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陆琼琼 上海报道
“真是灭顶之灾啊!中国有2000家药企生产输液制剂,现在都要面临关门的危险。”作为华源集团下属《中国华源报》的副总编辑,陶国木梁情绪显得有点激动。因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华源集团是大输液行业的龙头企业。陶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近日下发的《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的通知》(劳社部发(2004)23号)把输液行
业中惟一盈利的治疗型输液挡在了社保目录之外,药品没了市场,企业的命运将就此转变。
大输液的前途
大输液行业是制作医用大容量注射液的行业。上述文件的“凡例”第七条称,《医保药品目录》中所有剂型标注为“注射剂”的药品,均不包括含有非溶媒药品且溶媒容积大于100ml的静脉输液剂型。也就是说,《医保药品目录》中并不包括容积大于100ml的治疗型输液。
治疗型输液是一种直接在生产过程中将治疗性药物加入普通溶剂中的大容量注射液。据了解,中国有4000多家制药企业,其中2000多家药企生产大输液。
“我国的治疗型输液发展才刚刚起步,大于100ml的治疗型输液的规格将是世界的发展方向。其实,原料在药品生产中的价格很低,而且根据《临床用药须知》,有些药品必须使用250ml以上的溶剂溶解。”华源长富的总工程师黄大洲忿忿不平地说。
华源集团自核心定位于大生命产业以来,在大输液行业做了不少整合。旗下的华源长富目前在大输液行业排名第二。
据华源内部人士透露,华源集团现在有20多家生产大输液的药厂,最近又在无锡、上海、安徽投入上亿资金做大输液基地。
“国家应该鼓励企业对输液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目前国外治疗型输液产品的品种多达300多种,而我国目前仅仅40余种,此次《医保药品目录》的出台会让很多输液企业丧失信心,甚至改行做别的,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对患者而言也是不利的,因为在使用时,小针剂或粉针注入普通输液容易引起二次污染。”上海医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吴锡荣告诉记者。
药企联合回应
感到困惑和不公的不止华源一家。10月25日,由海南海神集团旗下的丹东联盛制药公司牵头,近十家主营输液的企业在上海联合签名上书有关部门,华源长富是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下属输液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单位,各输液企业希望通过华源长富递交申请。
丹东联盛制药总经理万鹏在接受采访时焦急地表示,“我们企业90%的产品是大输液,如果文件实施就意味着我们全军覆没。我们特别希望有关部门对该文件做出修改。”
“中国的输液企业80%是亏损的,10%是微利的,只有10%的状况好些,这20%赢利的企业都以生产治疗型输液为主,如果《医保药品目录》实施,全国的这类企业将在一两年内大面积亏损”,参加联合签名的济南三九益民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孙彩虹告诉记者,三九益民四五年来一直在研发新产品,现在100ml以上的治疗型输液已经有20种,当时每个新药的研发费用就要几十万到几百万。如果治疗型输液退出医保目录,新研制的产品就不能参加各地的招标,医药公司也不敢代理,产品就进入不了医院,那等于被枪毙。没有利润,以后谁还会研制这种产品?
“其实大输液行业中普通输液如葡萄糖和生理盐水是亏损的,只有靠经营治疗型输液才能有20%微薄的利润。”华源长富技术部经理刘月梅说。
政策的出台
困扰着上千家药企的《医保药品目录》是今年9月13日开始实施的。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网站上的内容,《医保药品目录》的下达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临床医药科技的发展,更好地保障广大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政策制定前,广泛听取了专家的意见。
记者致电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时,有关人员给出的答案是“经过法定程序并听取专家的意见”。当被问及哪些部门的专家时,就不再有深层次的回答。
“我们希望行业政策的制定也能像听证会一样听取各方的意见,其中当然也包括企业。”华源长富的刘月梅经理表示。
一些大输液行业的人士向记者抱怨,各部门的政策频繁变动,中国的输液行业如同雪上加霜。国资委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制药企业1-8月的利润明显下降。业内人士分析,主要因为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门槛提高,原料和运输成本上涨,医保价格上涨,企业与企业竞争加剧。如今治疗型输液也将退出医保,很多制药企业只能倒闭或者转行。
业内人士相信,果真如此,中国刚刚发展起来的大输液行业将面临寒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