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国际顶尖电视节目竞逐国内音像市场

2001年06月29日 11:53  财经时报 

  记者黄靖涛/文

  今年以来,来自美国的Discovery探索和《国家地理影片》系列的VCD,在我国各大城市均呈热爆之势。两个国际级顶尖的科普专题片供应商正在我国音像市场上演一出双雄会。一方面,两家传媒集团在力推VCD制品前,其节目已在国内众多电视台落脚扎根,培养了一批稳定的观众群;另一方面,大资金大制作高品质的科普节目也确实戳中国内科普市场“内虚”与“内需”并重的缺口。由此说来,这类正版科普音像制品能在盗版横行、良莠不齐、并不景气的音像市场出现热销,虽然在意料之外,却也是情理之中。而两家专业化的国际传媒集团先以电视节目培育市场,进而以音像制品、平面图书杂志形态全面对中国市场的大举进攻,既显示了其开拓中国市场的野心,同时也让国内传媒业细细品味了一番国际传媒集团在内容、产品操作上集团化运作、工业化生产的厉害。

  科普专题片双巨头抢攻中国市场

  据负责这两种VCD产品大陆地区销售的京文唱片有限公司的伍小姐介绍,目前在国内市场上Discovery系列VCD分成两类:针对成年人和儿童的,目前上市的总共达到了48部,还有7部预计在本月下旬陆续推出;而《国家地理影片》系列也分成人和儿童两个版本,已经出版28种。

  两个系列的VCD销售情况都很不错。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推广活动期间,这种每集定价28元的VCD,曾有过周末两天销售额达15万元的纪录。

  Discovery探索和《国家地理影片》系列的VCD这两个产品,来自于驰名世界的科普专题片供应商——Discovery频道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据美国国家地理影片机构副总裁茱丽·勃朗迪女士介绍,《国家地理影片》目前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发行,60分钟长的《国家地理影片》每集平均耗资100万美元以上;而每部Discovery系列电视片的平均成本也超过100万美元,有些部级甚至达到了400万美元以上,这种大投入的制作所生产的高品质节目自然让我国同行自叹弗如。然而两家国际传媒眼下盯上的不只是单纯的中国节目产品市场,而且也要将中国纳入其生产体系。Discovery中国市场副总裁罗百鸿在前不久的国际电视周上就表示,马上就要启动和北京电视台合作拍摄《婴儿出生的故事》系列专题片,投资和拍摄队伍全都来自外方;而美国国家地理影片机构副总裁茱丽·勃朗迪女士也表示,目前国家地理协会正在与中国的制片商联系,希望能制作出更为本地化的产品,这是其全球化推广的要求。

  龙争虎斗还是携手培育

  虽然Discovery和《国家地理影片》系列VCD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同为科普系列专题片,又是前后脚地进入零售市场,其竞争态势自是不言而喻。不过,双方都对龙争虎斗、分庭抗礼之说不予承认。

  Discovery的VCD系列能够热销,也是其进入中国市场6年苦心经营进行铺垫的结果。记者采访Discovery中国市场副总裁罗百鸿,在谈到Discovery产品是否存在与“国家地理”的竞争时,罗认为“国家地理”一般是以深入的科学研究为主,而他们讲的是深入浅出,比较大众化,虽然大家可能有一些内容相近,比如都有自然生态类节目,但手段不同。罗打了个比方,说《国家地理影片》的节目做到了大学生、研究生的层次,而他们只是中专、大学生的范畴,市场定位不太一样。

  而美国国家地理影片机构副总裁茱丽·勃朗迪女士,在谈到世界两大科普作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时,也表示了类似的看法,她认为二者在世界科普界并非水火不容。“探索影片”较偏重探寻未知世界,寻求不解之谜,以趣味性、科学性为主要基调,科技含量更为厚重深邃;《国家地理影片》更偏重于透过对大千世界的研究与探索,发掘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关注自然环境微妙细节,激发大众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珍惜和热爱,主题更轻松休闲,两者的消费群还是有所差别的。其实,现在谈竞争还为时尚早。眼下的问题并非是占有市场,而是在先入为主的基础上要做大这个蛋糕,这样分食的部分才能越来越大。Discovery中国市场副总裁罗百鸿就明确对记者表示,国内专题片市场还很初步,他希望有更多的“竞争对手”。“我们鼓励别的公司机构也做这样的专题节目,我们希望和大家共同培育这个市场,分享成功经验。我不认为谁能够独霸市场,市场是需要开拓的,需要培养的,这样市场才能做大,只有一家是永远不会大的。所以我们一直抱着一种健康、长远的心态去面对这个市场,而不是我最大,我要独霸的一种心态。我们与“国家地理”是很好的朋友,也许20年后市场饱和,可能就会出现你死我亡的情况,但是现在还没有开始呢,这个市场还很初步。”国内科普市场

  既“虚”也“需”

  国际传媒集团看中的正是我国这个生产虚弱而需求旺盛的“初步市场”。一方面,其终极产品的科普定位正打中国内市场的空白;另一方面其在国际上多次获奖的高品质的节目内容也最具竞争优势。

  国内此类专题节目“公益”化运作这种投入少不求产出的模式,几十年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化,精品意识淡漠。以至一部《十万个为什么》“火”了几十年,没有对手。在最适合儿童观看的电视节目时间段中,各个电视台轮番播下来,全是动画片。然而产品的馈乏并不能说明市场需求的疲软。一旦有新的形式或是科普精品出现,就会形成一些局部的热点,比如国产科教影片《宇宙与人》的票房就突破了400万元。

  北京有线2台社科部Discovery电视节目负责人李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外科普专题片的拍摄是一种产业,拍摄周期长,投入大,特别是一些拍摄设备都是高科技的产品,国内目前制片商还没有能力购买这些设备。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专业人才匮乏,从策划到实施很难做出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好产品。而只有这个行业形成了产业化,才有可能形成投入回收的良性循环,带动民间资本进入。事实上,国外的媒体也是经历了很多年才有今天的规模。

  频道专业化构造节目产品生产线

  的确,国外大的传媒集团在生产这类专题节目产品时已经形成产业化。国人关注其成功之道时,往往还是对其一集百万美金的投入难望其项背,其实其大投入的背后系列化产品生产线般的运作模式更是日臻完善。

  在Discovery或是“国家地理”,都有自己的专题频道。看上去每天播出的都是制作费用高昂的节目,这些节目或是巨资投入,或是高价购买,但是电视只是其产品链条中的最初一环。以电视频道及节目为源头,同样的原材料,却生产出不同的产品——电视节目、图书、杂志、音像制品甚至探险产品,再将这种产品销往全世界各地的电视台及文化市场。与此同时,各种产品所形成的互相呼应的宣传势头,也将其影响的市场和人群不断扩大。对于这种“工业化”的操作模式来说,每多开发出一个当地市场,就意味着多个产品的同时进入,就意味着自身的产品的不断增值和整体投入成本的摊薄,从而真正实现大投入后的大产出。

  中国的电视业也正在向世界接轨,朝着成熟的方向发展,趋势应该是“频道专业化、节目专题化”,特别是广播电视一定会朝着数字宽带网的方向发展,届时会出现很多频道的空间,这一特征将会更加明显。“频道分营”将会是继“网台分营”和“制播分离”后广电改革的一项实质性内容。

  国内有关学者认为,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媒介市场。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有线电视用户已经达到8000万户,居世界第一,固定资产达到了2000亿元。如果再投入100亿元整合全国的有线网络,可以达到5000亿元的资产规模。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国内媒体还普遍很弱小,光靠行政干预手段整合的媒体集团,如果不在政策的庇护下,是抵御不住拥有上百亿资产的国外大型传媒集团这些真正的“大鱼”竞争的。虽然国外媒体目前在我国的主要任务还是在中国提高认知度,等待政策的松动,没有全力投入,但中国在这个行业的人没有一日不感到危机。中国电视业,特别是一些民营公司中普遍“作坊”式的生产结构,将如何在国际传媒产业化的高压下争夺市场,将是一个严峻的话题。

  相关资料:

  Discovery频道在美国包括动物、健康、旅游、儿童、文化、休闲、科技等一系列频道。6年前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在国内有22个电视台播出Discovery频道的电视节目,基本都在晚上5点半到6点半和10点到11点黄金时段的两个边缘播出,目前收视率在2%左右。其科学与科技节目的观众以男性为主,年龄大概在18-45岁之间,收入和文化水平偏高;自然生态节目年龄较宽,12岁以上,男女也比较平均。

  国家地理学会创立于1888年,在全世界拥有数千万名会员,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和教育机构。由它推出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与Discovery频道并列为美国电影史上播映最久、最受推崇的电视节目。而中国观众最熟悉的恐怕还是《廊桥遗梦》中那个开着老式FORD吉普车、手持NIKON相机、与梅里尔·斯特里普产生了一段浪漫至极爱情的《国家地理杂志》摄影记者,《国家地理杂志》是国家地理频道的姊妹媒体。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