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博
0

新闻

  • 行情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降价阻力重重 空调降价要等到夏天也过了?

2001年04月10日 08:06  北京晨报  我有话说

  等等、等等、再等等,多少想买空调的人,都在耐心等待着。三五千元的空调虽不是个大数目,可眼瞧着要雪崩的价格,谁不想着多等一天是一天呢?

  但人人都知道,他们等的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悬念。尽管许多个品牌降价的炒作已甚嚣尘上,但能引致全行业价格下滑的大动作却始终没有出现。

  供大于求,是降价的最过硬理由。然而在今年,这个理由却未必如传说的那般严重。

  按照行业惯例,空调的销售年度是从当年9月份到次年10月份计算。在价格战开打的去年,空调销售在这个期限里首次突破了千万套大关。在2001年,空调业可以预期的销售最多不会超过1500万套,然而迅速上马的大大小小空调厂已把行业生产能力膨胀到2000万套以上。听上去,500万套的缺口足以引发价格雪崩。

  但从上游资源那里,我们又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国内空调压缩机眼下只有不到1000万台的产能,再加上200多万台的进口配额,实际上无力满足空调业的大胃口。上马压缩机生产线起码需要15亿元的投资,是上马一个空调厂的十几倍,在空调厂家大干快上的同时,压缩机厂的步伐显然是没有同步。

  拿不到压缩机,降价就成了无本之源,那2000万套的生产能力岂不是成了匡算?实际上,各厂家公布的生产能力应当准确地称为设计生产能力,真正运转起来,能做足70%就算是成功。退一步讲,即使各厂家每年号称的预定销量,也要到最后去盘点出货量时才能盖棺定论。空调业是要看天气吃饭的,没有人会傻到先做出100多万套的货去等着热卖。

  即使不去算计供求差距,持币待购的心态也更让大部分准备降价的厂家裹足不前。2000年五、六、七三个月的销售旺季,空调销售同比增长40%,售价不降反升。而在价格战喧哗的三四月份,除去总量不超过几万台的特价机外,市场却跌至冰点。在今年,已经接受空调注定降价的消费者,更是在淡季出手甚少。现在的希望是,30℃的高温天气迟迟不到,谁扛不住谁先跳水。

  但事实上,厂家面临的资金压力并不如外人想象得那么大。每年10月,在空调业年度定货会上,经销商要把30%的货款预付给厂家,而对于上游供货商,空调厂家也不会付全部货款,上下一挤压,所需流动资金的盘子并不巨大。

  现在降价,走的是一招太险的棋,很可能市场并未如愿掀动,而到旺季再把价格拉高反而损失人气。除了一些急于靠资金流动求得生存的小品牌外,主流空调市场在旺季到来之前是不会白冒这个风险的。

  降价,隐藏玄机

  2000年,空调卖了1050万套,总销售额是380亿元。而在1999年同期,空调卖了750万套,总销售额297亿元。作个简单的除法后我们算出,空调单台降幅为330元。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买任何空调都能享受这330元的便宜,格力、美的、海尔三大一线品牌占据了三成空调市场份额,在去年以价格坚守态度等来了五、六、七三个月的热卖。相反,单个品牌市场占有率低于4%的三线品牌,整体市场占有率由1999年的21.19%升至30.54%,换算成销量,增长达160万套之多。也就是说,降价扩大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这个阵营。

  160万套的增长对于1000万套的市场是个小意思,落到消费者头上的实惠也极其有限。许多人还不会忘记,去年森宝空调在京首次跌破2000元心理价位,限量5000套招来了许多埋怨。但企业的炒作不会照顾每个想买便宜空调的人,因为在降价策略背后还有不为人知的意图。

  空调业有不同于彩电业的一大特点,就是产品销售要由多个经销商承担,即生产厂家的成败更多地维系于经销商的数量和质量。从前名不见经传的森宝空调,2000年降价后经销商数量翻了一倍多。空调厂家用区区几千台特价机换来的,是庞大的营销网络,相比之下,消费者更像是在其中沾了光。

  2000年9月底,乐华空调又爆出了1588元最低价,而业内人都知道,此时正值新的空调销售年度开始,10月份正是开订货会的季节,与其说乐华是要在淡季拉动市场,不如说是降价给经销商看。就在刚刚过去的3月份,乐华空调二期工程开工典礼上,国美电器[微博]副总李峻涛和苏宁电器[微博](1.900, -0.06, -3.06%)总经理张近东同时到场。享受全国最大的两家家电连锁销售商的礼遇,是乐华按常规操作时不能想象的。

  对于新进入市场的品牌而言,靠降价提升知名度,引得经销商的青睐,从而走上销量呈几何倍数增长的通道,是最佳捷径。所以此种降价只会以达到吸引“眼球”为目的,而不可能付出巨额利润的代价。森宝2000元空调卖了5000套、乐华1588元空调卖了3000套、小鸭1488元空调卖了5000套,都是在全国范围限量销售,谁要是总盼望着这种超低价格出现,那还真得等着撞大运了。

  降价,空间不大

  据乐华空调董事长吴少章先生称,乐华的3000套1588元空调大约赔进了100万元,照此推算,1匹单冷空调成本应在1900元左右。而换个角度,按材料成本算,1匹单冷空调的行业平均成本在1500元左右,再加上15%的销售费用、5%的制造费用、3%的财务费用和10%至15%的商家利润,1900多元应该是正常经营企业的成本底线。

  再反观市场售价,格力、美的、海尔等一线品牌,价位却起码要比这个底线高出1000元。但格力股份的2000年中报却显示: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9.06亿元,净利润1.17亿元,赢利水平不过是区区4%,与外界风传的25%以上利润相去甚远。很显然,与品牌规模扩大相伴的是巨额资金投入,大品牌的净利润与中小品牌相比,不但没有优势,反而正在日益使自己陷入被动局面。

  还是以乐华空调为例首先以低价入市减少了大部分广告投入;而最主要的还在于,由于不具备大品牌的庞大销售网络,所以只好依赖经销商代理制,反倒节省了营销成本。在某些地区,乐华的营销人员只有三五个,而大品牌却需要几十人,一个地区经理年薪动辄几十万。小品牌的轻装上阵恰恰都是大品牌的软肋,因为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原材料成本不再会随之减少,营销成本却难以控制,“规模不经济”现象开始显现。

  眼下让一线品牌最为提心吊胆的,其实是他们在股市上的表现。由于格力、美的、海尔的空调业务都已经纳入了上市公司,空调价格下降意味着收益率降低。按规定,净资产收益率3年内平均低于6%就失去配股权。对于利润微薄,急需通过配股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的家电业来说,规模和收益,孰轻孰重,他们自会做出慎重判断。

  所以说,随着微利时代的来临,一直通过规模的高增长来掩饰的家电上市公司的弊端正逐步暴露,毕竟股市注重收益率的本性更适合高利润产业。从眼下看,不管是从实际可操纵的空间和维持收益目的出发,降价,对于空调行业的主流——大批国有上市公司来说,都是极难作出的选择。

  降价,还要等多少天

  眼下,在空调业盛传这样一个消息,2001年是太阳黑子非常活跃的一年,夏季气候也会随之比较燥热。言外之意,旺季一到,大家就一起好挣钱啦。实际上,每年夏天,都是突如其来的一场酷热救了空调的命,从目前看,今年的轨迹正在与之吻合。

  但由于一线品牌处于守势、新晋品牌产量有限,今年空调的最大变数仍存在于春兰、科龙、长虹[微博]等二线品牌之中。据悉,科龙、长虹2001年的年产量都要比上年增长40%左右,春兰副总孙庆在2月第一次降价时就曾表示,利润控制到6%至7%才是春兰的警戒线。事实上,他们与领先者的距离并不遥远,选在适时降价,脱颖而出并非不可能。

  与此相对应的是空调上游产业压缩机行业的紧急动员。松下万宝、广东美芝、上海日立三巨头不约而同地在2001年展开了战略性扩张。上海日立在去年产销300万台的基础上,今明两年分别扩产到360万台和400万台;广东美芝今年一期工程投资3亿元之后,产能也由原来的250万台扩产到320万台,更长远的规划是:到2005年,扩产到500万台。

  随着上游扩张到位,明年的空调市场弹药充足,准备充分,一场真正的恶战不可避免地要打响。而在今年夏天,激战之前的市场虽然相对静寂,但相互观望、揣测和应对市场变化的瞬息间的判断,会让空调因充满变数而显得愈发扣人心弦。(晨报记者吴彬/文 )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欢迎发表评论

发布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首尔7盘外招伤恒大 策划-恒大3点胜首尔
  • 娱乐章子怡携汪峰为长辈贺寿 恋情再添铁证
  • 财经葛兰素史克行贿案后很多医生不敢开药
  • 科技水客团伙走私手机4.9万部逃税1400多万
  • 博客美国华人:“杀光中国人”节目让人生气
  • 读书红灯照真相:义和团女兵们如何御敌
  • 教育奶茶MM纽约读名校演绎白富美人生(图)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
  • JohnRoss:印度不会是反华联盟附庸
  • 周彦武:银行存款不再绝对安全
  • 齐格:国民党发金圆券为何3月就失败
  • 郑风田:为何流动人口不愿放弃农村户
  • 刘杉:宏观经济还靠投资唱大戏
  • 张捷:新快报头版请放人滥用媒体权利
  • 陈虎:房地产京7条突然出笼有何深意
  • 徐斌:那些不作死不会死的土豪们
  • 叶檀:北京自住型商品房估计不好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