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财经纵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产经动态 > > 正文



享受手机短信息服务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8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新浪财经隆重推出网上证券栏目
精彩回放
- 中国乘客:日航第三份报告再次伤害了我们
- 国务院下发住房补贴专户管理操作九大程序
- 天上掉下馅饼 柜员机狂吐40万
- 企业工资放开 你挣的钱谁说了算?
- 17岁孩子教你赚100万
- 金融专家丁大卫:我为股市辩论划句号
- 192亿元被违规挪用的资金是怎么查出来的?
专题推荐
- 315保护消费者权益
- 重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 如何投资B股市场
- 个人所得税专题
- 日航侵犯中国乘客权益
- 股市十年培育成赌场?


建筑业要发展 首先要搭好人才框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1年03月15日 12:42 中国经济时报

  1990年,王振生走马上任,企业亏损近1亿,5700人的公司,年产值4023万。

  2000年,这个公司产值54亿,利税3.2亿,员工580人。其组织架构已经跟国外同行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跟国内同类企业却大大的有区别了。

  国内建筑行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没有名字的,大都像部队一样,被编上了番号:某某省多少建,某某部多少建,中国多少建……到现在,很多企业还沿用这些叫法。

  三箭集团原来就是山东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打出三箭的旗号后,三箭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了,尤其是在济南。

  一年前,记者在跟中铁四局集团总经理李中庸聊天时,李提到,国内建筑业的一个主要包袱就是人员负担过重。

  王振生上任第一件事干的就是这个:他用一年半的时间,把5700人的公司裁减到200多人。

  这一举措奠定了三箭后来10年百倍增长的基础。

  他们当年就赢利500万。

  把建筑工人剥离出去后,他就有空间进行人才的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了。10年来,三箭累计引进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500多人,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92.7%。

  王振生把三箭的发展归功于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储备。好苗子被送到国外去深造。

  他的人才培养思路受到了日本自卫队的启发,“日本自卫队的军官远远多于士兵,为什么?平时不用养闲人,一旦战事爆发,只要一招兵,军队几十倍成百倍的扩大。”

  这种做法已经让他尝到甜头了。“比方说,我的外语学校,一年可以收入3亿,可是我只派了一个人。”

  “我是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才问题的。”

  王振生认为企业领导人应该是个战略家,“眼光很重要。”

  企业还没有完全从困境中解脱的时候,王振生就在研究一些在很多人看来与企业似乎相去甚远的东西。在三箭的一间闲置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一些尘封已久的大木板,上面粘贴着当年他们对形势研究的示意图。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标题:“邓小平重要谈话发表后1992—1995年国民经济发展预测图”、“1991—1992年深化改革趋势图”、“1997年企业经济发展规划数学模型图”、“未来三大趋势及企业对策示意图”(1993年)、“1991—1999年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示意图”、“1996—1999年企业经济工作基本思路”、“经济发展时期与经济发展阶段相互关系示意图”、“九五期间国家金融政策及投资方向变化趋势及企业对策图”、“我国五次经济大波及三峡工程库区移民、重庆直辖市建立对国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企业对策”(1994年)……

  有一大批人才可以挑担子(而不是只有几个接班人),王振生有时间到国内外调查、思考一些企业全局性的长远的问题,“他每年有6到8个月在外面”,他的一位副手说。

  他没有手机、没有呼机。

  与总裁谈心

  一个是引进来,一个是在岗培训,一个是走出去,我们花了3年的时间,人才匮乏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记者:我们只是听说你们这个企业去年做了50多个亿,而且效益非常好。究竟怎么好法,又是怎么好起来的,并不是太了解;但是国有建筑企业大部分日子不大好过,我们是知道的。

  你们一直就那么好吗?

  王振生:没有。我们这个企业是1956年成立的,到1990年,已经亏损一个亿,当时职工是5700人,当时全年的企业总产值只有4023万。

  当时全(山东)省长期亏损的企业一共有两个,我们是倒数第二。

  记者:建筑行业?

  王振生:是,当时全省有几千家建筑企业。

  当时企业不是濒于倒闭,而是早就应该破产了。

  在这种情况下,1990年下半年,我们这个新班子走马上任。

  当时我们分析,三公司(三箭置业的前身为山东省建三公司)之所以如此,有这么几个问题:没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技术管理队伍;没有一个好的决策层,就是公司的领导班子;第三个,没有市场。

  记者:量的确太少。

  王振生:没有市场。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就开始对症下药。

  首先解决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我们从1990年下半年开始,就推行了高等教育强制化的制度,每年拿出120万来,这个钱怎么用呢?一个是在全国名牌大学的工民建专业设立奖学金——我们选择了6个大学,鼓励那些成绩优秀愿意到企业的学生到企业来,这就是引进。

  记者:不是“订金”吧?

  王振生:不是。我们把它分成两块:学生奖励基金和教师奖励基金。为什么?因为引进学生的成材率对企业未来非常重要。你引进几千名大学生,结果成材的没有,那还不如不引呢!

  记者:对。

  王振生:因此在引进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把关,引进高素质的能成为企业未来支柱的人才。

  同时我们在报纸上登广告,高薪聘请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这是我们采取的第一条措施。第二个,我们拿出很大一笔钱在公司内部实行在岗培训,专升本、本考研,我们给你掏学费。还有你表现确实比较好,有考大学、考研究生的本事,我们拿钱,送你脱产学习。

  记者:带工资不带?

  王振生:全部带工资。第三个办法:走出去,送你到新加坡、日本、美国、加拿大,送你上MBA。

  一个是引进来,一个是在岗培训,一个是走出去,我们花了3年的时间,人才匮乏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很多人讲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如果能真正做到这一点,你的发展挡都挡不住

  记者:昨天跟杨总(杨承林)聊天的时候,我就有这么一个感觉:建筑企业最主要的就是人的结构的问题,一方面大量冗员,一方面自己急需的人才没有……

  王振生:老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这个问题。

  记者:所以我感觉,三箭能搞好,最关键的是把人员的结构调整好了,尤其是那么早就把冗员裁掉了。

  王振生:对。我们为什么先从这里动刀呢?就是因为企业的生命在市场,企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而这些都要遇到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人才的储备,人才的结构。这些才是企业的优良资产。

  记者:对。你们这个企业跟很多建筑企业不同的是:你们好像是国外的那种模式,基本上是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很精干,基本上没有包袱。

  王振生:对。

  记者:大多数建筑企业谈不上人才结构的问题,因为它有大量人员。没几个人才,谈什么人才结构?

  王振生:对。我讲的人才结构调整不是一种权宜之计的调整,是战略调整,我们用10年时间完成了这个战略调整。充分的人才储备成为我们企业下一步发展的战略资源。

  当时是这样来想的。不是为了解决技术人员队伍而解决技术人员队伍。

  1990年的时候,我们只有两个大学生,现在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和中科院院士这5种人才占我们员工总数的92.7%。

  记者: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拿出钱来,而且那笔钱在当时也不是个小数目。

  王振生:现在我们尝到甜头了。这么多年来,我们每年以五六亿的速度递增,靠的什么呢?就是雄厚的人才资本。

  很多人讲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如果能真正做到这一点,你的发展挡都挡不住。

  记者:也听别的一些企业领导谈过人才问题,但没有您这么具体。您讲的人才培养实际上就是培养干部。

  王振生:对。人才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后,我们组织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用了一年半时间,5700名职工下岗5500名

  记者:您把5700人裁到580人,有没有带来什么麻烦?

  王振生:我们比国家早了6年半。从1990年下半年到1992年,用了一年半时间,5700名职工下岗5500名。

  记者:当时难度应该很大?

  王振生:没有现在大。为什么?因为长期以来的惯性,很少有人走出体制内,所以就业空间很大。当时单位职工到街上去卖个烟什么的,见到熟人,他要把头低下来。

  我们就鼓励我们的职工到社会上经营去。因为起步早,他们用几年的时间大都混得有滋有味的了,他们在社会上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你想让他回来他都不回来。其中一些职工个人的资产超过了千万。

  在企业改革过程中,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大改小难,小改大难,不改难上加难。看你是真改还是假改。

  我不相信国有企业不能赢利,从一上来我就讲这个事情,关键是,我们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我们储备了一批企业未来的领导干部

  但是,人才队伍只是一个前提,企业要搞好,领导班子的素质还得高。

  第一个,他的文化程度怎么讲也得有大本以上;第二个,他要有鲜明的改革意识,创新意识,他能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举一反三地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而不是照搬照抄;第三,这个领导班子必须是内行,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第四,这个领导班子是不想当官的,他把自己的一生和企业的命运建在一起;第五,必须廉洁清正高效。

  必须要有一个具备这么几条的企业家队伍。

  1993年的时候,我就跟中央、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来,必须要培养一支职业企业家队伍,这些企业家不许当官、不能从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快速高效地发展。

  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家,他干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当官。

  我选班子成员第一条,看你是不是想当官,如果你想,对不起,我不要你。

  没有这一条不行。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中企业领导和政府的关系,计划经济中,企业领导既依靠政府还依赖政府,市场经济中依靠政府但不能依赖政府。

  企业领导班子成员还必须有学识有素质。我要说有人可能不服气:企业家首先得是个政治家,他必须讲政治,必须知道当前最大的政治是什么。

  第二个,企业家必须是个战略家,他要从战略高度分析我们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使企业发展的脉搏和国家发展的脉搏共同波动。

  第三个,企业家必须懂经济,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工作。

  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家不长寿,起来了,三五年,又垮了?关键是他不具备这样的素质。

  所以,我建议我们国家下大力气,用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培养几代企业家,把培养企业家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来考虑。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命运。

  我们国家已经重视这个问题了,但还没有看到有人从理论和实践上去好好研究这个问题。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一个细胞,你必须给它加一点核糖核酸,使它能运动起来。如果细胞都死了,你这个国家就病入膏肓了。

  我们储备了一批企业未来的领导干部,你看出国的时候20冒头,学成回来也就二十五六岁,最大的一个也没有超过28岁。

  得人心是政策得人心,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

  解决了人才问题,解决了领导班子问题,还不行,还得让他们能留住。

  我们采取了这几个办法,这几个办法,说过的人也挺多: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政策留人。

  我们对人才设政策特区,得人心是政策得人心。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政策是从区别而来的。

  记者:对。大锅饭里面就没有政策。

  王振生:过去计划经济用干部,只重使用不重培养和选拔;不犯错误不找你,不调动不找你,没有重要任务不找你,不入党不入团不找你,是这个问题吧?四个不找嘛。

  现在,我们公司用人的顺序,第一是培养,然后是选拔,然后才是使用。我们把使用放在最后。

  使用要大胆使用,把人才放在非常重要的岗位上,而不是先放在一般的岗位,用时间把你磨出来。

  在生活上还要特别关心他。如果你有空,你到了我们知识分子家里去看一看,把你吓一跳。

  记者:这就是感情留人。

  王振生:是。比方说你是总会计师,把你提拔上来了,给你180平米的房子,给你装修好。

  我们这里工资非常高,你走上什么岗位,你拿什么岗位的钱。

  记者:怎么高法?

  王振生:我们的总经理,年薪45万。

  记者:房子是带产权的吗?

  王振生:都给产权啊。

  记者:万一走了怎么办?

  王振生:企业搞好了以后,就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刚才不是讲了吗?你5000人的企业,1人两万,是1个亿;我500人的企业,1个人20万,也是1个亿。可是我每个人的收入比你多了18万。

  多了18万,谁走啊?

  记者:一来就给房子?

  王振生:一来就给。我们不同职务有不同标准的住房补贴,像董事长、总经理,补贴60%,比方200万的房子,公司补120万,你自己拿80万,这120万一次付清。比方说你是副总,补50%,就是100万,我们自己有房地产公司,都是非常好的房子。

  但是话说回来,你到我们企业来,想当个总经理副总经理,很难啊。

  你企业不好了,人再有本事也不行;企业好了,有本事的人就是能创造这样的价值

  记者:怎么难?

  王振生:非常难,拿政绩来说话。比方说你要当管生产的经理,你自己得创造过1500万的利润。

  创造利润是一个企业的根本目的。

  记者:创造不了呢?

  王振生:你根本到不了岗位上去。

  记者:要是今年创造了明年创造不了怎么办?

  王振生:你只要把这个人用好了,不会。因为人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你企业不好了,人再有本事也不行;企业好了,有本事的人就是能创造这样的价值。

  关键你企业的机制好不好。机制好了不是一加一等于二,是一加一等于三等于四。 你不要想着当官,你准把企业干好了

  记者:像您的这些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的?

  王振生:1990年,我一上来就这么干。

  记者:当时推这个,不容易吧?

  王振生:引起相当大的争议。

  记者:那您跟(山东)省委省政府关系应该很好吧?

  王振生:没有任何关系。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典型,我差一点被逮起来。当时调查组来的多了,我们买一把扫把,都要他们一个副局长来签字,我提拔一个股长——当时还有股呢,都要去市里组织部门盖章。大会宣布要撤我的职。

  记者:要是撤了您的职,后来的这些东西都没法验证了,当时您怎么想的?

  王振生:我自己有本事,我干个体户去呀。

  无私无畏,你不要想着当官,你准把企业干好了。

  记者: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啊。

  王振生:还有更难的呢。我们这个企业好了,有人就想往里面塞人,哪个领导写的条我都敢顶,现在没人再来往里面塞人了。

  你想来不要紧,考就是了。

  大改小难,小改大难,不改难上加难

  记者:您当时把5000多人赶向社会,从现在看来,他们当然不会怪您,因为他们都过的不错。但是当时,恐怕也有人找你麻烦吧?

  王振生:也没有找的。

  记者:没有人告诉你,跟他过不去,他要拿把刀子来杀了你?

  王振生:这是后来,一开始没有。后来有100多人来了,来了咱也不怵。你说要怎么办?打还是不打?要打怎么个打法?

  最后到了什么程度呢?他不敢打,他就把门上的大玻璃砸了,把自己动脉划了,弄我一身血。

  我把衣服脱光,就穿裤头。我说我告诉你,企业减员,这是没有什么可谈的。什么都可以谈,这个不能谈。

  当时在四楼的会议室,坐的一排一排的,我不坐凳子上,不坐主席台上,我就坐到第一排桌子上,没有背心,只穿裤头,袜子也挺臭。我说你们把我当哥们,我就把你们当兄弟,咱就这么谈。

  最后谈完了,大家一起鼓掌;临走了,一一跟我握手。

  我就讲了两句话:不改,企业马上要死亡,我知道领导也是把我当个试验品,我不行就完了;企业完了,大家就没家了。

  我讲的第二句话:要改,包括我在内,每个人都要作出牺牲。但是大家要明白,改还有希望,那么大家为什么不齐心协力走希望之路呢?

  大家热烈鼓掌:我们支持。

  记者:他们应该想到了改好了也没他们什么事,他们得离开企业了。

  王振生:这里面就有个待遇了。你要给他们相应的补偿,给他们一定的生活空间。

  我们当时是这么做的:你到社会上去,我可以给你一部分工资。

  记者:多少钱?

  王振生:那时候少。工资也就几十块钱,你能给他多少?第二个呢,社会统筹我给你拿,不要你交;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我也给你拿;当时平均的最低生活费我都给你。你在外面挣的钱我一分不要。

  大家都很高兴。

  记者:保障问题解决了。

  王振生:他基本的生活保障解决了。

  记者:但是那时企业已经亏了1个亿,你手里哪来这么多钱呢?

  王振生:这就跑了你给定的题了。这涉及到产业结构的调整。

  记者:但是您没有钱啊。

  王振生:很快就来钱了,看你怎么操作,我们当年就赢利500万,当时工资非常低啊。

  记者:为裁减冗员,你一共付出了多少钱?

  王振生:你要这么算,你给他1万,他如果不走,除了工资,他还能给你浪费5万,哪个合算啊?我跟你讲,每个人每月50块钱,他们都能接受得了,你算一算是多少钱?用5500一乘就可以了。

  没有什么负担。而且这些人出去,根本就不来领这个钱。

  记者:没有时间。

  王振生:没有时间。从我们新班子一上任,就没有欠过任何一个人一分一秒钟的工资、生活费、退休金……

  就这么几句平常话,当时就引起了很大争议

  记者:我一直觉得你们这个企业最难的是刚开始改的时候,因为现在社保这一块的费用,交的比退的还少,你们还赚呢。

  王振生:对。我们还赚。

  记者:那个时候的勇气和魄力是最为难得的。

  王振生:所以,认识到了,不做也不行。我们当时就提出来,企业围绕市场转、服务围绕项目转、项目围绕效益转。

  就这么几句平常话,当时就引起了很大争议,都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我说不对,市场才是企业的生命。

  记者: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王振生:对。所以我说,市场是企业的生命已经把质量包含在内了,而以质量作为市场的生命与“以粮为纲”没什么根本的不同。

  记者:我们刚才在楼下看你们的宣传栏。你们去年不是拿了三个奖吗?我就说,最值钱的其实不是“鲁班奖”。

  王振生:对。调整了人才结构和劳动组织结构还不行,还得调整产业结构,我认为,单一的产业结构承担市场风险的压力大,一业为主多业并举比较好。当然关于这一点,目前理论界还有争议。

  你比如说我办的学校,1年我可以收入3个亿,只派了1个人

  记者:但是对于有了一定规模的企业在相关产业上的延伸,意见是比较统一的。

  王振生:你比如说我办的学校——我新校马上又要开始建了,是6000人。1个人5万,6000人是3个亿,1年我收入3个亿。

  只派了1个人。

  为什么我赞成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呢?因为今后我们整个社会的资源都是共享的。比如教师,不再是教委的自留地了,是社会的公共资源了。谁有钱,就可以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再比如科学家,现在他可以在外面兼职。这就是人才的虚拟市场,你看我现在500多人,但是在企业外部还有几百人的高科技队伍,他可以跟别人搞,我需要的时候可以跟我搞。

  所以要尽早占领资源高地。这个我领先了3年,很多人没有从这个层面研究。去年我到日本讲学,就讲这个,他们反应也非常好。

  你看,我们影视公司现在挣钱很多;我的房地产开发没有1平米是卖不出去的,济南房价最高的项目是我做的,每平米卖到1万,再难拆迁的项目我都敢接,为什么?

  记者:为什么呢?

  王振生:三箭已经成为一块牌子。这块无形资产可以共享的。

  记者:您把这个“建”改为“箭”改得好,“三建”像一个番号,“三箭”就是一个品牌了。

  王振生:我们不能把自己锁在建筑这块呀。我们过去的产业划分是学的苏联,建筑只是第二产业上的一个点,老在这个点上,你能发展吗?基建高涨的时候,这个企业发展了;压缩,就萎缩了。

  你要跳出来,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并举到什么程度呢?它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记者:看了一下你们的材料,感觉你们这些企业好像是一个产业链。

  王振生:对,产业链。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条食物链,我们要组织一条生物链去吃这条食物链。干嘛不吃呀?

  这条生物链生命力强,就像我现在54亿,垮了一半,还有20多个亿。

  但是现在危机感还是很强。

  面对WTO,中国企业缺真功夫

  记者:为什么?

  王振生:WTO啊!其实不管美国挡不挡,中国都肯定能加入WTO,因为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但是加入了以后怎么办?大多数行业都不如人家。

  我说建筑,大的企业上千亿美元,我这50多个亿,其中,建筑也就40个亿,合5亿美金不到,怎么跟人拼?就像在海里,一个浪过来,人家根本没事,浪花里的一个泡泡就能把我们淹了。你怎么跟人竞争?

  我们中国的企业有三个弱点,大无规模,强无实力,金无资本。

  很多企业吹,自己如何大如何强,跟国外大个子一批,它是最差的。

  我们建筑企业,必须具备100个亿这样的实力,你才有资格跟人家对话去。不然,就像潜水艇一样,人家好的能潜3000米,你潜到50米就嘎嘎响。你怎么跟人比?

  奋起直追、奋发图强,这正是我们中国的企业家最缺少的。

  一加一加起来的规模看起来大,其实不大。

  我们已经把战略触角伸向沿海地区、沿江河地区、沿边境地区。因为这三个地区是和外部结合最紧密的地区。同时我们又提出来走出泉城(济南又称泉城)门,走出鲁门,走出国门,我们走出去了。

  这次和加拿大总理签合同,有我们一份。

  现在我们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南非、博茨氐那、越南、柬埔寨、缅甸、日本、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

  记者:都有项目?

  王振生:都有。

  记者:好像在国外搞项目比国内赚钱容易。

  王振生:看你怎么搞。如果你是总承包,你挣钱;如果你是分包,只能挣人工费,而且风险很大,国外拖欠也厉害。

  做生意尤其是大生意,眼光比什么都重要

  记者:感觉上,您这个企业比兄弟建筑企业的日子好过些,可能是因为您是跳出了这个行业来做这个行业。做生意尤其是大生意,眼光比什么都重要。

  王振生:对。你比方说“十五”规划,我们在1998年研究完了。

  记者:那您是怎么研究的呢?

  王振生:在充分占有信息的基础上,就研究两点:一是国家金融政策,一是投资方向。

  记者:出来的规划跟你们原来研究的有什么区别没有?

  王振生:基本上相同。这类工作我们从1990年就开始做了。研究了有什么好处呢?

  很多做企业的不去研究这个东西,他说,“十五”规划是国家的事,我不管,我执行就是了。不研究的结果就是习惯地把“十五”当作“九五”的延长线。不是这样的。

  我们在人大开会前两年,就把我们的各种工作按照我们研究的来部署。

  区别就产生了,以为“十五”是“九五”延长线的,他找的项目规模小,不是国家投资重点,资金不落实,因为不是国家投资方向。

  而我找的任务,规模大,符合国家投资方向,资金于是也有保证,也在国家金融政策支持的框架里面。

  所以有人奇怪:为什么他能弄来的项目,我就弄不到,是不是他有什么关系啊?不是,但是你得研究,你不研究,公共资源你就利用不上。

  记者:就是。尤其搞建筑的,跟国家政策相关度更密切。

  王振生: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任何一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最尖端的科技,都体现到建筑里面去了。(本报记者 童辰 李小千)




发表评论】【相关论坛】【聊天室】【关闭窗口


 相关报道
图:九五期间我国建筑业发展情况 (2001/03/05 13:16)
2002年建筑业国企将可以出售产权 (2000/12/05 12:01)
国有资本退出中小企业 建筑业支持非公经济 (2000/12/03 16:01)
建设部--民工已成为我国建筑业主力 (2000/10/23 10:05)
动态:全国建筑业年产值非国有企业占六成 (2000/06/23 10:14)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3-15保护消费者权益专题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健康专题:春天 别让忧郁沉重徘徊
强力推荐网友长篇力作:不死鸟
竞技风暴举办2001赛季甲A有奖竞猜
组图:奥斯卡颁奖典礼明星时装
新浪网滚动新闻每日1700条
新浪网独家推出“牛县长日记”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财经频道意见箱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