到跨区域发展的目的。多年来,上海银行根据客户对全方位、一体化金融服务的现实需求,结合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努力。

  首先是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拓展服务网络,增强金融服务功能。自2002年以来,上海银行开始研究通过在长三角部分城市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形式来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可行性。在对区域经济、市场竞争、客户需求、自身实力与特色等进行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了具有良好经济、金融、市场环境,与上海有着较强互补性和协同性的宁波。在宁波开设分行成为实现跨区域发展、拓展服务网络、扩大业务辐射面、增强服务功能的第一步。

  其次是参股控股或重组其他城市商业银行,提升整体竞争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群体的一员,上海银行始终把推进以资本为纽带的深层次联合、提升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上海银行在坚持市场化原则和商业化运作的前提下,对通过参股、控股的方式,实现与长三角地区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联合;通过换股的方式吸收合并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等课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并与部分兄弟商行达成了一定共识。

  迎来发展新契机,实现发展新突破

  中国银监会成立以后,针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制定了《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在综合处置不良资产基础上进行重组改造和重组联合;支持经营状况好、管理能力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区域发展;支持城市商业银行收购国有商业银行撤并的机构和网点;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并购周边城市信用社,可向本行政区域内经济金融发展状况良好、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市辖县和县级市延伸,扩大覆盖范围。这一纲要的出台,为上海银行的跨区域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指导和制度上的保证。在2005年6月召开的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工作会议上,刘明康主席指出:“城市商业银行今后的主要方向是重组改造和联合”,“鼓励各行按照市场化原则和自愿原则进行联合并购,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这为上海银行选择跨区域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

  同时,随着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苏浙沪两省一市的城市间、地区间、企业间经济金融交流的日益密切,新一轮长三角合作热潮正在兴起。上海着眼于“立足长三角、服务全国、融入世界”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立足长三角、融入长三角、服务长三角”,与长三角共同举办世博会,同心打造长三角都市经济圈,把长三角的产业链真正连接起来,共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在迎来发展新契机的同时,上海银行的自身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也日益增强,经营管理品质不断提升,初步建立了现代金融企业的框架,正处于蓄势待发、谋求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截至2005年9月末,上海银行的总资产已经达到2257亿元;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新口径计算的资本充足率为11.28%,提前达到了监管要求。同时,上海银行的发展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较高评价。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