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中国人和中国企业 F1的中国元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9日 16:52 《财经时报》

  中国人和中国企业,要认认真真地全面认识和了解,甚至研究透F1的商业理念与我们常规的认识有什么不同之处,毕竟连办7年F1不是个小事

  本报记者 于冬 叶加

  虽然距9月26日还有一周多时间,但清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卢亮已在准备去上海看“中 石化F1大奖赛”的行装了。

  车迷热捧

  卢亮是一个名为www.ourF1.com网站的管理者之一,这是一个“纯粹的F1车迷的网上俱乐部”,目前共有1万多个注册会员,其中女会员有3000多人。他说:“我们是全国最大的F1车迷俱乐部,会员来自各行各业,主要是20多岁到40岁左右的年轻人。”

  卢亮自1997年开始看F1赛事,并从此为之痴迷。F1来到中国让他非常兴奋,但由于经济能力有限,他只买得起370元的草场套票。“我们这次一块去的大约有50多人。”卢说。

  为支撑这个网站的运转,卢亮他们每年大约要花2000元,“目前主要是由大家捐款,但我们不打算出售这个网站”。

  “据说现在一张3000多元的票已被炒到了1万多元。”一位关注这项赛事的人士说。而作为代理的票务公司则表示:“没想到票会卖得这么好。”

  上海方面称:“如果门票售罄,收益可达3亿元。”

  “F1确实是到中国淘金来了,但作为世界上商业化运作最成功的体育赛事,它来中国淘金没有错,重要的是我们中国的企业能从中学到些什么,能通过举办这个活动得到多少利益。”自称“F1观察员”的于明对《财经时报》说。

  于明曾是专业的汽车运动摄影师,曾担任《车王》杂志的主编,自1993年就开始“对F1进入中国的可行性予以关注和研究”,曾先后去过7个国家考察F1赛事。

  于明表示,中国人和中国企业,要认认真真的全面认识和了解,甚至研究透F1的商业理念与我们常规的认识有什么不同之处,毕竟连办7年F1不是个小事。

  “马来西亚从第三个年度开始进入低潮,今年我去看的时候只有9万人。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赛道也是从第三年开始陷入低潮的,去年我去的时候只销售11.2万张票,我的对面看台空空如也。虽然我很看好这项赛事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但谁也别把话说得太早太过火。”于明说。

  企业热衷

  为期三天的比赛由“中石化”冠名。作为中国最大的能源供应商之一,中石化共签了三年“F1上海站”的冠名权,并将为这项“世界上最昂贵的运动”付出1亿多美元,其中包括中石化每年要付给国际汽联管理公司2000多万美元,3年超过6000万美元。加上中标上海F1赛道专用沥青项目、购买央视F1赛事3年转播冠名权的开销等。

  在中石化取得这项冠名之前,进入中国100多年的汇丰银行,曾经同F1有过一年多的沟通,希望取得此项赛事上海站的冠名权,却被中石化“意外抢走”。

  而投身F1的还不只中石化一家企业,功能饮料红牛也宣布,每年将总销售额的10%即2亿美元投入全球体育赛事营销项目,首选赛车运动,并专门推出“汽车要加油,我要喝红牛”的广告语。由于持有F1索伯车队股份,这家公司顺势推出了“喝红牛赢F1套票”的促销活动,向消费者赠送仿真车模和一批入场券。

  而每年惠普公司和万宝路公司也都要在F1身上花掉4200万美元和8600万美元,而F1老牌车队乔丹、法拉利、雷诺等背后都有壳牌、百安居等著名企业的支撑。

  从中受益的还有香港的广告设计公司,赛事的不少纪念品,如银包、衫、袋、锁匙扣,甚至海报,都也有份参与设计。而赛事本身也为香港的运输物流带来商机,因为不少赛车经香港运往上海。

  曾编写《2003上海经济发展蓝皮书》的上海社科院经济所杨宇立对《财经时报》说,企业热衷F1赛事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虽然花了大笔钱,但所得到的效果却是任何一项体育赛事所不能比拟的。

  “体育经济是一项新兴经济,如果运作成功,将给上海,乃至整个中国上了一堂完美的体育经济课”。

  品牌之争

  另据一位在上海工商系统工作的官员证实,目前“F1商标的所有权还在争执当中,在吵到底是谁先注册的”。而中石化与上海赛车场有限公司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表态,两个单位都曾向外宣称,自己拥有销售和使用“F1商标”的“独家代理权”,其中中石化曾计划7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F1商标授权揭牌仪式”,但后来被临时取消,原因就是商标所有权有争议。

  尽管如此,有关F1的纪念品销售依然火爆。有媒体近日报道,中国制造的第一批F1产品已获得总部位于英国的世界一级方程式管理有限公司的质量认证,其中最廉价的是纪念徽章,定价38元人民币,最昂贵的则是一种红色T恤,定价600元左右。截至目前,全部F1产品的订货额已突破了1000万元人民币,其中零售价约58元的F1帽子尤其受到境外人士青睐。

  上海赛事公司总经理邱平向媒体称:“其实,这仅仅是F1赛事文化产品的冰山一角,F1原本花头就很多,小到一支笔也可以制成F1赛车状,供人收藏。”但一位F1车迷告诉《财经时报》,国外的F1赛事并没有专门的“F1品牌”纪念品出售,卖的其实都是各个车队或赞助商的纪念品。

  此外,“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持F1超级执照的车手,只有四五个人在欧洲培训。”一位资深人士告诉《财经时报》。

  上海赛车场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郁知非也承认,“世界上共有100多人持有F1超级执照,虽然媒体炒作厉害,但中国车手真正能有突破还要等上一段时间”。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F1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