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重庆市渝中区博康有限责任医院正式挂牌开业。
来宾相贺,喜乐阵阵。
然而,医院职工的心里却是忐忑不安“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
因为,只有职工的心里最清楚,这是他们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意味着多年的事业单位铁饭碗从此不存在了。
博康医院是原来的渝中区第五人民医院,这次改制几乎是一步到位的:首先是职工与医院解除劳动关系,签订新的聘任合同,人事档案也由区卫生局调往区人才交流中心;然后是医院也解除了与区卫生局的行政隶属关系,由区政府按照企业方式实行工商管理;最重要的是,职工从此变成了医院的股东,不再享有各种福利与固定的工资,一切收入根据医院的经营状况进行按劳分配、按股分红,也就是说,如果医院在将来的竞争中被淘汰,那么这些工作了几年或者几十年的医务人员将损失惨重。
4月8日下午,在博康医院,记者见到了院长黄亚珍,在她递过的名片上是一个崭新的头衔:董事长!用黄亚珍的话说就是,做了38年的医务工作,当了17年的院长,临近退休又当上了董事长。
黄董事长向记者介绍,为了给中小医院寻找一条出路,政府提出了“转、送、卖、改”的决策,即一些小型的医疗机构,又有一定的实力,可以完全转制,适应市场需求;对于技术实力不够,又有一定家底的,可以转向经营其它的项目;对于实力薄弱的小医院,可由大医院兼并,也可引进外资,卖给他人。这次博康的改制分了三步走:第一步,妥善安置退休职工,买断离院职工的“身份”,让他们拿着钱走人,留下的职工,解除全部的劳动关系;第二步,以职工所得量化资产为基础,对各股东增量配股;第三步,按照《公司法》要求,建立有限责任医院,所有改革均一步到位。
对于博康有限医院的成立,重庆市渝中区卫生局贾学海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医疗资源的过于饱和带来的是巨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城市卫生医疗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地区办医盲目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不规范竞争,体制不活、规模不大、底子不厚的中小医院只能等死。博康医院的改制至少体现了三点,第一,改变了职工的身份,肯定能够促进更好的竞争;第二,转变产权肯定能够改变以前缺乏生机活力的状况;第三,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改变医疗机构筹资单一的局面”。
改制已经快到两个月了,医院运转的到底怎么样呢?
黄亚珍介绍说,虽然还很难看出来前景到底如何,但是目前医院里出现的生气是此前无法比的,利益明明白白地分配到了个人头上,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要为医院的效益负责,可以说每个人都充满了干劲,尽管有些人心里还是不踏实,但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不努力干活是没有出路的,包括领导层在内,上上下下的五十来号人,算是拧成一股绳,豁出去了,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她指着办公室里正在亮着的灯说,“这是你们来了,否则平时是不开灯的。”
但最重要的是,黄亚珍说,能不能让老百姓看病的费用降下来,这才是百姓关心的,医院转制以后,打破了一切暗箱操作,仅仅进药的成本就降低了20%,而这都让给了老百姓,医院完全透明了起来,可以把纪律和责任条款、服务项目和收费条款、药品的价格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贴到墙上了。
最后,黄亚珍告诉记者,医改的浪潮正在汹涌而来,继续沉沦下去肯定不是个办法,中小医院只能重新振作起来,像转型初期的国有企业一样,在困境中寻求生路。(本报记者 李同欣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树锋)《市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