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保险业“抢险”又“抢人”

2001年03月27日 13:33  中国经济时报 

  2000年11月,寿险新军泰康、新华相继登陆杭州,在媒体上刊登了招聘广告,一时间保险界人心浮动,不少老寿险公司的“重量级”人物纷纷前往投石问路,爆发出杭州保险市场的首次“战争”。此次两家保险公司同时入驻同一市场的情况在国内尚是首例,这是否预示着杭州保险市场将重新“洗牌”,并形成“七足”并立的局面呢?

  险种“大比拼”

  泰康和新华在杭州保险市场一出现,敏感的保险人立即有所反映。杭州平安保险公司当月即推出可以单独投保和具有保证保费的两款最新医疗保险,称为个人住院安心保险和个人住院费用保险,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

  该公司营销员殷小姐对记者说:“营销部的电话几乎成了热线电话,业务员每天不用出去‘跑街’,坐在办公室也可以签单。”针对该寿险公司的这一举措,刚到杭州筹建分公司的泰康人寿和新华人寿相应作出反应,也在媒体上隆重推出了自己的险种。泰康人寿还针对个人和团体分别推出特色保险品种,不少消费者纷纷打电话或前往询问。

  几家保险公司的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杭州的保险市场要发展,竞争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让消费者受益,但竞争应是有序的,无序的竞争会让消费者更无所适从,不利于市场健康、规范地发展。

  人才“大换血”

  新公司在险种上与老公司相互比拚的同时,还不忘紧紧盯住“人才”,紧锣密鼓地进行“招兵买马”。

  2000年11月,泰康人寿与新华人寿同时悄然抵达杭州,两家公司的招聘广告刚一亮相,立即就引发了杭州寿险公司员工“大跳槽”。短短一个星期,新华公司已接待了上千名应聘者,其中不乏硕士生和双学位者。

  当记者来到新华公司时,看到应聘者人头攒动,而且大多是年轻的面孔,面对如此火爆的竞聘潮,杭州保险同业公会的有关人士也觉得奇怪:“去年,寿险公司根本招不到人。”在“人山人海”的招聘现场,记者遇到原来在某寿险公司担任企划科科长职务的石先生,他告诉记者,虽然他在原保险公司已做到科长的级别,但原公司是一家国企单位,用人制度较死板,很难再有晋升机会。于是跳槽到新华以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新华人寿杭州公司的宋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华公司到杭州并不是与别的寿险公司抢市场,而是将蛋糕做大,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同样在人才招聘上,公司也不会挖别的公司的“墙角”,而是在招聘综合的高素质人才基础上,自己培养。公司之所以吸引了很多优秀人才,在于公司新成立,有许多职位空缺和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而且公司在招聘过程中规范的流程,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也给应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造成很好的口碑效应。

  他介绍说,现已有不少寿险业“重量级”人物准备加盟新华人寿。但公司仍将启用70%以上的新手。他认为,经验不重要,关键是综合素质。人力资源是公司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高素质、忠诚负责的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据有关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两家公司引发的杭州寿险业已多年不见的招聘热潮,除了与两家公司在用人机制、福利待遇方面的吸引力以外,与寿险业的人员结构也不无关系。由于国内的保险均引进的国外“金字塔”式的营销模式。导致先期加入公司的“黄埔一期”员工很容易做到塔尖的位置,并在发展了塔底的“儿子辈”、“孙子辈”业务员以后,转变为一种管理职能,并享有其业务收入的一定比例的提成。如某寿险公司的营销员在发展了6名业务员后可升为科长,其收入就成为自己的佣金加底薪加业务员佣金5%的佣金,而科长的上级,其收入是自己的佣金加底薪加所辖的43名业务员的佣金总量的4%的佣金。由于这一独特的收入结构,造成新公司一旦成立就有不少营销员前往“占位子”,以抢得先机。随着今年“泰康”、“新华”两保险公司正式开始营业,杭州保险市场必将呈现“七足”并立之势。记者朱菲娜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季建业长期被传双规 港媒曝其多位情人
  • 体育欧冠C罗2球皇马2-1尤文 伊布4球 曼联胜
  • 娱乐章子怡携汪峰为长辈贺寿 恋情再添铁证
  • 财经日本明治奶粉暂时撤出中国 称利益难提升
  • 科技来往秘邀大V测试 公众账号即将全面开放
  • 博客美国华人:“杀光中国人”节目让人生气
  • 读书红灯照真相:义和团女兵们如何御敌
  • 教育奶茶MM纽约读名校演绎白富美人生(图)
  • 张捷:新快报头版请放人滥用媒体权利
  • 陈虎:房地产京7条突然出笼有何深意
  • 徐斌:那些不作死不会死的土豪们
  • 叶檀:北京自住型商品房估计不好卖
  • 周彦武:远超08年的金融危机明年爆发
  • 花木兰:美国将出现金融混乱
  • 钮文新:美国的失业率到底有多高
  • 王吉舟:湖南警方跨省抓记者大戏解码
  • 刘石:从央视乱批星巴克看定价误区
  • 张明:中国应如何多元化外汇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