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广发行四方博弈逼近终局 近20家战略投资者争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5日 12:18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贾玉宝 广州、深圳报道

  对于外资金融机构,广东发展银行不是最后的晚餐,却是眼下的盛宴。因为,近20家战略投资者一年来的激烈争夺,无非是想领取那张全国经营牌照。

  显然,这是广发行给予它们的机会。地处经济引擎之一的珠三角,拥有全国性网络,
规模适中,尚未上市,股份制结构,这些无疑是诱惑。而更大的诱惑则是投资者凭此一役,即可一举完成其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布局。

  这场入股争夺战从2004年底广发行开始重组就已暴发。包括花旗银行、平安集团在内的多家中外资金融机构和财团加入了战团,而战略投资者与老股东、央行以及银监会之间展开的四方博弈,也因此开始了它的激情上演。

  选中广发行的理由

  当近20家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伸来橄榄枝之时,正是广发行沉疴难疗之际。

  2004年12月初,标准普尔发布的《2005年中国银行业展望》给予广发行CCCpi的国际评级,位居国内银行业倒数第一。

  广发行的历史包袱从两个事态序列开始累积。广发行一信贷研究人士称,1988年之后的10年间,在广发行累积发放的2000亿元贷款中,有90%用于支持广东经济,支持项目涉及能源、交通、通讯、贸易、高科技、环保等行业。“这种向政府主导项目倾斜的信贷政策例行多年,直到2002年后才发生根本性转变(确立培育优良债务人思路,将信贷重点转至中小民企)。”

  “其次则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广发行曾托管恩平城信社,代管河源农信社,搭救中银信托,以及处置汕头商业银行、佛山商业银行的后续事项等,到了最后,所有的账(部分由此产生不良)都要由广发行负责。”该人士继称。

  然而,向广发行伸出橄榄枝的手,似乎首先考虑的是进军中国金融市场的大势。这是广发行给予外资投资者的特有机会。

  首先,它是一张全国经营牌照(成立于1988年,国内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其次,规模适中。据广发行公布的财务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底,广发行总资产 3445亿元,各项存款余额300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157亿元。这意味着外资金融机构以数百亿资金可实现控股,并轻取全国市场,而相同金额投资四大行,则只是参股而已。

  再则,广发行尚未上市。据媒体已披露的广发行重组方案称,重组完成后,广发行拟于2006年底前在香港上市,投资者借此可施展的空间非常之大。

  而就业务层面看,除贷款业务外,被外资银行青睐的信用卡业务正是广发行的强项。广发行信用卡业务在国内起步较早,继1995年3月发行信用卡以来,广发行信用卡发卡量已远超200万张。

  如此以来,虽有高企的不良,广发行同样受到投资者钟爱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的竞争与博弈也因此在更大层面上展开。

  政策开绿灯

  博弈首先在老股东和投资者之间展开。

  重组一开始,老股东就棋先一着,不是先公布广发行出让底线,而是先测试战略投资者的收购底线。

  “让潜在战略投资者先提交重组方案,试探其底线,再决定如何承担银行历史问题。”广发行内部知情人士称,9月下旬,在未确定引资规模,也未提交经外部审计的财务报告的情况下,中外近20家意向投资者,向广发行重组财务顾问德意志银行提交了备选方案,对尚未进行不良资产剥离、政府注资口径亦不明朗的广发行先行报价。

  该人士称,这些投资者依据广发行提交的财务数据,对其资产质量做出初步判断;并就银行盈利能力、政府和投资者持股比例、上市融资预期等问题提出各自设想,报出各自可能的投资额度。被选中的投资者,将获准做进一步尽职调查,根据银行资产质量进行最后定价。“于此,总额约300亿元的不良资产的消化,纳入了战略投资者的收购盘子之中。”

  博弈接着在政府和央行、银监会的政策层面之间展开。最终,投资者所期待的收购股权比例上限进一步打破。

  “经央行、银监会和政府共同协商,出让广发行股权比例增至51%。”前述广发行人士称。

  “2002年,央行开始考虑广发行的重组问题。”该人士称,当时的提案是由央行收购广发行100多亿可疑类不良资产,另100亿损失类资产由老股东以定向发行次级债方式承担,但后来,广东省方面没有接受这一提案。

  时至2004年中,银监会开始探讨广发行第二套重组方案,即以私募形式引入外资股东占股24.9%,广东方面以次级债定向发行相配合,央行再消化一部分不良资产。

  “但在24.9%的持股上限下,引进资金有限,地方政府要承担的资金数额仍然庞大。经央行、银监会、广东省政府讨论后,决定突破外资持股25%的上限,形成了目前的重组方案。”该人士称。

  中国战略下的投资者心曲

  博弈最终在投资者之间展开。

  与其他战略投资者相比,中国

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平安集团)谋划较早,并一度成为外界盛传的入股积极者。自收购
福建
亚洲银行(后更名为平安银行,总部于7月间迁往上海)后,细化金融集团下的银行版图布局已成为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的既定方略,而收购广发行,获取一张全国经营牌照自然成了上上之选。2004年底以来,平安集团不断与广发行进行接触。

  然而,闻风而至的其他窥视者也显示出必得之心。其中,欲持股19.9%的新加坡星展银行还借助了关键人物梁锦松(香港特区前财政司司长)的力量。据知情人士称,在星展银行争取入股广发行的努力中,与星展银行关系密切的梁锦松一直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也因为此,业界一度盛传,如星展银行成功入股,将由梁锦松出任广发行行长一职。

  不久前,梁锦松转任工行独立董事的消息同样向业内传递了另一信息,星展银行入主无望。广发行内部人士称,部分由于梁锦松的因素,广发行一度与星展银行谈得较融洽,星展银行惜败的另一原因是出价较低。

  再后来,花旗银行成为半途杀入的黑马。因连番丑闻而被叫停一年的大宗并购行为日前被

美联储解禁,以及入股建行的失败,使得花旗银行加快了对亚洲银行的并购步伐。

  经过几轮冲杀后,最终形成了花旗和中粮集团财团、平安集团和荷兰国际金融集团(ING)、法国兴业银行和华闻集团财团等方队参与角逐广发行51%股权的态势。

  据已披露的资料,花旗和中粮集团等公司的出价最高,为15亿美元,入股价格超过2元(以广发行原股本15亿元,每股1元计,花旗财团欲占重组后广发行近80%股份);平安集团和荷兰银行组成的财团出资近15亿美元,入股价格在1.45元至1.85元之间,占股比例接近花旗财团;法国兴业银行和华闻集团组成的财团出资最低,但也超过10亿美元,入股价格在1.2元至1.8元之间。

  更有消息称,花旗银行计划入股的资金将在300亿元人民币以上,并借此一举成为未来广发行的单一最大股东。

  新的消息已在佐证此点。日前,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提出了引进战略投资者五项原则,其关键一点是报价高低不再是能否竞标成功的唯一因素。如此一来,类似花旗集团这样的大型金融机构就具备了一定优势(花旗擅长个人业务,与广发行的信用卡业务基础匹配)。倘花旗集团能够胜出,平安集团有望与花旗集团一道进入。

  时近终局,变数依然存在。12月底,各家战略投资者就过渡期新增不良处置问题与老股东意见不一,并直接导致广发行重组陷入新的僵局,原定12月完成的股权转让计划可能因此延期。

  “投资者中的花旗银行意欲让地方政府买单,而法国兴业银行则对此没有过多纠缠。”广发行内部人士称,这是新的转折点,还是一个短暂的小插曲,目前尚难定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