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场沦为观光景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0日 14:58 北京现代商报 | |||||||||
商报讯 我国利用风能并网发电历时已近20年,尽管风电上网的装机已发展到50多万千瓦,然而从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看,风电仍未走出“试验”阶段。国内大大小小的风电场,在更多意义上只是“观光景点”,距离产业化还很远。 资料显示,我国风能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仅陆上可开发的装机容量就达2.5亿千瓦,而且商业化、规模化的潜力很大。据新华社昨天援引内蒙古风电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刘滨
内蒙古风电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徐成龙介绍,内蒙古是我国利用风力发电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省区之一。虽然由于风力资源得天独厚,设备有效利用小时可达到2400小时左右,每度电成本只有0.5元左右,却仍然受电力市场分割的制约,只能在内蒙古蒙西电网内销售。 徐成龙说:“南方一些火电厂数千公里调煤,发一度电的成本到了六七角钱,却在当地照样有市场,而我们绿色、低价的风电却苦于市场分割的壁垒,难进外地市场。” “发电设备国产化水平低”是我国风电界公认的风电产业化阻碍因素之一。记者在内蒙古采访看到,在朱日河、辉腾锡勒等几个大型风力发电场,美国、丹麦等国的进口设备几乎一统天下,能见到的国产设备只有区区三台风机。据介绍,这三台风机安装几年来,始终不能正常运行,设计能力是600千瓦的风力发电力,用起来只能达到几十千瓦,尽管价格低却根本没法用,性价比太差。 据了解,多年以来,国内不少有实力的设备制造企业、科研机构一直在试图加快风力发电设备的国产化进程,然而直到今天,进口设备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仍在持续。 (钱咏虹 刘军) 业内说法 风电产业缘何“长不大”? 国内“长不大”的风电产业,是因为我国风电不具备产业化的条件吗?北方联合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乌若思认为,从可利用风能资源占全国40%的内蒙古风电多年的实践看,我国风力发电已完全具备了走向产业化的基本条件。 乌若思说,对于一个产业而言,市场是起跑线,因为我们重视不够,风电始终没有市场,投资风电无利可图,甚至可能背上沉重的包袱。由于风电市场“无钱可赚”,导致了风电产业陷入“成本高-电价低-市场小-投资少-相关产业滞后-科研投入不足-成本难以下降”恶性循环的怪圈,原地打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