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司减税法案影响中国合资制造企业(4)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2日 14:38 《全球财经观察》杂志 | |||||||||
中国如何保持制造业优势 虽然,美国最近的减税法案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并不会产生太大冲击。但整体结构仍属粗放型、劳力密集型的中国制造业,面对国际市场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该如何进行发展战略调整,保持目前的相对优势呢? “中国制造业拥有的首先是规模优势。”李明亮分析说。经历20多年的开放发展,不断引进外资,进行本土资源与外来资源的嫁接,使得本土制造业规模大幅度提高,竞争力上升。 巨大的生产能力与国内消费市场不足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产业结构。中国制造业目前有强烈的出口依赖,600种政府监测的消费品,80%供过于求。在纺织、轻工、家电、信息、通信产品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耐用或非耐用消费品领域,中国的产能与国内消费市场容量差距巨大,只有到国际市场上寻求出路,才能维持就业与增长。 经济全球化要求中国制造业在规模与劳力等固有优势之外,更需要在科技研发、创新和生产率等方面填补同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2003年中国用在研发项目上的资金总共大约180亿美元,在这方面中国的进步是很大的。”李明亮介绍说。由《工业周刊》杂志和克利夫兰研究机构在10月13日联合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在研究、创新和生产率方面正在赶上美国企业,有些指标甚至还超过了美国。调查对两国制造业的许多指标进行了对照,其中,中国企业的及时交货率达到了99%,高于美国的96%。“中国的制造业已经不再面对追赶的问题了。”这是《工业周刊》主编帕特里夏潘切克根据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 以海尔为代表的大型制造企业正在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以国内最大的洗衣机制造商江苏小天鹅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集团目前已在海外拥有3个制造工厂,分别是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阿根廷。 小天鹅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源的想法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制造业今后的发展思路:“我一直强调不以成本低廉作为主要优势。仅仅用劳动力便宜去换取国际市场那将是短暂的。”在他看来,健康的财务、优良的税务记录、自主知识产权、良好的企业领导班子竞争状态、企业真正的经济运作模式等应该是作为一个企业在面向国际市场时所具备的优势。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中国企业就会陷入一种用价格去换数量的困境,“那样无非是出卖劳动力” 。 海尔集团的国际发展战略更具前瞻性。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出口创汇”,海尔始终坚持“出口创牌”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本土化的设计、营销和制造网络,通过本土化经营有效规避国际贸易中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这一策略已初见成果。 正如海尔的CEO张瑞敏所言,加入WTO之后,在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国内、国际竞争对手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战略应该是“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这样一条必由之路,即打入国际市场、融入国际市场、最终创立自己的世界名牌。这样才可能保有持久的优势。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