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中国保险市场聚焦 > 正文
 

透视寿险谜团风光后的寒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8日 10:07 解放日报

  一个处于巨大上升空间的产业,一个去年还风光无限的市场,突然之间连续上演“罕见”的负增长———2004年的寿险业,叫人大跌眼镜上海保监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上月底,今年上海人身险保费收入158.29亿元,同比下降6.40亿元,降幅为3.88%。

  寿险业怎么了?透过种种现象和业界众说纷纭的解读,我们发现,类似的谜团和阵痛,事实上曾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时间一次次重演……

  风光后的寒冬

  上海的保险业在深度和广度上领先境内其它城市,但与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等国际大都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按照通常的理解,差距就意味着潜力。

  但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毫无征兆地突然下滑。去年,上海寿险保费收入同比增幅达两成,然而今年第一个月,就出现了同比跌幅达11%的深度下滑。此后,除了在4月份出现少许回暖迹象外,在其它月份,寿险保费收入一直负增长。

  风光后的寒冬格外冷。但更令寿险公司头疼的是,摆在面前的难题并不仅仅是保费收入的下滑,问题多点呈现。比如保险营销员队伍的萎缩———就在短短一年间,上海4万多人的寿险营销员队伍,一下子流失了10%。尽管有保险公司清理营销员队伍的因素,但大多数保险公司都感到,现在的营销员,没有那么好招了。

  又比如资金运用渠道的狭窄———尽管2004年,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呼声很高,但资本市场的深度下滑却让很多保险公司望而却步;不久前,中国人寿等几家上市保险巨头披露的中报均显示,投资收益大幅下滑。

  加息传闻,又使老百姓保险热情进一步降温,保户持币待购压力剧增,因为现在寿险产品的年收益率都在2.5%以下,一旦加息,保险公司还有可能遭遇潜在的退保风险。

  市场没有饱和,也没有明显的外部因素。寿险业为何出现拐点?

  转型的代价

  “前几年寿险市场冲得太猛了。”

  业界普遍流传的一种感慨,隐约道出了问题的核心:前几年寿险市场的风光,靠的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势头虽猛,却难以持久。

  本世纪头几年,上海寿险业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递增。人们的目光被牢牢吸在了“量”的增长上。光环之下,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种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方式,潜伏着许多危机。尽管未来市场潜力巨大,但经历数年的扩张后,在宏观经济环境的作用下,寿险业不可避免进入盘整期,一旦“速度”的光环消失,粗放型增长模式固有的弊病便很快显现。

  保险营销员队伍问题,就是一个例子。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友邦保险率先在上海引入保险营销员推销保险模式,之后很快被其它保险公司仿效。为了追“量”,保险公司大量招募保险营销员,挨家挨户地“扫楼”推销盛极一时。但弊病很快显现———大肆招募的营销员良莠不齐,由此引发保险纠纷与保险规模一起“与日俱增”,进而开始影响整个保险业在公众心目中的诚信度。一位业界人士曾痛心地表示,保险营销员是一个很高尚的职业,为什么现在很多大楼都贴出告示“保险推销拒绝入内”?对保险这样一个以诚信立本的行业来说,因诚信危机带来的隐性损失,难以估量。

  保险产品结构问题,又是一个例子。前几年,寿险公司推出的大多是趸交产品,即一次交齐保费。从短期看,当年保费收入增长很快,但事实上,这是在透支未来数十年的收入,而且利润较低,必须每年开拓大量新客户才能维持运转。一旦市场有变,比如今年宏观调控,公司的经营效益就会面临考验。

  痛定思痛,寿险业开始主动谋求转型。一项调查显示,保险营销员的学历和素质,与其业绩呈正比。意识到这一点的寿险公司,纷纷改变大肆招募营销员的传统做法,开始着手清理营销员队伍,有的公司甚至对单笔业务的金额作出最低限制,提高营销员的素质门槛。与此同时,保险产品的结构开始调整,趸交产品的比重开始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分期付款的年交产品,这样一来,保险公司每年都有了一块稳定的收入,细水长流,不至于大起大落。因而,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今年保险收入下滑,很大程度上也是主动转型的结果,因此这种下滑是短暂的,不久就能收复“失地”。事实上,上海寿险保费收入的跌幅,已经比年初小多了。

  我们也许不得不承认,不管是被动盘整,还是主动转型,上海寿险业正在为以往粗放型增长模式付出代价。

  但愿不重演

  加快缩短产业成长期而导致边际递减效应过早出现的现象,似曾相识。

  理论上,市场前景很好;现实中,迅猛增长后突然滑落———寿险业大起大落的谜团,并非个案。类似的案例还在不同行业轮番上演。在制造业领域,从早年彩电行业的剧烈起伏,到现在汽车业的下滑,前后对比之鲜明都让人印象深刻。服务业领域也不例外,网点数量,曾一度被认为是很多企业制胜的关键,但对于“量”的不切实际的片面追求,却带来新的麻烦:便利店数量的激增,使得大多数店铺处于亏损状态;前几年,多过米铺的银行网点,不少也开始成为一种“弃之可惜”的负担。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一个共同的怪圈:在高速发展的机遇面前,“量”的诱惑总是难以抗拒,往往到市场萎缩的时候,才引起人们对“质”的反思,而这时候,过高的转型成本已经不可避免。更值得注意的是,转型的痛苦往往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在下一轮高速增长中,粗放型增长方式又会占到上风。

  如何将这种代价降至最低?“药方”其实很明确:加速主动转型。有关专家表示,中国整个保险业梯度差别很大,而上海是最有条件转型的市场。转型涉及方方面面,比如,以往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往往集中于保费收入,大家想尽一切办法把保费拉来,然后出了事进行赔偿。这种经营理念已经越来越难以被市场接受,甚至造成客户的反感和抵触,改变这种低层次竞争方式迫在眉睫。又如,怎样恢复社会对保险业的信任?营销员队伍门槛的提高是关键,高素质高学历的营销员,将成为保险行业未来争取高端客户市场的利器。此外,保险竞争将越来越残酷,寿险公司还需要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预防加息带来的冲击,保险公司还得给手中的钱,找到新的投资渠道,真正实现保障和理财的双重功能……

  寿险业上演的故事值得其它行业借鉴。尽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各界已经开始大声疾呼“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但事实上,直到现在,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依然是各个行业面临的艰巨课题。可以预见,在宏观经济发展日趋稳健的大背景下,在注重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协调的大背景下,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有更多被“高速增长”掩盖的隐患变得显而易见。量与质这对矛盾,将继续考验国内各行各业的承受能力。

  这一幕何时不再重演?这个话题的答案依然有些沉重。

  本报记者 陈春艳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维他小子
营养健康维他小子
张惠妹
激情火爆性感阿妹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