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科技之手扩大出口 广东荔农大点美钞

2001年06月13日 10:34  粤港信息日报 

  本报讯记者陈小平、通讯员房雯 又到红荔飘香时。如何让枝头的累累果实,变成一沓沓钞票,是果农们一直琢磨着的事情。近年来,广东荔农巧借科技之手,冲破检疫关和保鲜关,将优质荔枝源源不断地输往海外大赚老外钱。

  去年和前年广东出口美国的鲜荔枝都达200吨上下。今年由于虫害原因,估计出口量仍可望维持去年的水平。荔枝产量占全球1/3的茂名地区,年产优质荔枝40多万吨。去年,该市的荔枝出口大户茂名外经公司出口海外市场就达180多吨,并首次打开美国市场,输出鲜荔枝100多吨。茂名保鲜公司也将700余吨鲜荔枝销往加拿大和亚洲各地。

  破坚冰抢“摊”美国

  美国是商家普遍看好的荔枝消费市场。然而,荔枝出口美国并不容易。据了解,目前进入美国市场的荔枝除了广东荔枝,主要还有台湾、泰国、墨西哥和美国本土佛罗里达州等地区和国家的荔枝。无论是口感还是质量广东的荔枝都是最好的。但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荔枝除了具有较高的染色水平外,他们的荔枝取出冷柜后,外壳仍能保持5—6天的淡红色,因此具有较好的“卖相”。这对于还未真正了解荔枝真面目的美国消费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墨西哥和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荔枝占尽了地利,进入市场时间很短。这些都对广东荔枝入美构成了巨大挑战。“其实荔枝出口美国等地市场,保鲜只是其中一个要求。”广州市检验检疫局、著名实蝇专家梁广勤教授告诉记者,荔枝到了美国,除了要保持鲜艳的红色和原汁原味以外,还要经得起美国检验检疫部门近乎苛刻的检验。应该说第一关,就是冲破美国检验检疫部门的森严壁垒。

  梁教授介绍道,美国的检疫法规曾以我国南方部分水果产区有桔小实蝇等害虫为由长期禁止我国鲜荔枝进口。1992年我国检疫部门正式向美国提出出口荔枝的要求,经过5年的艰苦谈判和技术攻关,1997年7月,第一批中国荔枝“飞”抵太平洋彼岸。至今,广东荔枝连续4年冲破美国的重重障碍,变成了美国消费者的盘中佳果。

  科技帮荔枝赚美金

  多年与美国检疫部门打交道经验的梁广勤教授说:“荔枝出口要过两关:检疫关和保鲜关。为此,荔枝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程病虫害管理、剔除病虫害果的加工过程、杀虫处理的检疫过程以及低温保鲜过程都十分重要。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证荔枝出口质量,纷纷请检验检疫部门以及有关农科专家帮忙。”

  去年,面对日趋饱和的国内市场,茂名市政府决心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并向广州检验检疫局发出邀请函,请求提供技术指导。广州检验检疫局迅速组成专家小组,多次前往茂名,进行检验和保鲜技术培训,传授与荔枝出口相关的业务知识,并提供详细的世界荔枝销售信息。在专家们大力支持下,去年8月,茂名成功地将100多吨鲜荔枝销往美国和加拿大,实现了该市水果进军国际市场的历史性突破。同年,广州检验检疫局的技术专家还为深圳、阳江、花都、增城等地的输美荔枝提供了同样的帮助。茂名保鲜公司则和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华南农业大学专门负责荔枝的病虫害防治和系统保鲜工作。

  欧元澳币虚位待赚

  业内人士认为,广东荔枝出口的文章才刚刚开篇,下一步还大有做头。现在广东荔枝出口仍以东南亚和美国市场为主。澳大利亚市场也刚刚起步,欧洲和南美洲市场正虚位以待。

  要加大荔枝出口,尽快占领以上市场,一些专家表示,地方政府和果农们仍有很多工作要做。除做好全过程的生产管理、加工处理和保鲜等工作外,品种改良、科学种植技术的提高,运输、仓储冷冻设备的改进,销售网络的建立等都不容忽视。

  荔枝罐头比较受欧洲人青睐,却非美国人所钟爱,因为他们觉得太过甜腻。广东不少地方开始尝试荔枝罐头加工出口,但是,目前加工技术不高,产品难为外国市场所接受。茂名保鲜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就对记者倾诉了他们的苦恼:公司前不久接到一个加工1000吨荔枝罐头的大订单,但是找不到符合加工条件的罐头加工厂,眼见大把钞票就是捞不进袋!

  靠天吃饭,目前仍是荔农不能逃脱的命运。雨下少了不行,下多了也不行。今年从5月底以来一直多雨,而此时正值荔枝成熟,导致荔枝多虫而无法有效杀灭。茂名保鲜公司接到一个300吨的订单,目前仍无法找到符合要求的货源。受同样因素的影响,广东今年出口荔枝比去年翻番的计划看来只能缩水了。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张曼玉疑整容回春脸变紧 乐当包租婆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三星陷维修危机:字库门后销售待考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
  • 周彦武:这次钱荒央行不会再放水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