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贯彻落实利率市场化政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 09:45 金时网·金融时报 | |||||||||
解读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系列述评之二 记者 付平 在央行日前发布的《2005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继续贯彻落实利率市场化政策”被看作是第四季度货币政策取向之一。
利率市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重要内容,是加强我国金融间接调控的关键,也是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这无疑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从利率的结构看,全部的货币市场利率都已市场化;在金融市场上,除企业债外,绝大部分金融产品如国债、政策性金融债、银行次级债、一般金融债、证券公司债等也已随行就市。2004年10月,央行决定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同时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但存款利率不能上浮。这标志着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目标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也有了突破性进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已经实现。 2005年以来,央行继续贯彻落实已出台的利率市场化政策,一方面,引导商业银行加强风险定价和负债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中央银行利率体系,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2005年3月,央行调整了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商业银行可根据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内部定价规则。对风险相对较小的住房贷款,商业银行可实行下限利率;对风险较大的住房贷款,商业银行可向上浮动利率。业界普遍认为,赋予商业银行一定的住房贷款定价空间,有利于他们按照风险与效益对称的原则,区分不同的产品和客户,建立科学的利率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夯实微观基础。 与此同时,央行将金融机构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由现行年利率的1.62%下调到0.99%。这一举措,也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流动性管理水平,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有利于理顺央行的利率关系,优化存款准备金利率结构,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协调本、外币利率,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环节。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持续上升的情况,央行今年连续数次上调境内商业银行美元、港币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体现了央行“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路,有利于协调本、外币利率关系,稳定境内外币存款,减轻结汇压力。 特别重要的是,今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制度性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金融债券得到进一步规范;国内债券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企业短期融资券开始发行;债券远期交易正式推出;外币买卖业务正式开办。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众所周知,金融调控的市场化机制要求推进汇率和利率的改革,而且,两者必须统一配套。目前,我国的汇率改革已迈出一大步,这无疑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2005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要继续贯彻落实已出台的利率市场化政策。具体措施包括:研究相关的配套措施,引导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提高风险定价和负债管理的能力;研究并完善利率的形成和传导机制,加强对货币市场利率、民间借贷利率和存贷款利率相关体系的研究;进一步完善票据市场利率以及市场化产品的定价机制,合理反映期限和信用风险;逐步建立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提高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的引导能力。 事实上,实现利率市场化目标是一个渐行渐近的过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要与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的完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建设和金融监管能力等相协调。一方面,在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中,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环节。因此,如何运用国际金融界最先进的定价手段确定产品定价,是各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即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是以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充分发展为前提的,我们必须要创造更多的金融产品来逐步替代银行存款,实现脱媒。因此,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应是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另一重要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