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研究 > 中行上市进行时 > 正文
 

淡马锡入股中行如何收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 17:14 南方周末

  本报记者 冉孟顺

  在成功入股民生银行、建设银行之后,淡马锡在入股中行的行动中却陷入各方质疑的泥沼。要想从泥沼中脱身,淡马锡可能需要提高收购报价,承担一定的经营风险,并且在控制权方面无为的同时,在提高中国银行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水平方面有所作为  

  淡马锡控股首席执行官何晶在中国金融业雄心勃勃的跑马圈地竞赛中开始遭受压力:这家新加坡国有投资公司在8月份曾达成向中国银行投资31亿美元的交易计划,但现在遇到了障碍,令这笔交易一波三折。

  何晶被描绘为“躲在李显龙背后的女人”。新加坡总理夫人和国父儿媳的身份让何晶对外界总是保持“沉默寡言”式的低调。事实上,她是一个精明能干、善于敏锐捕捉商机的女人。淡马锡控股在过去的时期里业绩乏善可陈——过去十年的年平均回报率只有3%,但是在何晶执掌新加坡国有投资公司后,这一局面似乎正在改变。

  现在,投资中国金融业已成了淡马锡扩张战略的一部分,何晶在这方面有不乏大手笔的交易:在建设银行上市前投资10亿美元成为建行的战略投资人;在规模稍小的民生银行投资1.1亿美元购买其5%股权;以及还在谈判中的投资中国银行31亿美元的交易计划,这些交易令淡马锡一下子成为中国金融业的最大外国投资者。

  何晶在中国银行业的冒险开始被外界看作一场豪赌。现在看来,这场豪赌至少获得了表面上的成功:以每股1.2港元左右价格入股的建行现在股价在2.40元港元左右,这部分持股已经升值一倍;在上月建行挂牌当日,淡马锡继续以8.47亿港元的大手笔在平均每股2.35港元的价格上吃进3.607亿建行股份,持股比例由5.99%增至6.15%;粗略估计,这笔投资总体账面收益率超过80%。

  何晶当初入股建行的坚决果断现在看来富有远见,这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但也正因为这样,在中国国内引发一场争论:有批评者认为中国的银行正在被贱卖———批评者甚至尖刻地形容“银行的股份象廉价的温州皮鞋一样被甩卖给外国投资者”。

  淡马锡收购中行股份的交易也因此陷入一场扯皮之争。这笔交易首先需要得到中国银行的控股股东中央汇金的批准,下一步则要等待中国

银监会的批准。在外部争议四起之下,淡马锡控股还在努力确保它入股中国银行的计划能够继续进行下去,它正小心翼翼地等待中国政府监管机构如何评估这项交易。

  汇金公司同样备受压力。有消息说,汇金在近期的一次会议上否决了淡马锡这笔31亿美元收购中行10%股份的交易计划,汇金将中国银行提交的淡马锡投资建议退回并要求修改。虽然中行仍对淡马锡抱有很大期望,并在一份声明中表明淡马锡控股对中行的投资计划正在正常推进,但汇金一位董事孙晓霞说:“中行应该知道如何处理这件事。”

  淡马锡可能需要提高对收购中行股份的报价。按照中行2004年报公布的总股本和净资产推算,中行的每股净资产为1.1元人民币,而淡马锡收购中行每股价格可能在1.35元人民币左右,市净率(即股价/每股净资产)只有1.23倍;如果参考建行首次公开募股(IPO)时接近2倍的市净率,那么淡马锡出价显然过低,这可能需要淡马锡补齐一定的差价———便宜似乎不能捡得太大。

  淡马锡还要求获得以苏格兰皇家银行为首的财团所获得的那种安全保证,据悉,这项安全条款规定:如果中行在2007年账面价值低于2004年水平的话,该条款将允许苏格兰皇家银行获得一定的赔偿。显然,让外国人毫无风险地赚钱令人们感到十分不快,这种给予了外国投资者过多保护的做法也理所当然地遭到抨击。人们由此估计: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安全条款也许要修改,淡马锡可能会被要求承担一定的风险。

  鉴于淡马锡在中国金融系统内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还在担心可能这样不利银行体系的稳定。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近期表达了这种担忧,他认为必须给外资入股中国各银行的行为设定一个上限,以确保本国金融机构不会被海外控制,他还指出,不应允许单一一家外国机构购买两家以上同质银行的股权。这似乎为淡马锡购买中行股份设置了门槛:淡马锡先后收购了民生银行、建设银行的部分股权。

  事实上,不单在中国,淡马锡已在亚洲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银行业特许经营网络。接近淡马锡的人士因此辩称:淡马锡并不谋求对中国金融业控股,更多是“无为而治”。但是显然淡马锡在中行的交易中还必须表达对中国银行业控制权无觊觎之心的诚意,以打消中国监管机构的担心。

  然而,淡马锡“无为而治”的态度也带来另一种担忧。那就是,与其说淡马锡是战略投资者者,不如说淡马锡是“财务投资者”或“战略投机者”。淡马锡似乎更多地分享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给银行业带来的机会,以建行为例,美洲银行愿意提供一揽子计划帮助建行改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淡马锡似乎无所事事,更像是在搭便车。

  对于金融改革有急迫感的中国国有银行来说,现急需的是从外国竞争对手那里吸收金融专业技术和经验。中行行长李礼辉曾谈到“淡马锡在许多国家的投资一直相当成功,并在改革与更新略微受到问题困扰的银行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尽管如此,淡马锡还要拿出诚意来,在对中国银行业控制权“无为而治”的同时,在帮助中国银行改善公司治理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方面则需要“有为而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4,6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