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发展中国家需调整石油政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7日 08:45 中国经济时报 | |||||||||
记者柏晶伟北京报道 亚行22日发布的《2004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版》指出,世界石油价格的上涨虽然不至于像过去的石油危机那样对亚洲发展中国家造成严重的影响,但亚洲仍会受到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伤害。 该报告对亚洲地区的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其研究结论认为,作为一种长期政策,有必要逐渐取消燃料补贴并采取措施来鼓励提高石油使用效率。
报告称,大多数亚洲发展中经济体非常依赖于石油进口,并且相对大多数工业化国家而言,其经济的能源依赖型的特征更为显著,能源使用效率更低。此外,亚洲的经济增长速度比其他地区快,并且尽管该地区的原油产量仅占全球总产量的11%,但其消费量却占了全球总供给的21%。2003年亚洲的石油消费相当于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5%,而同期工业国家的平均比例仅为1.6%。 根据每桶30美元的原油价格基线,亚行对石油价格达到每桶40美元和50美元的情形分别进行了模拟研究。在两种情形下均考虑了短期和长期的价格上涨可能,其中短期性油价上涨被假设将持续到2005年第一季度,而长期上涨则被假定为持续到2005年底。 研究结果表明,除日本以外的亚洲10个国家因此遭受的平均GDP减少幅度为0.6个百分点(原油价格涨到40美元并持续到2005年1季度)到1.5个百分点(原油价格涨到50美元并持续到2005年底)。 在这10个国家中,泰国和菲律宾将遭受冲击最大。其他受到冲击相对较为严重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中国香港、印度、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对于各经济体的影响取决于该经济体的石油进口依赖度、石油利用效率、经济结构和出口构成。 亚洲发展中国家目前承受油价上涨的能力比过去发生石油危机的时候要强,原因包括:(1)各国的外汇储备水平较高,足以提供缓冲短期收支恶性失衡;(2)大多数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都处于较低或中等水平,这为增长趋缓时宏观政策调控提供了空间;(3)亚洲对石油的依赖度虽然仍较高,但在逐渐降低;(4)区域内贸易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亚洲对于全球经济趋缓的抵抗能力。 报告指出,各国应对石油价格上涨的政策措施各有不同。通货膨胀率将是首先受到影响的经济指标,并且如果石油价格的上涨迅速反映到国内价格和工资水平上,就需要采取措施,例如可能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来确保稳定。 由于外汇储备充裕,一些经济体实行了更富有弹性的汇率政策,因此它们的货币稍有增值,这有助于缓解石油价格上涨的冲击。可能有必要采取特定措施来在短期抑制石油消费。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将减少政府收入,因此也可能需要对包括燃料补贴在内的预算进行调整。 该报告指出,“由于石油底价有可能从22-28美元一桶上涨到31-36美元/桶,因此有必要进行中期到长期的结构调整”。亚洲发展中国家可以考虑逐渐取消燃料补贴,采取措施鼓励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和减少浪费型消费,并对替代的可更新能源的发展和使用提供税收优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