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面对的危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3日 12:04 《商务周刊》 | |||||||||
不得不面对的危机 作为一个典型的国营老字号企业,新华书店的历史和发展并不太令人陌生。这个由毛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时间惟一的图书发行渠道,新华书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衣食无忧,即使改革开放之后也是如此。这是因为在中国的中小学教材图书发行市场,长期以来形成的是由出版管理部门指定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总发行的垄断运营机制,而中小学教材价格的居高不下为新华书店带来了稳定而丰厚的利润。 许多新华书店并没有生存的压力和危机意识,“在一些区县的新华书店,教材教辅的销售量达到了90%,因为仅这一块的收益,就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的非常好了。”一位重庆民营书店的经营者告诉记者。而重庆市新华书店的一份内部统计资料显示,到2000年年底,在重庆市新华书店直属的39个基层店中,一般图书、音像制品占销售总额30%以上的只有12家,10%以下的有9个店,大部分基层新华书店已经过惯了依靠教材教辅的懒日子。广东省出版集团的调查则显示,新华书店利润的70%来自中小学教材。 但危机正一点一点逼近。2001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国家计委共同发布了《中小学教材出版招标投标试点实施办法》和《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标投标试点实施办法》。按照这个时间表,到2003年春季,全国各省市都要进行招投标试点,到2004年,教材的招投标将在全国推行。2002年,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国家计委联合在安徽、福建、重庆三地进行了试点,对《小学英语》、《初中化学》等9种教材实行了招标,虽然在重庆的招标结果仍然以新华书店中标收场,但这却意味着垄断的坚冰正在一步步被打破。 令新华书店担忧的还有民营书业的迅速崛起。在中国,被称为“中国特色”的发行“二渠道”的民营书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每年的全国图书订货会上,二渠道的会场虽然和主渠道的会场不在一处,但成交量和在业内的影响却无人小看。英国出版界著名的LOGOS刊物上的一个关于中国出版界的研究报告显示,如果除去教材的发行和销售,二渠道的图书发行销售量同新华书店几乎持平。目前,全国有二三十家经营规模上亿元的民营书业企业,网点也已经有七、八万家。 2003年9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了新的《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打破了图书批发特别是总发行的所有制限制,具备一定资格的民营企业可以申请出版物国内总发行权及批发权,从而使民营图书发行企业获得了与新华书店公平竞争的权利。 一个以出版大中专教材为主的出版社的资深销售经理告诉记者,在他们出版社里,70%的图书通过二渠道发行,只有30%的图书通过新华书店发行。 同二渠道的书商们打交道有许多新华书店所无法比拟的好处,比如在物流周转,结算和信息反馈方面都非常便利和及时,而新华书店由于管理人员多,层次多,特别是实行连锁经营后,出版社只能和各省的总店打交道,基层的信息很难反馈,在发货和账期结算上都难以控制。此外,新华书店的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在体制上不灵活,常以老大的姿态自居,在退货上随意性很大,原来还有规定的退货期限,后来则发展到随时无条件的退货。有的时候,账期可以拖到几年之久。另外,受业务员素质的限制,有的出版社的新书上架时间拖的很久,物流也并不畅通,有时新书几个月都到不了基层店。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丢掉新华书店这个市场,毕竟这个市场太大。”这名销售经理说,“并且新华书店在信誉上占优势,账期虽长但不会赖账。不像有的民营书商,说不定哪天就携款不见了。” 外资的虎视眈眈同样使新华书店感到了威胁,进入中国最早的德国贝塔斯曼,除拥有上百万会员的图书俱乐部和网上书店外,还入股了国内颇具规模的民营连锁书店二十一世纪锦绣图书连锁有限公司,而外资书店在资本、经营管理、运行手段、连锁扩张等方面的优势对于长期处于垄断经营,行业整体管理水平偏低的新华书店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对这一点,重庆市新华书店集团总经理任永发认识颇深,在谈及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时候,他对外资进入的威胁毫不讳言。“我认为今后最大的问题,还是国外的大资本的冲击。今后大鱼吃小鱼是难免的。先进吃掉落后的,也是规律。残酷的竞争时代总是要来的。”他说。 一直以“老大”地位沾沾自喜的新华书店,不得不直面即将到来的危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