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动态 > 正文
 

结构矛盾考验信贷政策 需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 10:32 金时网·金融时报

  信贷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央行根据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要求,对金融机构信贷总量和投向实施引导、调控和监督,促使信贷投向不断优化,实现信贷资金优化配置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信贷政策不同于货币政策中的其他总量政策工具。其他政策工具主要着眼于解决总量问题,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规模,促使社会有效供求的大体平衡,从而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信贷政策则主要着眼于解决结构问题,通过“窗口指导”,引导信贷投向,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现阶段,我国经济中的结构矛盾较为突出。产业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行业进入壁垒低、生产能力过剩等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总量失衡。另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处在初级阶段,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间接融资还处于主导地位,利率市场化改革仍在进行。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对信贷资金进行有效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央行仅仅依靠总量政策手段,解决总量失衡问题,无法完全达到预期目标,这就需要实施信贷政策,发挥信贷杠杆的作用,通过调整信贷结构,引导资金流向,在达到总量平衡目标的同时,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005年以来,央行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方针,继续加强和改进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投向。一是定期召开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引导商业银行前瞻性地应对经济周期和产业变化,不断增强其优化调整信贷结构的自觉性。二是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引导社会对未来房地产价格形成较合理的预期,以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认真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四是加快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积极为贫困家庭学生求学创造条件。五是进一步改进信贷政策实施方式,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比例情况加强跟踪监测,研究建立存贷期限错配预警监测体系,以控制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例过高问题。

  在央行的努力下,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出现了很多积极变化。房地产、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信贷投放增幅明显下降;农业贷款增长较快;助学贷款和小额贷款获得较大发展。央行的信贷政策有效控制了部分投资过热行业的贷款投放,同时支持了社会薄弱环节的改善。

  然而,目前的信贷结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为两点:一是部分地区出现“一刀切”的紧缩信贷现象,使许多企业感到流动资金紧张,出现了资金“体外循环”却继续支持着投资增长,与宏观调控意图产生了矛盾。二是中长期贷款比例持续上升,出现了压缩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中长期信贷增长的错位。因此,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今后要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发挥好信贷政策在加快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同时,适当控制中长期贷款,促进信贷期限结构优化。

  从当前情况看,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开始初步显现,表现在:农业生产出现转机,三个产业发展趋于协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消费需求上扬,投资与消费不协调的状况得到初步扭转。但经济运行中原有的突出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煤电油运供求仍旧偏紧等等,仍需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地进行宏观调控。这就要求央行进一步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及时向金融机构传递宏观调控的意图。引导商业银行更好地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继续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助学等经济薄弱环节的贷款支持力度,加强消费信贷政策指导,鼓励商业银行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服务。密切跟踪房地产市场变化,加强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近年来,金融机构长期贷款比例持续上升,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已由2000年末的24%提高到2004年末的近40%。除个别省份外,各地金融机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增速一般快于短期贷款10至30个百分点,信贷资金运用长期化的趋势明显。中长期贷款占比的攀升,将导致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问题日益突出,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上升。因此,央行必须要研究建立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匹配状况监测体系,合理衡量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匹配情况,向错配程度较高的商业银行提示风险,并要求其限期整改;对在规定期限内未达到要求的商业银行,采取措施抑制其发放中长期贷款。同时,要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抓紧落实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积极推进企业发行长期债券,优化收益率曲线结构,使不同期限的收益率能够合理反映风险差异。推动发展一般性金融债券、大额长期存单等长期负债工具,提高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能力。

  对央行而言,要想提高信贷政策的有效性,首先要完善市场调控机制。1998年以前,信贷政策主要是通过央行向各金融机构分配贷款规模来实现的。信贷政策的贯彻实施依托于金融监管,带有明显的行政干预色彩。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央行的信贷政策正在从过去主要依托行政干预逐步向市场化的调控方式转变。但进一步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不断改进信贷政策实施方式,提高信贷政策调控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完善。另外,在用信贷政策改善贷款结构的同时也要看到,很多影响贷款结构的因素涉及宏观政策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只有从宏观层面入手,逐步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才能有效地优化信贷结构。但这种调整显然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信贷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