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牵动万人心。除了因为人们对生命健康的关注,也不排除许多人对传统医疗制度的留恋和对新医疗制度不可预见性的恐慌。但不合理的终究要改变,更加完善、科学的医疗制度将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方便和实惠。
医改之后,我们求医问药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变化一:上哪儿看病您做主
过去公费医疗时,单位让上哪儿看病职工就只能上哪儿看病;医保改革后,上哪儿看病由您自个儿说了算。新的就医方式,让患者手中的选择权大多了。
“合同医院”一词,对大多数北京人来说都不陌生。过去看病的合同医院基本上是单位代替职工选择的。这样做的弊端也不少:合同医院离单位近,职工上班时间看病倒是方便了,但是一旦生病在家或是得了慢性病,上趟医院可就不那么“近水楼台了”,为看一次病需要长途奔波,耗时耗力。另外,“合同医院”的过分集中也造成医疗市场中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而这又使这些大医院的服务经常难以到位,医患矛盾日益突出。
而调查表明,70%以上的病患是可以在基层医院得到解决的。
医保改革后,选择合同医院将不再由单位包办代替,选择权在患者手中。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王德修介绍,医保实施后,职工可以根据“就近就医、方便管理”的原则,在单位或居住地选择3到5家个人就医的定点医疗机构。除此以外,还可以直接到定点专科医院、定点中医医院就医,急诊病人可以就近以任何一个定点医院就诊。在医院看病时,病人可以挑自己满意的医生就诊,选择中意的护士服务。在选定的医院和全市定点中医、专科医院看病不用转院,都可按规定报销。对个人选择的医疗机构若不满意,一年后还可以重新选择。
如此一来,您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单位,看病都会及时方便得多,大病到医院,小病在社区。看完病后,您还有权选择是在医院门诊药房取药,还是凭医生开具的处方在定点药店购药,患者能够享受到真正方便实惠的医疗服务。
变化二:小病不能再大养
来自卫生部的一组数据让人瞠目:从1978年至1997年,全国职工医疗费用从27亿元猛涨至773.8亿元,增长了28倍!国家支付的医疗费用相当可观,可这些钱却没有都花在刀刃上。
旧的医疗制度的漏洞是有目共睹的———
“重复医疗”:为提高疗效或验证医生诊断是否正确,公费医疗病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多次到医院重复就医、重复检查、重复治疗;
“过度医疗”:小病大医,多检查、多开药、多治疗、长住院;
冒名顶替,一人公费全家看病。
另外,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拨款逐年减少,有些医院不得不在病人身上大做文章:开大处方,开贵重药,重复收费,做不必要的检查等。治疗一个感冒开出百十元甚至几百元的处方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CT、核磁共振等大型高收费医疗设备的重复引进更达到惊人的程度!
公费医疗的“跑冒滴漏”,使一些人家里的小药箱满了。更有甚者,一些人将利用公费医疗开出的贵重药倒卖给路边的药贩子。难怪一些专家指出,过去职工医疗消费中有20%是不合理费用。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将针对这些现象筑起“防火墙”:一是个人账户节约费用归己,自己的钱肯定大家都会省着花,建立健全了个人适量负担费用的机制;二是就医过程中个人需要出示医疗保险凭证,只有“人证相符”的费用才能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并启用专门的处方、收据和结算单;三是有熟悉医疗保险政策的医务人员对费用进行审核;四是伴随着医改的深入,医院每天给患者提供费用明细单,药品实行公开招标采购,从而降低药品费用,减轻患者的负担;五是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费用,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直接与医院核算,开大处方、费用上升过快的“犯规”医院将被罚出医保定点医院之列。
一句话,医保改革后,看病再想揩公家油,难了。
变化三:医院遭逢生死战
病人选医生,带给医护人员的是竞争;病人选医院,带给医院的是竞争;病人选择在医院或药店购药,带给医院和药店的还是竞争。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医改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我吃不香睡不安。”西城区厂桥医院白爱萍院长这样对记者说。竞争,让从未为生计发过愁的医院感到了压力。
外地媒体报道,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四川、山东等省市在医保改革启动后,医院门诊量陡然下降40%。院长们坐不住了,各想各的高招儿,病号争夺战进入“白热化”。
在上海,一家医院刚刚推出“病人来看病,医院出打的费”的高招儿,另一家医院就打出了“病人不满意,免收住院费”的招牌;
在天津,去年底冒出了全国第一个“议价”医院,药价和大型设备检查收多少钱由医生和患者“好说好商量”;
在浙江,一家医院根据病人的意见将医务人员的奖金差距拉大到10倍;
在青岛,两家医院制定了“病人就诊后评价医生制度”,对医生实行末位淘汰。本市从今年初在三个城区启动医保试点后,也出现了医保病人不多的现象:宣武区医保试点工作涉及9327人,但1个月间只有618人次看门诊,24人次住院;北大医院虽是西城区最抢手的医院,但一个月下来门诊也只有35个医保病人就医。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让医院在医保方案正式出台之前,就已打响了改革的第一战役。
大医院拼的是实力和魄力。东直门医院最先向患者承诺了阑尾炎等4种疾病的最高限价,超支由医院负担;北医三院等7家医院联手将肾透析费用封顶在410元;天坛医院在全市率先集中招标采购1.2亿元的药品,让利于患者;宣武、友谊、儿童等13家医院联合药品集中招标采购,70多个规格的药品价格平均下降18%;同仁医院引进MBA人才参与医院的管理;口腔医院为患者的假牙保修一年;安贞、同仁、积水潭三家医院强强联手,组成医疗航母,增强抗风险能力。
自知在设备和技术上难与大医院抗衡的中小医院拼的是服务:门诊大厅出现了空调、公用电话、饮水机和内装针线、纸笔的便民袋;节假日甚至晚间增开门诊;行动不便的患者一进医院大门便可以坐上便民轮椅;病房走廊里添了把手,医院厕所中添了扶杆……隆福医院率先把价签贴在药盒上,第二天即给住院患者送来头一天的费用清单;普仁医院首批选出30种常用药,每种药都准备2至3个厂家的不同价位供患者选择。
这是医保改革逼出的市场意识,也是患者就医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变化四:看病将会更便宜
医疗保险制度的启动仅仅是一个开始,它将在两三年内逐步推开,与之配套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好戏”还在后面。所有的改革目的都是一个:让百姓用比较低廉的费用得到比较优质的服务。今年的目标:要把医药费用总额的增长速度从去年的13%降至10%。
医院要分两大阵营: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种。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实际运营的收支结余只能用于自身的发展;营利性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的经济回报的医疗机构。
药品将集中招标采购:年内所有被列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471家医院都将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首先对抗生素甲类27个、乙类52个品种实行招标,以后逐步将基本用药目录中和临床用量大的药品品种都纳入集中招标采购的范围,让百姓吃上优质低价药。
医药分开核算:切断医疗机构与药品营销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改变“以药养医”的状况。一季度在三级甲等大医院中推开,二季度要在编制床位200张以上的公立非营利性医院全部推开,医院药品的收支结余将全额上缴卫生行政部门,按规定合理返还。在两至三家不同类别的医院中试行医院门诊药房改为零售药店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费用明示:医院必须向患者公示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实行明码标价,并为住院病人提供住院期间的医药收费清单,提供医药费查询服务。通过调整医疗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把过高的大型医疗检查费用降下来,同时有计划地调整挂号费、诊疗费、手术费、住院床位费等项目的收费标准,真正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
进行单病种评估: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医院将合理降低平均治疗费用。那些给病人乱开药、多开药的医院将被取消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资格。
开设福利医院:年内部分医院将开设“福利门诊”和“经济病房”,政府也将试行开设收费低廉的福利医院,保证特困群众能够享受基本医疗服务。
加强药品监督:支持优势企业、优质高效药品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降低药品生产成本;用连锁经营统一规范进货渠道和质量,将不符合药品标准及从不正当渠道流入市场和医院的药品清除出去,确保药品质量。医改带来的变化当然不止于这四点,但医改最终目标的确立,已足以让您因怕变而收紧的心放松下来———那就是,用比较低廉的费用让您得到更为优质的服务,这正是医改的目的所在。(本报记者李学梅 通讯员杜华)
所属专题:药价何时真正降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