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动态 > 工行上市 > 正文
 

工行财务重组落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 19:02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李振华 韩瑞云

  北京报道

  撂下手头的7050亿不良资产,王希全终于可以长松一口气了。

  王是中国工商银行资产风险管理部总经理,数周以来,他一直忙于工行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资产的处置。7月初,资产处置完毕,工行财务重组也徐徐落下帷幕。

  重组后的工行财务状况充满吸引力,与战略投资者的谈判骤然加速。7月11日,《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称,高盛集团的私人资本运营分部及德国安联保险公司开始就收购工行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股份,与后者展开磋商。

  这一消息尚未获得工行的证实。不过,消息表明,股权的收购谈判并不仅限于这两家公司,多家国际金融集团正鱼贯而入,涉及资金总额达上百亿美元股权收购大戏才刚刚开始。

  6.25招标会与可疑类贷款处置

  2005年4月1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工行改制方案;4月21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汇金公司向工行注资150亿美元。接下来,重组工作围绕如何处置工行巨额的不良资产逐步展开。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方案,工行总体不良资产处置额度为7050亿人民币。对于工行处置不良资产额度的确立,工行计财部总经理、股改办主任潘功胜表示:“工行的改制方案酝酿了很长时间,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则,财务重组的整体模式经过认真、科学的设计分析与测算,需要处置的不良资产的基本数字,早在2004年上半年就基本确定下来了。”

  最终,批准处置的损失类贷款为1760亿元,加上700亿元的非信贷风险资产,合计2460亿元,划归财政部和工行共管基金账户。然后财政部将这笔资产委托给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处置。

  剩下的额度为4590亿元,基本覆盖了工行的可疑类贷款。报请央行研究同意,工行将账面价值为4590亿的可疑类贷款分为35个资产包,向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发出招标邀请。工行资产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王希全说,资产包基本按照工行的分支机构设置进行打包,包括33家一级分行,以及总行营业部、广东分行营业部的资产包。

  上海、浙江、宁波和苏州四家分行可疑类贷款没有列入处置范围之内,这笔可疑类贷款金额约140亿元。对此,王希全解释说,4月30日为工行财务重组的时点,由于处置的总额度有限制,可疑类贷款数字比额度要大,“客观上要有一部分不能纳入招标的范围之内”。

  “另外,我们感觉四家分行资产质量比较高,不良率较低,即使不享受处置政策,在较短的时间内四家分行自身也可以进行消化,或者维持到较低的水平。”王希全说。

  6月25日上午,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可疑类贷款招标工作正式开始,经过角逐,最后华融获得3个资产包,账面价值为225亿元;长城斩获最丰,中标17个资产包,价值2569亿元;东方获得10个资产包,共计1212亿元;信达中标5个资产包,价值581亿。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平均中标价为账面价值的26.38%。

  6月27日(周一),工商银行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就中标的资产签订资产转移协议。协议的顺利签订,为工行财务重组扫清了最后的障碍,庞大的不良资产在接下来一周之内完成转移,工行重组后账目清晰可见。

  招标“推迟”的正式说法

  一个插曲是,工行可疑类资产招标原定于6月19日,但17日上午,各资产管理公司高层被通知到人民银行开会,会议宣布推迟招标工作。

  之后,从一些资产管理公司传出了对招标推迟的种种怨言。抱怨的矛头直指华融——由于华融与工行的密切关系,他们怀疑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由于资产招标关系工行财务重组能否顺利完成,甚至影响股改进程,工行相当谨慎,没有立即对市场传言进行回应。

  而6月25日招标成功完成,证明这只是工行财务重组“波澜不惊的一个小插曲”。

  按照整体改制方案,国家注资到位、损失类资产处置完成后,工行的可疑类贷款要在6月30日前完成资产转移。“这就是我们的时间表,实际上不存在推迟资产招标的问题。” 王希全说,他全程参与了工行资产招标工作。

  王希全详细解释了工行资产招标的真实情况。他说,工行原来有个想法,希望招标能够更早进行,以便为账务处理和内部工作留下一些时间。6月20日正是工行结息日,如果在6月20日前完成招标,将简化工行账务处理工作。

  不过,在报请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等监管部门时,监管部门提出,希望为资产管理公司留有更多的时间,以便资产管理公司对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给出更为合理的整体报价。

  “定于6月25日进行资产招标,充分考虑了资产管理公司的实际需求,也在工行财务重组的时间表之内。”王希全说。

  实际上,工行资产招标之前,买卖双方都很早启动了资产摸底工作,推动工行的资产招标向市场化和商业化处置方向更进一步。

  5月初,工行首先进行了卖方尽职调查,并将所有卖方尽职调查数据提供给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在同一时点提供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任何一家资产管理公司都不可能事先拿到相关的数据,这一点上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工行办公室主任王珍军表示。

  5月中旬,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买方尽职调查。联合调查组对工行可疑类贷款30%的户数、超过88%的涉及金额进行一个多月的梳理。

  “这为资产管理公司对资产进行评估转让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础。”王希全说,最终的竞标结果证明资产管理公司的理性态度,并不存在不公平待遇问题。

  针对工行4590亿资产招标,央行、财政部和银监会组织内部人员和外聘部分专家,组成联合招标工作组,并进行现场开标、评标和议标。6月25日上午,当场宣布中标公司,35个资产包的招标工作至此全部完成。

  “我们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先后经过了6轮的平等协商和谈判,最终在6月27日签订了资产转让协议。”王希全说。

  35个资产包分别竞标

  在工行资产拍卖过程中,监管部门充分吸收了中建两行可疑类资产竞标的经验和教训。6月初,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联合制订《关于中国工商银行改制过程中可疑类贷款处置管理办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方面的规范。最终,工行的可疑类贷款招标与中建两行大为不同,重要的区别之一在于评标指标上,价格在这场竞标中成为唯一决定因素。

  而去年中建两行2787亿资产竞标,并不仅仅依据各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出价高低,价格之外还附加了以往资产回收情况、整体资产处置能力等软指标。

  当时,华融出价最高,达到资产账面价值的30.98%,但其他方面指标略逊色于信达,最后惜败。信达最初整体出价为30.5%,最终根据又一轮协商,将价格提高到华融的出价水平,一举斩获2787亿资产。

  与上次竞标的另一大区别在于,工行此次资产招标,并未直接打成一个大资产包整体出售,而是划分为35个资产包,分别竞标。

  一个原因是,工行招标的资产数量过于庞大,很难由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独吞”,否则将造成“消化不良”。这同时也体现出监管层对资产处置思路的转变。

  按照人民银行规定,信达独家购得的中建两行2787亿可疑类贷款,只能作为批发商在2年的规定限期内,将所有资产批发完毕。这对信达构成了巨大的压力,根据信达举行的几次资产拍卖会成效来看,资产出售进程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

  如今,整整一年过去了,信达的这笔资产出售尚未过半。在2年之内完成所有资产批发,难度不小。如果处置进度拖后,用于收购这笔资产的央行再贷款利息就构成不小的负担,将降低信达的资产回报率。

  相比中建两行可疑类贷款,工行数额如此庞大,分散处置对资产管理公司来说更为现实。“工行划分资产包上可能更为细致,(资产管理公司)可以直接进入处置阶段,不存在二次批发问题。”王希全认为,这有利于加快资产处置进度,获得回报。

  从区域看,工行的可疑类贷款分布很不均衡,东北三省可疑类贷款总额为1290亿,占总可疑类贷款处置总数的28%。其中仅辽宁一地就有670亿元。

  “这客观上反映了不良贷款的实际分布。”王希全说,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问题较多,对国有企业的贷款扶持形成了较多的不良资产。

  根据统计,工行此次处置的可疑类贷款,有80%以上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不良债权,“其中最主要的是国有企业的债权”。此次资产处置,将有利于这些地区国有企业重组和改造。

  工行资产包的划分,虽然降低了竞价的激烈程度,但考虑到资产转让时机和定价方法,对最终的平均中标价格工行仍然表示出了“满意”的态度。工行认为,此次划分资产包招标,“体现出了各个资产包的价值”。其中,福建、厦门、青岛、广西和北京五个资产包的中标价格达到了36%以上。

  对于外界传言资产管理公司竞价过度的问题,王希全并不认同。他说,是否存在竞价过度,取决于竞价方式本身。

  工行办公室主任王珍军表示,早在一个月前,资产管理公司即开始进行资产买方调查,有充分的时间考虑价格问题;而资产管理公司也有几年的清收经验。另外,央行和财政部早就制定了工行资产招标办法,对相关问题进行规范。

  最终,各家资产管理公司投标价格“有高有低”,“各有所得”。“总体是一个理性的报价,没有超过工行的预想范围。”王希全说。

  账目期待

  根据计划,从6月27日开始,工行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开始进行资产交接和公告工作;6月30日之前,完成资产转让。至此,工行财务重组徐徐落下帷幕,财务状况日渐清晰,一个“账面资产漂亮”的银行展现在公众面前。

  工行改制从注资到资产处置形成了一个整体方案,在操作上则表现出了时间序列,大体沿袭中建两行的框架模式,并在具体的注资模式和资产置换方式上进行修正和完善。个中思路更强化了对改制银行的财务约束,以及资产置换在操作上的直接性。

  经过财务重组,工行的损失类贷款绝大部分划归工行和财政部共管基金账户,置换成等价优质债权。而4590亿可疑类贷款,也按账面价值置换为金融债券(央行票据),再在此次竞标中卖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工行账目上可疑类贷款约160亿,次级类贷款1300亿左右,另外还有大约190亿的非信贷风险资产,不良资产合计在1600亿元左右。财务重组后的工行不良资产比率将降到3%以内,不良贷款率在5%以下,达到银监会的监管目标。

  经银监会批准,工行未在2004年年报中披露资本充足率数字,之前工行公布的资本充足率数字是建立在未充分计提坏账准备基础上,因此不具有真实性。工行4月注资前,可用财务资金为2016亿,其中1240亿保留为财政部的资本金,其余776亿转化为工行的拨备。

  即使不考虑上半年利润可能部分计入的拨备,工行770多亿的拨备亦可以提足一般类呆账准备金300多亿,专项准备金能够覆盖三类不良贷款(次级类贷款按25%计提,可疑类按50%计提,损失类按100%计提,共计约400亿),剩余的则可以基本覆盖非信贷类风险资产。

  这样计提充足的拨备之后,工行的资本充足率可信度大为提高,其2460亿的资本金将使工行资本充足率提高到相当可观的水平。

  此前,工行副行长杨凯生称,注资150亿美元后,工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会提高到6%。如果考虑近期7000多亿的资产处置,工行的加权风险资产将会骤降。“核心资本充足率可以达到8%的监管水平,资本充足率约9%。”工行内部人士预计。

  回报率达到良好?

  完成财务重组的工商银行,极可能成为未来资本市场的一个“耀眼的新秀”。仅就财务指标来说,工行已接近甚至达到国际良好银行的标准。

  业内预计工行上市时间会在2006年晚期,而劝导投资者购买其股票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股票为股东带来的回报。

  工行曾对股本回报率进行过测算,潘功胜表示,全球良好的银行股本回报率应在15%左右,工行股本回报率在全球银行业的比较中将处于一个比较良好的水平。

  另一项重要的指标——资产回报率,全球排名前100家大银行近10年总资产净回报率的平均水准为1%左右。“工行这项指标也推算了10年,预期将具有十分良好的资产回报水平。”潘功胜充满信心。

  根据银监会的要求,改制后国有银行股本回报率2005年度应达到11%,2007年度应进一步提高到13%以上。资产回报率2005年达到0.6%即可,2007年度应达到国际良好水准。工行的两项财务标准均好于监管标准,这无疑将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另外,投资者是否购买一个公司股票,还将视乎公司的成长性。潘功胜认为,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表现出了良好的成长性。

  2004年,工行实现拨备前经营利润746亿元,2005年上半年工行经营利润超过450亿元,预计全年会超过900亿元。不出意外其后每年,拨备前经营利润可能超过1000亿元。

  “另外,投资者也需要看公司的管理素质,国内银行管理素质近几年来变化很大。”安永华明一位参与工行审计的审计师表示,工行与国内多数银行相比,管理水平相对较好。

  不过,以几项指标衡量银行的好坏,也许失之偏颇。工行办公室主任王珍军认为,多年的股份制改革准备,反映在数字的背后是工行经营理念的变化。

  “作为信贷大行,工行近几年一直非常重视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控制,尤其是信用风险。”王珍军说,“注意从源头控制,抑制信贷扩张冲动,并实行信贷的总量控制,理性增长。”

  2000年,工行的信贷余额占全国的20%。从2001年开始,工行在战略上开始放慢了信贷扩张的步伐,而这期间全国的信贷规模却猛增。根据工行提供的数字,2001年和2002年该行境内分行的贷款增长率是10%,2003年和2004年分别是13%和8%,相比于同行,其信贷增长表现得比较稳健。

  筛选战略投资者标准

  数日前,工行行长姜建清表示,9月底或10月份将注册成立“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整体改制计划,工行设立股份公司后,将原来工行的所有资产、负债和人员整体划归股份公司之内,大体类似中国银行的改制计划。

  在此之前,工行重头戏便转移到了与潜在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展开谈判上。此前,工行已经同一些机构进行了实质性接触。财务重组工作完成后,焕然一新的财务状况将大大打消投资者的顾虑。

  针对《亚洲华尔街日报》的报道——高盛集团及安联保险开始就收购工行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股份与工行展开磋商——工行表示,按照商业原则和谈判双方的保密协议规定,目前关于战略投资者的谈判对象、价格和入股金额等问题都处于保密阶段,不便公布。“一旦签署入股协议,工行就会立即向外界公布有关情况。”

  可以判断,目前工行尚未与任何潜在的投资者签署入股协议,但工行透露,“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已取得较大进展”。

  潘功胜功给出了工行战略投资者的筛选标准。他说,战略投资者首先必须“门当户对”,即具有雄厚资本实力的跨国经营机构,准确的界定是“国际上一流的金融集团”。其次,要符合工行的长期战略,与工行能够形成优势互补;另外,在国内与工行不存在利益冲突,要有利于提升工行的治理水平。

  不过,由于近段时间国内金融机构的密集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成了多家银行当务之急,不可避免出现竞争局面。“国际上有名的金融机构数都数得过来,就那么几家,国内银行密集引进策略投资者会加剧他们的观望态度。”高盛亚洲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一位高层说。之前,汇丰和美洲银行成功入主交行和建行的谈判过程,已然展示了博弈双方的力量均衡,而花旗与建行联姻未果,更说明对双方来说,时机都是稍纵即逝。

  潘功胜强调,“股份制改革将使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经历前所未有的制度变迁,股权结构重组,构造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升银行治理效率和治理质量,是转型的逻辑起点与核心目标。”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工行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