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牌照破冰 民营低成本航空中国试飞(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 10:29 《全球财经观察》杂志 | |||||||||
学不来的西南航空
“1美元直飞京沪”这样的高调言论维持的时间并不长,春秋国旅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很快就不再提起,从上到下对筹建情况三缄其辞。奥凯航空的总经理刘捷音有些无奈地表示:“在中国搞低成本航空,难度很大,不可预见的问题太多。” 民营航空公司能够得到批准筹建,固然是民航总局众多改革手段中的一项,但筹建以后,对民营航空公司的种种限制却大大提高了经营成本。“要不是飞机迟迟拿不到手,我们早就开飞了。”奥凯的内部人士承认。 按民航总局的规定,设立空运企业至少要有3架以上的飞机,引进飞机的数目必须呈报总局审批。而条款拟订的时候,并没有顾及民资的进入。奥凯上报了6架飞机,最终批下来3架。 刘捷音用国外的民营航空公司作了一个对比,“他们买100架飞机也没人管,因此可以把10年的飞机一篮子订下来,又便宜又好。”美国西南航空的成本降低与始终引进波音737飞机有关。在奥凯等待审批的过程中,招聘的机务人员不飞也要发钱,按6个机组计算,从筹建到开飞的6个月间起码450万元的固定成本难以削减。 民营资本进入低成本航空市场,最大的对手仍然是三大航空集团。而三大航空集团有国资支持,而民营显然要自负盈亏。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民航总局的审批,从企业建立到飞机引进,乃至未来航线规划,仍然计划色彩浓厚。“我搞不懂,我这可是民营航空公司。”刘捷音说,“你把我纳入计划经济,我是要亏本的。” 其次,是航油价格的问题。国外航空公司想降低成本,有好几家航油可以选择,而在中国经营航空公司,油价上的成本始终降不下来,对机票价格杀伤力巨大。刘捷音表示,“航油的成本在不可控成本里占到70%~80%。” 中国航空油料价格一直由中航油一家垄断,不但禁止了期货交易,而且不与世界接轨。以东航为例,2003年上半年,燃油开支就达11.25亿元,占其总营运成本的21%。 此外,刘捷音指出,国外航空公司的社会性管理占了大部分,不但机务维修可以外包,就连飞行员都可以外包。而中国外包市场各方面配套跟不上,“有时候比自己做还贵。” 相对奥凯,春秋航空采取湿租,即从飞机到机组人员都直接从山东航空公司租赁,成本有望获得降低。而飞行员70万~80万的培养费用,加上基础设施、销售机构、维修机构的建设,成本仍然无法降低。 此外,机场起降费用也在固定成本中占了较大比例,低成本航空的原则是不进入一类机场。奥凯选择二类机场天津滨海机场作为基地,起降费用比一类机场低50%以上。而春秋航空选择虹桥机场作为基地,显然离所谓低成本有一定距离。 对于春秋航空提出“1美元直飞京沪”,民航总局目前的限价政策使得低成本航空公司想要获得类似亚航、新加坡老虎航空那样的超低票价尚需时日。民航业1998年推行“一种票价,多种折扣”政策,尽管允许折扣,但限价规定决定了总局的价格管理体制短期内很难有所松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