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在中国家电业以专业化经营著称的新飞公司向全国100多家新闻媒体宣布:首期投资5.6亿元,筹建年产100万台空调生产线,力争三年内进入空调行业前三名。5月的空调战场又多了一点热闹。
按目前空调业三巨头海尔、美的、格力的标准来看,新飞这一“豪赌”的背后意味着:三年后,新飞必须达到年产空调200万台,销售160万台,销售额70亿元,每年以100%以上的速度增长,相当于再造两个新飞。
早在几年前,长虹[微博]、海信[微博]、TCL[微博]等黑电大鳄就瞄准了空调市场的巨大潜力,率先抢滩,捷足先登,并站稳脚跟,占据了空调业的有利地形。去冬今春以来,又先后有格兰仕、乐华、小鸭以及国外的伊莱克斯等企业大举进军空调业,并制造出各具特色的“卖点”,搅得空调市场新闻不断,赚足了“注意力”。这些已经抢占了有利地形的空调“先行者”,岂能容忍“后来者”争抢自己的地盘?
相形之下,新飞公司好像是在别人已经把生米煮成熟饭的时候,才宣布找米下锅。无论从新闻媒体的关注程度,还是从对消费者和经销商的吸引力来看,都失去了先下手为强的先机。从空调制造业的配套环境看,新飞地处内陆,远离外协件配套厂家,无疑加大了运输成本,由此可能会导致新飞空调的价格缺乏竞争力,而价格又恰恰是空调竞争最具杀伤力的利器。从资金来源看,新飞宣布投资5.6亿元进军空调,力度不可谓不大,但这笔庞大的资金从何而来?目前,新飞还不是上市公司,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利润来自冰箱,而冰箱早已进入微利竞争,如果新飞一味从冰箱“抽血”来投资空调,会不会产生空调还没有来得及盈利,冰箱却被拖垮的两败俱伤的局面?到那时,新飞空调还能像冰箱一样进入行业三强吗?
多元化的路途先后将长虹、海信、小鸭、格兰仕等带到了空调战场。一直走专业化路线的新飞最后也耐不住寂寞跳出冰箱老行当,一脚跨进空调市场。
在这片被称为“中国家电最后一块肥肉”的市场上,众多的品牌已让人们目不暇接,而曾经辉煌却又被公众淡忘甚至遗忘的也不在少数。许多曾经名震江湖的空调“英雄”如今都已风光不再:西泠、东宝、宝花、蓝波希岛……空调市场一直演绎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枝头万木春”的故事。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战场上,只有格力,10年里矢志不渝、心无旁骛地做空调,终于打造出自己行业老大的地位,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在纷纷嚷嚷的竞争中,一步一步稳扎稳打,今年又在全国淡季销售中突破40亿元销售额,仅重庆销售就已近3个亿,在我市空调淡季销售中已连续6年夺冠。难怪格力的发展被称作是:步步为“赢”。
有人说,我国家电企业一直有“做大”的情结。就在这些不幸倒下的前辈老将身边,不断传来一批一批业界新军“几年内进入前几强”声音,新军上阵时都是勇往直前。
有业内人士指出,因为空调市场尚有潜力,所以每年都会有新人杀入,当然也会有更不少的前任新人黯然出局。所以,新人要稳住脚跟,成为老人甚至老强人并不是说说那么容易。要么有超人的质量,要么有惊人的价格,营销策略中小小的失误,管理系统里的一点波折动荡,品质上的一个瑕疵,都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东宝空调在国内曾经是块响当当的牌子,也是全国最早的几个空调品牌之一,曾获得过“中国四大空调大王”之美誉,连续8年被中国消费者协会列为推荐产品,是空调行业惟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然而4年前,东宝在市场上悄然消失。1997年8月,杭州市将当地4家家电企业实施“强强联合”,成立了杭州家电集团,两个月后改名金松电器集团公司,“强强联合”后4企业统一品牌、统一营销,“东宝”空调遂变成了“金松”空调。
1998年1月,东宝公司总经理任尧森对统一品牌做法不满而出走,与此同时,集团内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现,金松集团走上了下坡路。东宝空调销量下降得更加厉害,1997年销售量为18万台,2000年1到6月份,仅仅生产了1万余台。
在这种背景下,东宝重新从金松集团中脱离出来,于2000年6月18日宣布:恢复东宝品牌。但大家心里很明白,东宝空调的复出,已错过了自我发展的最佳时机。
在这个时候,世界家电巨头伊莱克斯开始向东宝抛出绣球。2000年11月,伊莱克斯出资近1亿元收购了东宝,坐落于东宝路15号的东宝空调正式改名伊莱电器(杭州)公司,成为伊莱克斯在中国的空调生产厂。
5月3日,在广州召开了中国空调行业峰会。虽然聚拢了10家空调企业,但身居空调业前几名的格力、美的、海尔、科龙却悉数未到,致使此次以2001年空调价格走势为主题的研讨会没了对手。
参加此次峰会除春兰外,多为像乐华、小鸭、格兰仕、TCL、长虹、新科等近一两年才进入空调业的新军。
这些初入空调战场的新军已经尝到了战争的惨烈:空调产量供大于求,不得不通过降价才能扩大市场,而这成了峰会上最引人注目的话题。
但是,今夏空调竞争局面比往年更为复杂。首先,眼下持币待购现象已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因为由于消费者已认定今夏空调肯定降价,所以除非热得受不了,降也好,不降也好,近两个月内极少会有人为降价所动。此时降价,换不来销售增长,反而会让利润受损;其二,一旦热天来临,空调商会普遍出现缺货现象,供货、安装也会应接不暇,再降价,莫非是要跟自己过不去?其三,格力、美的、海尔几个大户至今按兵不动,而大部分二线企业已和他们有了一定差价,实在没有必要让利润再次缩水。因此,峰会企业能否把降价付诸行动,还是个未知数。
从“空调论斤卖”到重金奖励经销商,从买空调返现金到质量保修延长到15年,市场竞争的招数越来越多,甚至千奇百怪,竞争的领域也从产品的制造渗透到销售终端的整个过程。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今年空调市场上新兵老将,又该有怎样的一番争斗?本报综合报道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