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动态 > 正文
 

标准先行 银行卡IC化发展全面提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 10:36 金时网·金融时报

  编者按

  为了跟上国际银行卡发展的趋势,提高我国银行卡产业的总体水平,同时应对国际EMV迁移的“风险责任转移政策”,实施我国银行卡IC化的战略,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3月正式颁布实施《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2.0版》。新规范的颁布实施,使我国银行IC卡业务的发展从此有了完备的技术标准依据,同时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IC卡应用的发展,对加
强银行卡应用安全、拓展银行卡应用空间、开展银行卡与其他行业卡相结合的多功能应用等产生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为推动各商业银行加深对新规范条款的认识与理解,更好地实施我国银行卡IC化的战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和中国银联日前举办了“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及应用”培训班。培训班邀请新规范的标准制定者、各银行及国际信用卡组织IC卡方面的专家,围绕新规范的总体框架、电子钱包和电子存折的应用规范、借记贷记应用及安全体系、银行应用系统EMV迁移技术方案等专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讲解和研讨。通过本报记者的综述以及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的文章,读者可对我国银行卡IC化的进程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金卡工程”的发展奠定了我国智能卡产业与应用发展的基础,当今我国IC卡应用已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和全国各地。记者在本次培训班上了解到,目前,我国已累计发行各类IC卡18多亿张。截止到2005年一季度,全国各商业银行共发行银行卡8.27亿张,但是,各银行发行的IC卡却不过六七百万张(其中工行400多万张,建行160多万张)。可以说,我国银行IC卡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其他行业IC卡的应用。

  我国银行IC卡应用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银行业1995年起就在海南展开了银行IC卡应用试点,此外工商银行、浦发银行也都进行过局部地区试点。

  1997年,人民银行制定并颁布了《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1.0版》,为各银行规划自己的IC卡标准提供了参考,奠定了基础。

  1998年,人民银行组织协调各商业银行,在北京、上海、长沙三城市进行了银行IC卡联合试点,制定了统一的技术、业务标准和密钥管理政策,实现了电子钱包应用的跨行跨地区使用。由于当时我国银行卡市场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银行IC卡受理环境并不普及,以及电子钱包应用的局限性和人们的接受程度的影响,使用率并不高。

  在对IC卡应用的探索中,各行根据各地各行业的发展特点和状况,形成了多种合作发卡模式。目前,我国银行IC卡主要应用领域涉及交通管理、医疗保险、校园、石油等行业,多是银行在和其他行业合作过程中发行的一些支持多应用的联名IC卡。

  200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等9个部委联合发文,提出从10个方面推动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银行卡IC化是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中的重点,要促进银行卡与其他行业应用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与协调发展。人民银行要根据《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2.0版》新标准,推动银行IC卡应用的发展。跟踪研究国际从银行磁条卡标准向芯片卡标准转移的趋势,按照“积极应对、谨慎实施”的方针制定相关策略,并带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支持与银行卡产业密切相关的各类通讯、集成电路制造、软件开发、运营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经认定,有关企业可享受国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IC卡规范》制定颁布实施的意义

  近年来,国际EMV迁移的进展已引起世界各国监管当局及银行业的关注,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EMV迁移实施计划。EMV2000标准重点定义了借记/贷记应用及相关的安全认证机制,以确保银行卡在联机/脱机使用的安全。中国人民银行在1997年参照EMV96标准,制定颁布了《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1.0版》行业标准,该标准仅定义了银行接触式IC卡电子钱包/存折应用,由于没有相应的银行IC卡借/贷记应用标准,限制了各行银行IC卡借/贷记应用的开展。因此,修订完善《IC卡规范1.0版》,向EMV2000标准兼容,规范我国银行IC卡应用与国际接轨,成为我国银行卡IC化及应对国际EMV迁移实施工作的基础。

  从2003年11月开始,由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人民银行科技司牵头组织对《IC卡规范1.0版》进行修订。新规范参考借鉴了相关的国际标准,能够满足我国银行卡应对国际EMV迁移的迫切需要,提高国内银行卡使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促进金融IC卡应用与国际接轨和与相关行业应用的结合。有关专家认为,该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较高的扩展性,能够满足较长时间我国金融IC卡发展的需要。此外,该标准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将为国内金融IC卡应用提供一个统一、规范、可遵循的标准。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也表示,金融标准化程度是体现我国金融整体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基准。此次《IC卡规范》的修订工作,是国家积极推进金融标准化的又一重要举措。

  推广银行IC卡应用需处理好几大关系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李晓枫指出,银行卡IC化是我国银行业的一件系统工程,学习掌握好《IC规范》,有利于统筹规划,精心设计,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国银行卡IC化的进程。通过银行卡芯片化及银行卡产业的国际化,可以推动银行卡业务的创新,提高银行卡的使用安全,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我国银行卡产业和IC卡应用的快速发展。他提出,推广银行IC卡应用需注意处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解决好国际EMV迁移与我国银行IC卡发展的关系,提高银行卡安全性。我国银行IC卡应用开展不普及,缺乏银行IC卡应用环境,尤其没有银行IC卡借/贷记应用的先例,缺乏经验。我国银行卡保有量绝大多数为借记卡,使用密码交易,相对信用卡来说,借记卡安全性要高一些。但随着境内外银行卡犯罪集团采取跨境合作和采用高技术手段犯罪,我国银行卡犯罪案件也逐年攀升,银行卡犯罪和伪卡欺诈金额逐年增长,给各家商业银行和持卡人造成经济损失,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银行卡安全问题已引起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批示要求人民银行和监管当局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处理好银行IC卡应用与行业IC卡应用的关系。国际EMV迁移的一个特点是推进银行IC卡的多应用,EMV2000标准为银行IC卡多应用预留了广泛的空间。国际银行IC卡都积极开展与行业应用相结合的多应用,主要是银行卡电子钱包功能与交通、加油、地铁等应用相结合,实现一卡多应用的功能。这在我国称之为“一卡通”。此外,国外非接触式银行卡应用广泛,尤其在小额零售业务领域应用普遍。

  目前,我国各行业多功能储值卡的应用发展迅速,在小额支付和快速支付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业务规范不一致、技术标准不统一、多头管理等问题,造成部分卡片不能跨地区使用及跨地区圈存,给持卡人带来不便。行业应用的多功能储值卡在使用便利性上有很大的局限性,需要增加小额支付的功能,这就为银行电子钱包的扩展应用与行业应用相结合创造了条件。

  银行电子钱包应用与行业多功能储值卡应用相结合要坚持几个原则:一是IC卡标准是市场制高点,要结合信息技术具有后发优势。人民银行不主张多种IC标准并存,使用《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2.0版》,IC行业卡应用在市场前端可以利用全国已联网的POS网络,后台则可以利用银联清算系统,扩大使用范围到全国。二是政府各管理部门要密切合作,建立合作管理协调机制,加强跨行业间的管理,在统一IC卡标准的基础上,协调好各方利益,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三是要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统一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可以直接使用银联这样的跨行资金清算平台系统与银行联接。各地市在开展城市一卡通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考虑、统一规划,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行业多功能储值卡扩展小额支付功能,唯有与银行电子钱包相结合是正确的一卡多用发展道路。人民银行不赞成行业多功能储值卡为解决小额支付功能在商户里单独布放POS终端机具,单独自建与银行互不连通的资金清算平台。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应积极支持本地区政府部门开展的城市一卡通应用项目,但要坚持在商户一柜一机的联网通用原则,避免造成新的浪费和一柜多机的现象重现,导致银行卡联网通用的大好局面倒退。

  把握好银行卡产业发展与加强行业管理的关系。国际EMV迁移为全球银行卡相关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推动EMV迁移这个庞大的身躯,需要巨额的投入。银行卡芯片化已成为全球银行卡发展的趋势,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银行卡芯片化创造了条件。银行业利用EMV迁移的机遇,提升银行卡的安全性,增加应用功能,也是有效提高银行卡服务范围和质量的一次机遇。

  我国银行卡IC化涉及面广泛,包括系统改造、终端机具改造、卡片设计开发、密钥管理体系的建设、信息转接机构的系统改造等,在给我国信息产业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也要求我们做好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稳妥有序的指导和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金融信息产品安全的特殊性,人民银行将加强对我国银行IC卡相关产品采取市场准入和产品质量认证管理,做到依法行政,确保银行卡信息安全,保障银行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IC卡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