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现已形成了以机械、电子、冶金、化工、轻纺、医药、食品工业为主的38个门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都工业在改革调整中稳步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6%。经过几年的发展,成都工业经济在四个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突破之一:产业和产业发展战略
一批行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四大支柱产业和一批拳头产品在整个工业经济中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成都的电子工业是中国的四大基地之一。冶金工业,特别是无缝钢管的产量、品种、质量居全国领先水平。化学工业是全国合成氨、尿素的生产基地。航空工业、通讯光纤光缆工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生产能力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机械工业占全省三分之一。
近几年来,成都坚持实施产品发展战略,努力培育支柱产业和优势名牌产品。机械、电子及信息、医药、食品等产业正逐步成为工业的支柱产业,培育出了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知名企业和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的知名产业。
突破之二:所有制结构调整
成都市对国有资产在工业经济中的布局加大了调整力度,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逐步退出,集中于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发展股份制企业。对国有小企业和大量的城乡集体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已有95%实现了改制。加快私营经济的发展步伐,私营企业比1989年增加了32倍,成为成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批高科技的私营企业已成为工业经济中的骨干企业。
突破之三: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技改力度、增强发展后劲
几年来,成都市工业利用外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成效显著,到目前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共计36项,总投资6.65亿美元。协议引进外资3.43亿美元。并出现了像蓝风公司与美国宝洁公司、体能公司和新加坡赛乐公司、成缆厂与德国的西门子、成都飞机发动机公司与美国普惠公司以及自来水六厂BOT项目等一批招商引资合作的成功典范。同时加大了与沿海的经济交往,引进沿海经济技术合资合作项目近2000个,引进资金30多亿元。
突破之四:转换机制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用人机制,建立竞争上岗、能进能出的劳动用工制度。
按照市场化和职业化的要求,建立对企业经营者的评估、选用和考核机制,能上能下,优胜劣汰。
在分配机制上,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把企业经营者收入与企业效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结合起来。积极试行年薪制和企业内部职工持股,按股份分红等方式,初步形成了能调动职工积极性,具有活力的分配机制。
社会保障机制正逐步完善,全市已初步建立了以养老、失业、保险制度为主,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制度共同发展,基本保险、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保体系。养老保险接着算,个人医疗有保障,哪里工作都一样的社保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