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才身价看涨 传媒业是最后一个暴利行业?

2001年06月08日 13:42  青年时讯 

  本报记者张杰 实习生吴菲

  “传媒大战”这个词语从最近开始常常出现在报刊媒体上,起因当然是指从去年到今年短短一年间,北京报摊一下就涌现出了许多新面孔。而本月初,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正式挂牌,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媒体市场又进入了一个高速扩容期。

  去北京的任何一个报摊看看就会发现,各种报刊挤得满满当当。而随便数数近一年来创刊的新报,先是去年3月《青年时讯》、《青年体育》相继问世,10月《北京娱乐信报》创刊,两个月后,《劳动午报》面市,上个月底,早已被炒热的《京华时报[微博]》终于揭开了面纱,这期间还有《经济观察报》、《北京新报》、《华夏时报》等一系列报纸登陆北京。有数字表明,目前至少有200家以上的报纸在“分割”和抢占北京报业市场,这个数字比素有报业之都“密不透风”之称的香港还要高出3倍之多。

  比起表面上只是新报纷纷问世的传媒大战,很多人更关心资本市场对传媒业的介入。《京华时报》的创刊,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不是它的《人民日报》的背景,而是北大青鸟斥巨资5000万元参股其中。而新财经类报纸———《经济观察报》的背后是入主郑百文而名声大噪的山东三联集团。有消息说,为这张财经类周报,三联计划3年之内投入8000万元。

  资本进入媒体,当然是因为利润。不是有很多人都把传媒业称之为金矿吗?更有人说传媒业是中国最后一个暴利行业,所以北大适时地为大批准淘金人提供了一个摇篮。不过,也有人斥之为泡沫,就像去年的无数网站迅速崛起又马上倒闭一样,大批的风险投资进入一个烧钱的时代。到底是金矿还是泡沫,我们不妨看看相关人士的观点如何。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赵为民教授在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说,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筹建之初到现在的正式设立,北大的举动牵动了太多经济市场人士的视线,以致在社会上普遍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北大设立的这一新学院,是传媒投资热起而带动的人才市场的需求使然。赵教授对此并不否认,北大的新学院是为迎合当前市场需求而设置的,但是,他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这个学院的设立并不完全是只围着市场而转的,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国家目前已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便捷传播这方面已被运用得极为广泛了。而北大作为一所国内乃至国际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大时代的发展需要它有与之地位身份想适应的一个学科,否则,北大就会与时代相脱离。

  赵教授还说:“现在媒体竞争很激烈是很正常的事,恰恰也是由于竞争,谁的质量高谁就能取胜。我们培养一流的人才,也是一样要注重质量。目前传媒人才的涌现渠道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个是在学院里培养,一个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对于当前的整个传媒市场来说,高水平的传媒人才相当缺乏,此外,好的媒体管理人才也很少,为此,我们学院从市场实际出发,专门特设了对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

  身为媒体人士,《经济观察报》总编何力对于泡沫之说并不认同。他说:“我有一个基本观点,报界竞争远没达到激烈程度,甚至说真正的报业竞争还没开始。大资本、有实力的企业还在探索、观望和等待。《经济观察报》只不过是一块试验田,成为泡沫经济的说法实在是为时过早。刻薄一点说就是媒体有点太自恋,传媒业的变化和其他领域的巨大变化相比,不过是刚刚有一点儿风吹草动,就被拿来大肆渲染。”

  何力认为,传媒业是一个需要大投入的产业。持续投入、长远打算是业内人士已经达成的一个共识,高额投入在带来高回报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很大的失败,但是小投入基本上是注定要失败的。对于《北京娱乐信报》现象,何力分析,戏剧电影报20多年的历史给信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认为,这也是一笔巨大的投入。但是,他强调《信报》具有不可复制性。而《京华时报》的创刊则给北京的同行带来了南方都市报的风格,比如说他们的商业精神、竞争意识、交换意识和市场意识,这正是北京传媒业人士需要学习的。

  有消息说,中国目前有70万人从事新闻工作,但这其中只有20%%的人接受过新闻方面的专业教育,因此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新闻专业或是新闻学院。对于这个市场到底是不是急缺人才,缺什么样的新闻人才,何力说:“这要从两方面来说,如果单从做社会新闻来说,我觉得已经不缺人了。做社会新闻的记者大专学历就足够使了,而要想让新闻从业人员的队伍产生梯度,那就还需很多从业人员。特别是新闻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和熟悉资本市场、能对财经方面有独特见解的人都是急缺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恰恰是院校培养的难点,我们的院校基本上还是注重学历教育。”

  《京华时报》的创刊另一个令人关注的是所引发的人才流动。从该报社长兼总编辑吴海民列出的一长串名单不难看出,《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精品购物指南》、《信报》、《午报》;中央级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地方的《华商报》、《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都有人流向《京华时报》。那么,北京的传媒市场是不是人员流动非常频繁呢?刚刚从《中华工商时报》“流动”到《经济观察报》的何力说:“北京的传媒从业人员的流动不算大,用一组数字就可以证实,截至到2000年,北京媒体的从业人员服务于一个媒体的时间是10.5年,而香港是3.5年。”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表示,其实金矿和泡沫的提法并不矛盾:“没有泡沫,就没有生机。现在有一些泡沫,说明这个行业投资已经引起了相当多的关注。如果光靠自身力量,很难把传媒产业做好。”据了解,国内传媒业已经连续3年保持了25%的速度增长。从1998年起,利税总额就超过烟草业,成为国家第四支柱产业。去年全国广告营业收入约800亿元。喻国明认为,国内传媒产业发展历史短、成长性高,加之市场进入门槛较低,是吸引众多国内外投资商看好传媒业的重要原因。他表示,资本与传媒业的结合,将是未来3至5年内我国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现象之一。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 娱乐张曼玉疑整容回春脸变紧 乐当包租婆
  • 财经葛兰素史克行贿案后很多医生不敢开药
  • 科技三星陷维修危机:字库门后销售待考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
  • 周彦武:这次钱荒央行不会再放水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