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中国投资》2004 > 正文
 

节能 永恒的主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3日 19:04 《中国投资》

  武钢从2002年以来,3年时间已经连续投入了30亿元用于节能技术改造,企业产量增加200万吨,但是能源消耗基本没有上升。有关专家为江西一家石化企业进行的节能技术改造,在每年200万吨原油的产能规模基础上,吨原油加工费用节约43元,全年共节约燃料10万吨,效益显著。

  节能 永恒的主题

  ○ 本刊记者 李晓明

  能源依赖程度加重

  今年,我国发生了大面积的缺煤、缺电、缺油的所谓“三荒”现象,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郁聪主任认为,造成“三荒”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目前进入了重化工业化阶段,工业化进程开始加快;居民的消费也从原来的“衣”、“食”阶段进入“住”、“行”阶段,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趋势凸显;加之城市化进程开始提速。

  郁聪主任出示了这样一份数据:2003年,我国钢产量达2.22亿吨,比上年增长21.9%;钢材产量2.41亿吨,增长25.3%;10种有色金属增长了19.1%;氧化铝增长11.2%;烧碱增长了7.7%;水泥增长18.9%。与之相对应,我国2003年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已达到64.3%,比2002年又提高了3.4个百分点。高耗能产品产量的快速增长直接拉动了近年来我国电力和能源消费的高增长。

  2003年前3季度,我国商品房零售额和销售面积同比增长44.8%和34.7%,与此相关的建筑和装潢材料零售额同比增长46.6%;2003年轿车产量202万辆,比上年增长85.0%;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8.5%,通信器材类增长7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3%,与此相关的商品石油及制成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8.7%。上述变化使得与居民“住”、“行”相关的电力、油品消费增长显著。

  2003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40.5%,比2000年增加了4.3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增加1.4个百分点;而此前的22年(1978-2000年)里城镇人口每年仅增加0.8个百分点。但是,与同等收入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率仍低近15个百分点。未来一个时期,农村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是必然趋势。城市化进程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意味着每年新增1300万城市人口。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用能是农村居民的2.7倍,城市化将使能源需求大大增加。

  上述发展态势预示着我国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开始加重。根据统计公报数据:200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超过1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了10.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达到1.1,石油净进口量也达到9700万吨,21个省市出现了拉闸限电现象,能源供应呈现出近年来少有的全面紧张状态。

  节约能源势在必行

  我国是耗能大国,也是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国家——能源利用总效率只有32%,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比先进国家高3倍,生产单位产品的能耗比国外高出50%至100%。其中,工业锅炉平均热效率只有50%到60%,比国外低20至30个百分点;风机、水泵和压缩机的运行效率一般在50%以下,比国外低5至10个百分点。另外,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原煤所占比重过大,达75%。

  我国的能源消耗系数较高、国民生产总值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都说明节能的潜力很大——如每发一千瓦时电,要多消耗约100克标煤,1998年全国发1万亿千瓦时煤电,要多烧1亿吨标准煤。可以说,我国各行各业,处处都有节能的潜力。

  节能工作往往在能源供应紧张时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在能源供应缓和时被忽视,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近年来,由于能源供过于求,存在着重开发轻节能的倾向。此外,节能的经济政策还没有落实,我国的节能工作处于压力不大、动力不足的情况下。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21世纪正确处理人口、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走人类社会发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之路是必然的,因此,节约资源和能源已是迫在眉睫的重大挑战性问题。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唐认为,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源消耗是节能的根本途径。当前,节能工作应以提高热和电的转换与利用效率为重点:

  提高发电热效率。一是合理加工和对口供应煤炭,一般可节能5%左右;二是采用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及高效辅机,供电煤耗可降低10%左右;三是热电联产。

  对工业锅炉、窑炉进行节能改造。我国现有50万台工业锅炉及10多万台工业窑炉。工业锅炉热效率约为60%至70%,与国外相比差10至15个百分点。工业锅炉、窑炉使用动力配煤、型煤可以取得显著的节能效果,提高绝热、保温性能,余热回收阶梯利用,也有很大的节能潜力。

  电机调速。全国电动机用电量约占总用电量的2/3,其中一半用于风机、泵、压缩机的驱动,约2/3的风机、泵类机械在运行中需要调节流量。不同调速方式的应用均能取得显著的节能效果,变频调速节电效果最佳,实现调速技术及设备的产业化应是当前节能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效照明。我国照明用电约占发电量的10%,目前照明以低效照明为主,白炽灯占87%。应推广紧凑型荧光灯取代白炽灯,细管荧光灯取代粗管荧光灯,金属卤化灯和高压钠灯取代高压汞灯。目前大量廉价、劣质节能灯充斥市场,应从加强开发、规范市场、完善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入手,积极推动照明节能。

  建筑节能。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相近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用能量越来越大,建筑节能显得尤为重要。应改进建筑节能设计,实施节能50%的居住建筑节能标准,推广节能建材,研究开发并推广应用电力、燃气、太阳能等洁净高效器具。

  节能潜力巨大

  目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约10个百分点,国内主要用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25%~90%,加权平均高出40%左右。尤其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需求刺激,中国低技术、低效率、高消耗的生产能力和民用设施仍在迅速增长。因此,无论是从现状还是未来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的节能市场十分巨大,节能投资前景十分看好。

  我国节能方面权威认证机构——国家发改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过去几年所推广的70多个案例中,投资回报期短则3、4个月,长的也不超过2年。有关方面负责人说,超过2年的节电节能投资就会被认为不是好项目。而一般企业的投资,收回成本往往要7、8年。

  武钢从2002年以来,3年时间已经连续投入了30亿元用于节能技术改造,企业产量增加200万吨,但是能源消耗基本没有上升。有关专家为江西一家石化企业进行的节能技术改造,在每年200万吨原油的产能规模基础上,吨原油加工费用节约43元,全年共节约燃料10万吨,效益显著。

  有关估算表明,中国能源效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其直接的经济效益将达130亿元。根据“九五”节能规划,中国近期节能潜力可达4亿吨标准煤。

  中国节能投资潜力最大的部门是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部门。在已经被证实了具有巨大节能潜力的工业节能项目中,包括有废热、废气等资源的回收,热电联产,采用更多的先进电机驱动系统,炉窑改造,工业锅炉效率的改进, 能源管理系统以及绝缘、热/气系统的改造,照明节电改造等。

  具有节能潜力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商业和居民建筑的照明、热水及空间加热、制冷。通过考察建筑、工业、交通等主要领域后人们发现,经济上可行、技术上合理的节能潜力在我国每年将达到2.5亿吨标准煤,按每吨400元计算,节能的市场潜力可以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

  据统计,在全社会节能成果中,通过新建项目采用较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基建、节能计改基金示范引导以达到单位产品能耗下降所取得的直接节能量占总节能量的20%。据统计,2000年全国总节能量为5834万吨标煤,直接节能量达到了1160万吨标煤,节能效益达46.4亿元。在“十五”期间,预计总节能量可达到4亿吨标准煤,其中节标准煤2亿吨,节电2000亿度,节油1500万吨,直接节能量为8000万吨标准煤,预计节能效益为320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节能市场,政府在积极引导的同时,也利用国际合作项目建立了节能信息传播新机制。

  “十一五”期间节能战略的初步设想

  郁聪主任向记者介绍了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节能战略的初步设想。她说,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和发展道路,我们必须开拓新的发展道路,包括探索合理的消费模式。我们必须认识到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对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必须全面落实节能优先战略。

  为保证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的目标,切实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真正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减轻能源供应压力和由于能源使用造成的环境压力,我们应力争将2010年的能源需求目标设定在21至22亿吨标准煤(见表)。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到“十一五”末,我国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降到65%左右,届时的煤炭消费量20亿吨左右;石油消费量在3.8亿吨左右;天然气消费量1000亿立方米以上。电源结构中水电(包括小水电)装机达到1.6至1.8亿千瓦,核电1500万千瓦,风电1000至1200万千瓦。

  为确保实现2020年能源翻一番保证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在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领域必须完成以下目标:

  1.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节能管理体制

  健全的节能管理体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能源需求的基础。较为完善的节能管理体制应该包括:在各级政府设立节能管理机构并赋予相应的职能,基本建立起政府节能管理机构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开始实施能源管理、能源服务、能源监测的能力建设,并取得技术服务体系和能源监测、监督体系建立的初步成果;开始实施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水平评价和公报制度,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能源统计体系;积极探索在公共财政框架内持续支持节能能力建设的扶持政策,增强全社会的节能能力。

  2.基本建立起促进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政策措施体系

  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在产业发展政策中强化节能概念,将能源效率指标作为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量化指标,落实到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工程设计、验收指标体系中。在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保证包括引进项目在内的新建项目的能源效率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升引进技术的门槛,杜绝末流低效技术的购买,倡导一流、高效技术的引进,推动产业技术水平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从源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水平,降低能源消费。

  开始制定向节能倾斜的价格、财政、税收、信贷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和社会的节能行为。研究能源消费税的可行性,适时率先实施燃油税方案。制定节能产品鼓励目录,对生产和使用目录的产品和企业实行减免税政策。探索对采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设备,实行特别加速折旧的政策。学习国外经验,研究推动生产和消费领域节能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可行性。指导国家政策性银行为节能项目提供贴息贷款,引导商业银行向节能领域投资。倡导地方政府建立节能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支持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节能工程的示范及相关的能力建设。

  尽快出台限制能源和高耗能产品出口的政策,合理利用国内有限的能源资源,除保证必要的外交政治所需的能源产品和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外,变资源型产品的出口为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的经济效益,缓解“十一五”期间可能持续出现的国内能源紧缺状况。

  制定鼓励引进消化、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先进节能技术的政策,推动先进节能技术的国产化和市场化,提升我国节能技术领域的整体水平,为实现能源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

  3.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节能型生活方式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目标

  中国必须探索一条完全有别于工业化国家发展的道路,鼓励节约型的生活方式,倡导可持续的社会发展目标。由于生活方式的引导要比建立节能型生产方式困难得多,必须克服现有节能机制的限制、高效基础设施缺乏的限制、节能法律和法规不完善的限制、节能投入不足的限制,特别是公众接受节约型消费意识存在的极大障碍。如果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尽快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培训,引入先进的、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理念和生活理念,明确建立在新发展观基础上的社会发展方向,鼓励社会合理的消费选择。

  4.建立灵活的融资机制,加快高能效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为建设节能型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高能效水平的基础设施是指快捷、高效、舒适的公共交通设施,超低能耗或绿色生态的住宅和公共建筑,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采用节能标识的家用电器等,是实现以较低的能源消费获得较好的能源服务,引导先进、合理的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目前这些设施和条件极不完善,2002年全国新竣工建筑面积中达到50%节能标准的仅占6%,城镇新竣工建筑面积的达标率也仅30%左右;超低能耗建筑和绿色生态建筑仅处于示范阶段;家用电器中通过节能认证标识的产品仅有房间空调器、电冰箱、电热水器、紧凑型荧光灯(节能灯)等几项;大城市中高效、方便、舒适的公共交通系统尚未建立。在这种条件下,即使设定了社会能源需求目标,试图引导合理的能源消费方式的话,消费者也无从去选择合理、高效的生活模式和消费模式。如果只有宣传和倡导,缺乏符合节约型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可持续的能源需求社会目标管理就只能成为空中楼阁。为此,政府必须尽快致力于政府投入与民间乃至海外资金相结合的融资体系的建立,规划和建设先进的、高能效的基础设施,为公众选择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提供物质基础。

  5.尽快建立终端用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

  在未来20年,大量通用用能设备(如电机、变压器、锅炉等)及耗能型家用电器(如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汽车等)将随着经济的发展,继续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耗能型家用电器和家庭汽车的发展还将面临超过2亿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的浪潮,农村家用电器和汽车的普及率也将不断提高。为此,“十一五”期间要积极推广主要用能产品的最低能效标准、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建立终端用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只有保证消费者在市场上进行商品选择时,面对的都是高能效产品,并能在此基础上,选择具有节能标识的更高效的产品,才能保证先进的、合理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建立节能型社会成为现实。

  6.建立可靠的能源数据体系,支持政府的宏观决策

  可靠的能源基础数据体系有益于政府的宏观决策。机构改革之前,各部委均有相应的节能机构以及地方节能管理机构,在能源基础数据的收集、分析方面具备比较好的条件。但机构改革以后,过去的一套节能管理体系相应取消或弱化,影响了能源基础数据的获取,也缺乏对能源基础数据的客观分析。能源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性长的特点,能源基础数据的不可靠,忽高忽低都会影响能源决策、能源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西方市场化国家多采用抽样调查、案例研究等方式获取宏观能源数据。对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而言,其地区差异、行业差异、企业规模差异使得抽样调查与案例研究很难由点及面,全面反映我国总体的能源状况。因此,发挥已有的能源统计系统的作用,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能源基础数据获得方法与手段,对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警惕房屋销售十大陷阱
北京12月新推楼盘一览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