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传统走向国际 零售本地龙借势转型

2001年06月28日 14:41  赢周刊 

  零售市场正日趋国际化,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无疑可以带动传统百货业的改造和发展,加速先进零售技术的转移。对此,广州百货大厦副总经理谢仕平表示:国内百货业已具备与国外公司合作的条件,合作将会优势互补。改革开放促进了零售业的迅猛发展。随着加入WTO的临近,零售市场的国际化步伐也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多业态的竞争空前激烈,新兴的业态如大型平价商场等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而原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百货业也在改革中谋求出路。在零售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复杂的竞争形势下,国内零售业与跨国公司合作有了内在的需要和客观可能。

  业态:突破传统

  所谓传统百货业,它并不是对应现代百货业而言,而是指百货商场是最古老的、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业态,而且这种业态在我国过去或现在仍然以国家为主要的投资主体。近一段时间,在迅速发展的新兴业态的挑战下,百货公司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业态没有发展的空间。对东西方零售业的比较可以发现:在东方城市特别是中国,百货公司衰落的速度远远慢于西方国家,这是由于城市结构、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的影响所致的。另外,百货公司良好的购物环境,更齐全的分类,中、高档商品品牌和一对一的服务等优势也使其在相当长时间仍受欢迎。今后百货公司的发展趋势是中型化、连锁化和低成本,布点以大型购物中心和传统商业中心为依托。

  基于以上分析,百货公司特别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百货公司在考虑今后发展时首先会考虑发展相类似的业态,通过连锁化去降低成本,扩大影响,而不会轻易去发展一种新的业态,尽管目前看来大型综合超市潜力非常大。因此在发展上考虑合作的对象也会是大型跨国的百货集团。当然,一些中档次的百货公司也会考虑采取一种百货加超市的模式,以扩大商品经营的广度,如此寻找与国外合作的范围则可以广些。但不管采取何种模式的合作,都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与国外的百货业比较,中国百货公司的差距仍然是很大的,主要是缺乏特色,市场定位不清晰,千店一面。连锁化程度低,进货分散,成本居高不下,对顾客的管理和服务也停留在比较表面化。但最大的制约始终是比较单一的投资主体,因为零售技术是可以转移的,人才是可以通过政策和环境去吸引过来,而体制则是老大难问题。所以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带动传统百货业的改造,实现真正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这个意义是比较深远的。另外通过合作,学习先进零售管理技术,如零售理念、连锁技术、集中采购配送、成本控制以及信息化管理等,逐步缩小与国外百货公司的差距。通过合作也可以借助跨国公司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为今后国际化打下基础。

  利用地利:引凤来仪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媒体大多强调了国外资本对中国零售业或百货业杀伤力的一面,而对于竞争所带来的有利的一面却鲜有提及,这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误导,谢仕平强调:合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平等互利。尽管国内百货业仍然比较落后,但经过多年的学习、改革和发展,近10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具备了与国外跨国公司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因此,不必担心在合作过程中会过度依赖甚至被完全兼并,其实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如能寻找到好的合作伙伴,亦可加快本土化的过程。国内百货业的优势集中在熟悉商品渠道、了解中国国情包括文化、消费习惯、政策等,有名牌信誉的基础,目前多数的消费者仍然对传统百货公司有信任感。另外,国内百货业最大的优势是多数传统百货占据城市商业中心,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和商业气氛。由于有一定的优势条件,在合作中可以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合作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目前很多以国有资本为主的百货公司正进行股份制改造,外资企业可以通过认购股份的形式参与投资合作,也可以通过商店名牌和管理技术输出进行合作经营。在百货公司转制后,首先考虑的就是发展连锁百货,在扩大规模时可以通过共同投资组建公司发展。由于综合超市业态的潜力空间较大,百货公司转向这一新业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同时,由于对这一新业态不熟悉,发展过程依赖合作的因素更多,合作可能性也更大。(张韬)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