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政府限价后药品短缺之怪现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3日 13:38 中国经济时报 | ||||||||
王义高 在9月份,湖南省政协常委会已决定对药品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调研和评议,药品的价格虚高短缺和相关政策呈现的问题已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药品招标采购、限制药价、清洁处方等,但药
药品短缺呈现出来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在政府物价部门挥动价格大棒强压药价虚高时,而面对市场几千种普通用药短缺时,许多人面对问题的出现莫终一是。 如果没有政府物价部门管制竞争市场的价格和国家药监局规定最后期限的GMP认证,药品的价格将在竞争中趋于平衡,当达到“均衡价格”的时候,患者想要购买的药品应正好是企业想要出售药品的数量。由于中国现有4000多家制药企业在生产,垄断在理论上和事实上都是不可能的,药品完全有可能通过竞争达到“价格均衡”。 有趣的是每一个人对市场自由调整过程的结果都感到不满意,物价部门听从消费者的导向认为药价过高,故而限价而制造企业和零售商则认为价格太低,利润太少并导致他们根本不愿意生产和销售医院则跟风于高利润药品,通过医院独有的渠道出售高利润药品而几近放弃处方普通药品,握有处方权的医师们根本不会理睬政府价格限制和企业利润。 既然每个人都对市场自由调节不满意,那么各利益集团都想借助政府力量来改变市场结果,但改变的结果却恰得其反。 近几年政府物价部门不断下达对药品零售的“价格上限”(Price Ceiling),物价部门的价格限制虽然制止了价格上涨,但却造成了药品的严重短缺。市场短缺最终造成价格上涨,或者很快出现替代品。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短缺不一定是指绝对数量,在某一个环节不按市场供需规律生产、经销、配给,都有可能形成短缺。 另一个原因是GMP认证极大地提高了无法估量的制药企业的成本,一些企业看到市场上的短缺也无力生产,为了满足市场,企业只能以替代或者巧立名目的方法回到自己的利益可控区。例如,改变包装、重新申报为新药等等。零售商则退出经销,医院则根本不购进普药和一些政府限价药,医师也不再开出处方,短缺由此进一步加剧。所以,政府物价部门对价格的限制并没有使消费者在政策中受益。药品依然出现要么是价格“虚高”,要么是短缺。 再一个促使药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是生产药品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以白糖为例,2001年的价格为每吨2100元,2004年元月已涨至每吨2800元,对有些药品来说,60%的原料是白糖。 药品价格上涨或短缺对政府公务人员和年青人并无太多影响,但对于老年人、农村人口和常年的患者却是致命的打击。政府规定药品最高售价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造成了普通药品的短缺,同时,又造成了另一部分依赖进口原材料和限制性原材料生产药品的短缺。 在受限制的某些药品中,当政府物价部门把价格压低至均衡价格以下时,特殊药品(一些处方药和高价进口药)的供给量减少,因为处方药绝大部分80%被医院控制,更确切地说是控制在医师手中,所以企业不得不用另一种机制来“分配”这种短缺,这种“分配”机制就是企业向他们暗中贿赂。一些企业和医院相互勾结,使政府控制价格的机制失灵,因为贿赂又把政府的控制价格拉升到市场均衡价格,甚至超出均衡价格以上,达到一个更高的价格水平。如果没有政府控制上限价格,同时又没有暗箱操作的贿赂黑手,企业会因市场短缺带来的激励生产更多的药品,从而由众多企业提供的各类药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他们完全可以达到均衡这是竞争带来的必然结果。 针对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我们不能过多地指望物价部门对价格的控制,而忽视市场的力量。在这方面,政府与其限制价格,既压抑了企业的发展,又扭曲了市场价值和市场调节的均衡,与其这样政府不如下大力气先打击破坏市场与政府政策的药品回扣(贿赂)再适当配之以价格政策手段。在招标采购、经销商、医院、批发和零售市场每一个环节都严重存在药品回扣,只有先打击药品回扣,政府的政策和市场力量才会充分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