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灿国 “五一”期间,在长沙颇有名气的“谭鱼头”酒家,记者落座后点了一个在长沙街头随处可见的本地品牌啤酒,岂料服务员连连摇头说“没有”,随后到来的领班进一步解释说:“仓库里是有,但由于特殊原因,不让上柜。”
在一再追问之下,领班否认“特殊原因”是“质量问题”。
旁边懂行的朋友一语道破天机:“因为这个品牌没给酒店交进场费!”
5月4日,记者和朋友到长沙有名的潭州瓦罐店吃饭,发现酒店里全是百威啤酒的促销小姐,她们极力向我们推销百威,而问及其他啤酒时则缄口不言。
熟知内情的朋友告诉我,此店今年被百威以10万元的价格买了专场,因此不准别的品牌前来促销。
再一调查,记者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长沙中档以上的酒店一般都要向啤酒厂家要“进场费”,这种风气在毗邻长沙的株洲、湘潭两市也渐刮渐盛。
“进场费”让各酒店赚得盆满钵满。据了解,一个中档酒店引进一个啤酒品牌,一年费用少说几千元,多则上万元。
一些生意较好的酒店,干脆和某个啤酒厂家签订“年度买断合同”:即年内酒店主销或专销该厂啤酒,条件是该厂向酒店交付几万元或10万元以上的“销售费”,这便是在湖南啤酒界当前流行的“终端买断”名词的由来。
眼下酒店索要的“进场费”和“专场买断费”越来越高,众啤酒企业叫苦不迭,一位啤酒企业的老总对记者诉苦道:“我们不想做,但为了占有市场,也不得不忍痛这么干。”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促成酒家收“进场费”及“买断费”的,正是厂家自己。这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和同行的脚。
湖南向来是啤酒厂家激战之地,去年湖南卫视[微博]的啤酒广告收入甚至超过了央视同类广告,长沙则更是各厂家寸土必争的战场。
1999年前后,为了打进长沙市场,广州的珠江啤酒和武汉的百威啤酒开风气之先:采取送冰柜和送“进场费”的手段,刺激酒店销售自家品牌啤酒。
尝到甜头的酒店迅速推广了这种做法,珠江、百威销量大增,其他品牌啤酒不得不仓促应战。于是,“终端买断”出现了。
经营观念相对传统的湘潭也不落后。据了解,湘潭市区目前啤酒销量较多的酒家有15家左右,其中9家被外省啤酒厂家买断,已经或即将不再销售本地啤酒,湘潭啤酒企业终于被会“念经”的“外地和尚”降服了。
其实比“本地和尚”更苦的是本地的消费者。
湘潭汽车站职工刘坚告诉记者:到好一点的酒店去,不但喝不到本地啤酒,而且酒店的啤酒价格比小饭店里的贵不少。
业内人士道出实质:被酒店赚走的“羊毛”最终出在消费者身上。
有人算了一笔账:某品牌啤酒每箱出厂价在40元以下,销给“对口”酒家价格翻成了88元,而酒店销给消费者却成了144元!
法律界人士指出,“终端买断”和“交费进场”现象是生产企业和销售商勾结起来实施的一种限制竞争的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的权利。”消费者只能喝酒店指定的酒,酒店凭空抬高酒的零售价,显然有悖法律规定。
另据了解,湖南省有关部门已开始重视此事,并将其纳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行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