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2月,在京召开的2000年全国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保健药品的整顿工作将在今年启动,争取年内完成。从2004年1月1日起,我国市场上将看不到“健字号”药品。
尽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人士称,至今还没有发文撤消保健药品,但保健药品市场已经显示出某种萧条,而保健食品大有借机崛起之势。
保健食品与保健药品很难明确区分,加上保健药品审批相对宽松,不少厂商为了缩短审批上市的时间,把原本应按保健食品申报的产品申报为保健药品,造成保健品市场的混乱。鉴于这种状况,国务院办公厅在1996年14号文件中要求各地药政部门停止审批保健药品,并将3000多种保健药品转为保健食品、新药、非处方药品。
在保健药品即将淡出市场的同时,保健食品随之迎来了新机遇。据京城一些超市介绍,保健滋补品销售稳中有升,并且已经从馈赠礼品走向了日常消费。与此同时,在保健食品市场上,北京市的品牌显示出独领风骚的势头。
据专家估计,今年我国保健食品销售预计可达500亿元,到2010年,这个数字还可能再翻一番。
保健食品前景看好,但也存在值得生产企业关注的问题。据北京联大应用文理学院保健食品研究中心主任、卫生部食品卫生评审委员会委员金宗濂教授介绍,目前我国保健食品结构不合理,例如免疫调节、抗疲劳、调节血质等5种功能的保健食品占了全部产品的一半;其次是市场的低水平重复,我国目前有保健食品3000多种,国家正式审批的2000多种,而上市的仅五六百种,大部分都是进不了市场的低水平重复产品。另外,据卫生部今年开展的一项监督抽查显示,在46种获批准的保健食品中,有8种存在擅自扩大宣传、更改说明书、删除注意事项或扩大适用人群等问题。还有许多普通食品也在宣传保健功能,这种违法广告在饮料市场上尤其多见。(许静)
所属专题:保健品市场谁说了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