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饮料业 > 正文
 

红牛只做TEAM CHINA赞助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30日 18:42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周挺 实习记者 郭漫思 北京报道

  “赚钱的机器”

  提起F1,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有钱人烧钱的游戏”,然而,沃天(Worldteam)收购F1车队组建中国之队却是秉承了不同的理念。正如华彬集团总裁、此次收购行动的主要负
责人郭杰所说:“F1是烧钱,但是同时它更是赚钱的机器,我们不单要知道它烧钱,同时更需要了解它是赚钱的,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拥有这台机器,让它良好地运作起来赚钱。”

  拥有庞大的观赏性消费群是体育产业得以存在和繁荣的根基。F1和奥运会、足球世界杯并称世界三大国际赛事。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全年的F1赛事共有580亿人次收看,仅在亚洲就有大约3.5亿的F1车迷,其中60%的人几乎场场收看。每年举办的F1赛事与四年一次的足球世界杯比起来,拥有一个更加庞大的收视群,这就使F1赛事能够获得稳定的赛事收益,同时也可以为赞助商提供更多的展示和推广自己的机会,对赞助商来说,这是巨大的吸引力。

  和所有的体育产业一样,F1赛事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票务收入、电视转播权转让费用、广告和赞助商的投入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

  对于F1这种高投入的产业,赞助商提供的支持是一个车队能够起步并不断改进升级的经济基础。目前参与F1赛事的主要赞助商,都是名列全球500强、在各自所在的领域里最顶尖的企业。法拉利车队集中了万宝路、法拉利、沃达丰、壳牌、菲亚特等著名企业,每年可以从中得到共计超过2.5亿美元的赞助费,而法拉利车队2004年的预算总和为不到3.4亿,仅靠赞助费用就解决了预算额的73%左右。除此之外,车队还会从FIA得到门票、电视转播权等其他收入的分账。

  根据FIA的新规定,从2004年开始,各F1车队将可以得到全球电视转播收入的50%,比过去增长了23个百分点,这样一来,像乔丹、米纳迪这样的预算不到8000万美元的后游车队都可以得到3500万美元的分账,比2003年增加了2000万之多。

  除以上两项主要的收入之外,各车队还有门票、广告和相关产品经营的其他收入,总体计算下来,正如郭杰所说:“所有的车队都是赚钱的,即使有负债,也绝对是资产大于负债。”

  另外,赞助商也可以通过参与F1产业获得巨大的利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丰田公司通过赞助F1打开了一直没有站住脚的欧洲市场,奔驰银箭赛车在F1赛场创造的辉煌战绩使银色的奔驰受到车迷和车主的追捧,市场占有率达到47%。

  按照数据显示结果来看,F1之所以能够一直存在,它确实不是如圈外人所想像的只是在烧钱。

  中国之队的商业前景

  有两件事情的发生对F1产业的发展前景起到了重要的积极影响。一是FIA出台了限速规定,使得F1对车体本身性能的依赖减少,由此带来的是车队对技术的追求和投入不会一直无限制扩大,这正是为了平衡强弱车队之间的差距,同时也起到了降低F1产业投入的作用。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所有车队运营费用的综合为24.93亿美元,其中用于研发、风洞运营、发动机和整车制造的费用共为12.98亿,占到了全部运营费用的一半以上,可见F1产业的高投入最多是消耗在对速度和极限的技术追求上。限速对于中国之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好消息,它意味着中国之队不需要在投入方面与强大的车队比拼而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另一个就是从今年开始,各车队与伯尼的收入分账比例将会发生变化,各车队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另一方面,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最高标准的F1赛道上赛场,也拥有了与FIA长达七年的合同,目前所缺少的就是一个能够赢得中国观众热情的F1中国之队。任何国际赛事如果不能实现本土化,就不能拥有长期的生命力。

  已经建成的上赛场不可能只为了每年一次的比赛存在,对于上赛场来说,目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解决赛场常规的使用问题,使其能够持续地发挥商业价值而不是长久的闲置。上赛场也需要一支中国车队的出现,可以为上赛场的使用问题提供多一条出路。

  按照FIA的规定,F1车队的数量能保持在10支,这已经是一个闭合的圈子,不会再向外界开放。在这种情况下,拥有一只F1车队就是占有了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在这种大环境下诞生的中国之队,用郭杰的话来讲,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不会有失败的可能”。

  此次沃天专家团到欧洲考察期间,会见了很多F1赛事的传统赞助商,他们都表示了对赞助中国之队的兴趣。国际知名企业希望通过F1赛事来扩大自己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国内企业也需要一个能在全世界面前展示和推广自己的平台,F1中国之队理所当然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最理想的选择。本年度第一次在上海站举办的F1赛事就已经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中的300多家,同时还有如中石化、红牛这样的国内知名企业参与其中。“中国之队”的概念不论对观众还是赞助商,都将充满更大的诱惑力。现阶段寻找赞助商对于中国之队来说已经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中国之队对于赞助商的合理选择。按照郭杰的设想,未来中国之队的赞助商在赞助金额上呈国外70%国内30%的比例,而在品牌数量上将是国外国内各占50%的比例,中国之队期待的赞助商应该是其所在行业内的领袖企业。

  未来中国之队的引擎问题现在已经基本解决,中国之队已经取得了一个很好的开端。是F1产业的良性发展和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使中国之队有理由期待一个光明的商业前景。

  访谈

  中国拥有F1车队已成定局

  《经济观察报》:前不久曾有一份体育媒体报道了一家名为中国沃天(Worldteam)的体育经纪公司在运作收购F1乔丹或美洲虎车队的消息,在此之前也曾有传闻说中国红牛计划组建一支中国F1车队,此次您的欧洲之行是否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呢?

  郭杰:确实是中国沃天在运作收购F1车队的事情,而不是中国红牛或者华彬集团。沃天公司本身是一家成熟、有实力的公司,有着很深厚的体育产业经营、运作的经验和很好的国际背景。我本人只是作为此次专家考察团的主席,其他的团员都是来自沃天公司的专家。中国沃天才是F1车队的中国买家。红牛品牌确实与F1有着很深的渊源,欧洲红牛已经参与F1的赞助很长时间,中国红牛也在F1的产业中有一定的投入,但还只是作为赞助商参与其中,不会成为买家,即使在未来的F1中国之队,红牛品牌和华彬集团也只会以赞助商的身份出现。

  《经济观察报》:看来确实是有一支F1中国之队在计划中了。

  郭杰:是这样的。而且不仅是计划中,沃天购买F1车队的运作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此次欧洲之行,我们有很大的收获。前期的考察和谈判已经基本完成,F1中国之队已成定局。可以这样说,如果乔丹或美洲虎车队要易主,那么最有可能的买家就是中国沃天。

  《经济观察报》:请问在购买过程中,我们用来选择两个车队的标准是什么?就是我们是根据什么样的标准来最后确定我们购买的目标?

  郭杰:这是一个综合比较的过程。首先要看这两个车队自身的硬件水平,乔丹车队和美洲虎车队在技术和经验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潜力。第二个标准就是合作程序和价格因素,这也是我们需要反复考虑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两支车队背后所能带来的赞助商的素质。两个车队对于出售问题表现得都很积极,中国沃天已经分别与两个车队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谈判,已经进入到评估阶段,最后结果将于11月15日左右公布。另外各车队也需要经过考虑和选择,但他们所考虑的谈判重点不是价格,而是接受车队的人有没有足够的能力经营,随之而来的赞助商能不能保证车队的持续发展。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我们选择了购买现有的F1车队而不是组建一个完全中国的车队呢?一个完全中国的车队不是更有意义吗?

  郭杰:组建一个纯粹的中国车队是不现实的。组建一个F1车队的关键不在于车手,一个车队的成绩更多的是要依靠它在技术层面的能力,包括设计、检测等等环节,引擎、动力系统和轮胎占要站到三成的比重,车手的作用其实只有一成左右。中国目前汽车工业的水平,不论是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上,都不具备创建F1车队的能力,不仅仅是投资的问题。而且创办一支F1车队的申请费用就是4800万美元,还不包括其他的费用在内。我们目前购买一支现有的车队所需要的全部费用不会超过4800万美元。从多方面考虑,购买现有的车队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经济观察报》:那么对于未来的中国之队,已经有哪些成型的方案和设想?车队会不会因为改变了主人,在车的外形、引擎和轮胎等一些重要方面的合作伙伴出现一些变化?

  郭杰:车队进入中国并不会在基本层面,如引擎、轮胎等方面使车队出现太大的调整。2006年国际汽联规则的调整会使车队的基本层面出现调整,但从目前来讲不会有大变动。中国之队的筹备工作都已经基本完成,车手也已经基本确定。对于车的外形,我们设计为采用中国国旗的红黄两种颜色,并且在车尾部两侧会永远飘扬着中国国旗,这个位置是永远不会卖为广告的,我们的车队名字就是TEAM CHINA。红牛会继续成为车队的主要赞助商。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欧洲冠军联赛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雀巢奶粉被诉造假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广州车展美女图450张
经典两厢车狂热贴图
家居家装实用图库
北京打折楼盘信息汇总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