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汽车业 > 正文
 

元征 爱汽车还是爱资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9日 15:50 《财经时报》

  一家深圳起步的民营企业,有自己独步天下的产品,11年来,做出一个庞大的汽车服务市场,一年有5000万元以上的利润,而且,30出头的创始人,手握香港、美国两家上市公司,并且收购了数家行业内配套企业,相当不错。除了光环下的荣耀,我们需要更多了解它,至少明了它晦涩的资本线路图

  本报特约撰稿 徐迅

  在香港资本市场展露头角的内地中小型企业都有相同的特征:家族经营、股权集中、类似夫妻老婆店,还有就是盘子小,发行股票也就一两亿股,市值在数亿港元内,股价也多平宜,他们的融资能力往往备受考验。

  但活跃者并不因为这些局限性而放弃,他们把登陆香港资本市场视为胜利第一阶段,再把做大企业作为未来目标,这是一条漫长的荆棘路,但已经上了“贼船”的企业家们如何放弃?

  广东第一家以H股身份上市香港创业板企业元征科技(8196,HK)是这一描述的类似者,创立公司11年,从小型计算机公司做起,做到中国汽车电子检测设备的先锋企业,2000年营业收入3000多万元,利润1000多万元,2003年收入达到2.09亿元,利润5153.5万元,4年营业额翻了约7倍,利润也涨了5倍。产品也多达数十个,销售到20多个国家,俨然一个“汽车后市场”推动者。

  折腾了9年的元征科技,2002年10月抢滩香港资本市场,但2004年9月6日,这家公司股价只有1.98港元,市值3.99亿元,还是市场中的小儿科。2004年9月6日这一天,46万港元就把股价打下来6%。

  这是一家不会有太多关注的企业,但它多年来在资本领域的行动其实异常活跃,小有小的玩法,也有小的独特之处,这倒是吸引我们之处。

  上市2年实施3轮融资

  需要了解的是,把元征科技从一个3000万元营业额的小企业完全“改装”,推到香港股市的“高手”是台湾客京华山一,他们擅长的技能在此发挥充分,我们很快看到一个扎根于中国庞大市场的汽车维修行业上市公司,在理论上,100亿元的汽车市场会有150亿元的后续维修市场,这是吸引海外基金投资者的厉害之处。

  有高手相助,元征科技上市不到2年时间,已经实施3轮融资,2轮成功,拿到1.8亿多元的现金。

  粗略计算,2000年到2004年中期,元征科技本身经营利润累计1.5亿元左右。从2002年底上市到2004年中期,手头现金累计接近3亿元,但公司管理层一直在喊钱不够,要8000万元拓展上海的升举机生产基地,1.3亿元投向生产车辆平衡机、轮胎拆装机、汽车电子设备的深圳工业园。又传出消息说,在沈阳、成都及武汉经营汽车用品百货零售公司,销售车用香水、音响、美容用品等,每间店的投资成本约百万元。它更计划2005年底前在中国开设8间分店,元征希望可以藉此增加集团的知名度,吸引外资加盟筹组合营——这些和原来主营业务完全不同,公司说是新的投资方向。

  我们也需要关注元征一些新动向:在美国通用旗下AC德科、日本最大的汽车服务用品连锁企业澳德巴克斯、德国博世等国际品牌大举进军中国汽车服务市场的时候,它却发出看好、并增加海外市场比重的信号,要把国内市场比例从75%降到60%,这有点令人摸不着头脑。

  因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2004年1-7月,汽车累计产销303.05万辆和289.79万辆,产销率同比分别增长23.5%和20.6%。元征科技似乎有别的考虑。

  也许应该问:是不是国内竞争太过激烈?是否元征产品在国内市场不好卖?还是国际市场的无限想象力可以给投资者另一个期望空间?

  回到2年前,我们来看看元征的资本路。

  上市集资6520万元

  2002年3月21日,元征把每股1元一拆十,每股拆细到0.1元,这是这家深圳起步的民企跋涉资本市场的第一步。

  半年后,它向机构投资者配售新股1.1亿股,每股发行价0.72元,获得1.02倍认购,集资7920万元,扣除承销费用1400万元,净集资额6520万元,毫无疑问,这是一笔不大的买卖,承销费用之高也令人咋舌。

  其实,当时的港股低迷,对内地民企的不信任气氛浓重,不利新股上市,元征创始人刘新透露:招股价原来在1元以上,最后下调了4成,集资额少了3000多万港元,强行抢滩的意图很明显。但元征作为广东第一家以H股身份上市香港创业板企业,还是引起关注。

  只是资本市场不领情。10月7日,上市首日就跌破招股价,成交只有48.5万股。但操盘庄家表示:大市持续低迷,自然不利新股表现。

  之后,元征很主动公布2002年1-9月的业绩,盈利约2941万元,2002年12月18日,股价首次突破1港元大关。

  2002年业绩确实让投资者尝到甜头,全年营业收入达到1.05亿元,净边际利润率保持在35%,负债率只有14%,坐拥7646万元现金,财务健康。公布年报的2003年3月25日这一天,股价已经达到1.12港元,4月1日,又拉出1.30元。

  配股集资1.096亿元

  这是一家慢热的企业,到2003年7月10日,突然成交量放大10多倍,这一天,元征宣布配售8000万股H股(占扩大后已发行总股本的15.4%),每股定价1.37港元,集资总额1.096亿港元,目的是投资上海的新生产基地。

  这一笔集资在2003年10月才完成,6名机构投资者给了1.2亿港元,净集资额1.13亿元,每股作价1.5元港币,当时股价已经高攀到2元以上,最低也在1.80元。

  正好,元征科技上市一周年,这家总资产4.65亿港元,市值不过4亿多的企业,一下子把股本扩大1.9亿股,从股市集资额达到2亿元,是内地去香港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中不多见的资本高手。

  在2002年10月元征股价曾最低在0.66元,一年来一直大涨小回,拉出一条大阳线,2003年11月初股价已经跃到2.20元以上,一年的升幅超过240%,这也是一个中国民营企业的奇迹。对股市投资者来说,元征科技是家好企业。

  2003年上半年元征的营业额增长46%至4970万元,毛利率54%,纯利增长39.5%至1390万元。基金经理们计算出目标价根本不会超过2元,但市场不理会,元征市盈率一度高达18倍。

  我们都惊叹这家企业的创造力,但它比我们想象的更有特色。

  发债集资1000万美元

  一个月后,2003年11月4日,它的股价已经上到2.275港元,它突然宣布发行800万美元(6240万港元)可换股债券,发行对象是一家1994年成立的私人基金Russell AIF Asia II,L.P.(亚洲兴业基金发展有限公司AIF Funds Management Limited或AIFML旗下,管理超过10亿美元的私人证券基金),初步换股价1.6港元,债券票息为2.25%,债券发行一年后就可以换股,一旦私人基金Russell AIF Asia II,L. P.全部换股,将持有元征6.98%。

  集团宣布这次净集资5950万港元,其中4310万港元将用于兴建深圳的新公司总部,另2000万港元用于还债。

  但是换股价1.6港元明显偏低了,比当时停牌价2.275港元折让29.67%,复盘当天股价跌4.4%。

  市场在置疑,财技高手随即放出利好:元征2003年首9个月营业额达到1.43亿元,纯利4182万元,同比劲增42%。很快,股价复升至2.30港元。不久,公司宣布重新制定发债配股条件。

  到了2004年3月8日,新的可转股债券方案出台,总额增加至1000万美元,换股价调高至2港元,净集资额大涨至7463万港元。操盘手胃口大得很。

  其实,在2003年的年报显示,公司截至该年底,持有现金1.73亿元,负债率只有28%。

  为什么要这样着急融资?除了公司说的要投资沪深新的生产基地,是否还有什么计划?但,元征需要很多钱的态度很明显。

  这难免令市场生疑,每年有很好的利润,如何会这么缺钱?2003年3月元征突然宣布延迟发布2003年业绩,这多属审计师进一步索取资料,显示公司财务可能有问题,容易令市场有负面想法。而且也给掌握了内幕消息的人有更多时间利用有关消息图利。

  资本市场的活跃者

  2个月后,5月初,元征终于公布业绩,2003年营业额2.091亿元,利润5153.5万元,但审计师发布保留意见:无法确定7402万元存货盘点是否有错;5230万海外销售没有海关清关等文件;未付所得税696万元、增值税2216万元,公司未做出滞纳金、罚款拨备。这些“问题”数额之大,足以影响当年的业绩。

  2004年6月的股东特别大会,1000万美元的发债计划被股东否决,老股东不愿意权益被摊薄,新股东也不满意一些条款。顽强的元征主席刘新表示:将考虑以银行借贷或以发行新股集资再集资。

  元征的2004年好像不是那么顺利。

  这是一个外表冷静,内里活跃的民营企业,我们看到了借助于资本市场从小到大的过程,还有不安于现状的挣扎。虽然,营业收入飞速增长,利润也甚为可观,股价拉出少有的长升线,但他们在市场的活跃程度更为人津津乐道,而这家专注于汽车维修技术的企业,在财经公关方面的高超技巧也让人叹为观止:出现2003年年报审计师发布保留意见后,元征管理层随即向香港基金界透风,组织“看厂团”,准备把从未曝光的深圳工厂完全透明化。

  其实很多人都不会去了解一个企业的财务变化,但看一看也可以知道不少细节。比如元征上市后,资产回报率从2001年的21.35%降到2003年的11.08%,纯利率也从40.89%降到24.65%,股东权益回报从2002年的25.81%降到17.05%,市盈率则从2002年的9.77倍直升至2003年的18.92倍。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什么?

  刘氏兄弟的创业故事

  元征创始人刘新、刘均兄弟很有故事,1993年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的哥哥刘新和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弟弟刘均,一起在深圳创立元征计算机公司,做计算机软硬件小生意。公司成立于1993年7月27日,注册资本100万元,刘新出资95万元,谢志坚出资5%。谢只是一个投资者,这里没有弟弟刘均。

  一个偶然机会,刘新看到朋友从国外带回来的进口汽车电子诊断设备,国内还没有类似产品,但洋东西都是外文看起来不容易,朋友请刘氏兄弟帮忙,二人感觉是个机会,随即投入研发和汽车相关的电脑产品,1994年5月,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到700万元。1994年11月,元征开发成功电脑化汽车诊断和测试系统,这是元征引以自豪的LE100电眼睛,1995年5月,产品开始在市场销售。

  1995年的试水受到市场欢迎,给刘氏兄弟很大信心,也确定了元征全力发展电脑汽车诊断系统的方向,他们着手开发第2代产品,可以针对各种汽车。

  很快他们研究出汽车解码器,可以拥有大量汽车数据,也奠定了在汽车服务市场的地位。1996年7月,一直未露面的弟弟刘均和姐姐刘庸,各拿出250万元,再为公司注资,深圳元征的注册资本达到了1200万元。这时候的股东是4位,哥哥刘新持有55.42%,弟弟刘均持股20.83%,姐姐刘庸持股20.83%,谢志坚持有2.92%。

  1996年底,元征推出国内第2代电眼睛LE150,这一产品已经介入汽车服务管理软件和网上资讯服务,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更新不断增加的汽车产品数据。

  之后,这一创新的市场推动获得用户肯定,WWW.LASN.COM网络在1997年就成为元征产品资讯平台,1997年底,第三代电眼睛X431出来。1998年这款产品被国家科委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这是元征产品真正获得肯定的时刻。知名度也带来大量生意机会,1998年4月元征计算机公司也被授予深圳高科技企业。1999年又被认定为国家技术成就重点企业。

  之后,元征和上海通用北京吉普、沈阳新光华晨等大厂合作,介入汽车产业核心市场。而野心勃勃的刘氏兄弟也着手参加欧美、中东的展览会,寻求海外市场机会。

  元征重组三部曲

  到2000年中期,公司再次重组,刘新、刘均2000年10月26日成立新公司深圳浪曲,持股比例60:40,姐姐刘庸则在1997年持股60%成立深圳得时域,这家公司的30%股权由卢进容持有,10%由宋宏宇持有。另一家深圳杰欣公司专事投资,由张杰拥有75%股权,顾成拥有25%股权。

  这三家公司很快介入深圳元征,成为未来海外上市的重要股东。

  2000年11月1日,刘新、刘均分别向深圳浪曲转让个人持有的深圳元征的股份15.42%和20.83%,作价15万元和20万元。这是第一步。

  同时,刘庸转让持有元征的15%给深圳得时域公司,再把其余的5.83%转让给深圳杰欣公司,两笔交易一共作价680万元,同样的20.83%股权,弟弟刘均只卖出20万元,姐姐刘庸却卖出680万元,当时这些属于左手和右手的交易如何定价旁人管不着,不过仅此一役,元征的新框架开始出现。这是重组的第二步。

  原先的个人投资者谢志坚从1993年坚持到2000年,也免不了要出局,他持有的元征2.92%股权,以35万元价格转让给王学志。王现年67岁,1998年加入元征公司,之前是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教授,汽车诊断和测试工程专家。这是第三步。

  此时,刘新还是大股东,持股40%,深圳浪曲持股36.25%,深圳得时域持股15%,深圳杰欣持股5.83%,王学志持有的元征2.92%股权,2001年6月1日,元征计算机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发行3300万股面值1元的内资股予发起人。股本随之扩大为3300万股。

  擅长收购的另类元征

  一旦重组完成,元征就开始扩充产品线,刘氏兄弟很有策略,他们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开始收购行动。

  2001年元征斥资190万元收购专门开发汽车悬挂测试平台的上海振源100%股权,这一收购价为上海振源账面净值的3.9倍,因为技术的互补性,投资者认为值得。

  2002年,元征大刀阔斧扩充,不久又成立从事公司产品装配、测试的深圳元和公司,上市公司持有90%。

  同年底的另一次收购让元征变得有特色,刘氏兄弟花费100万元人民币就把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OTC上市的Linux软件企业深圳蓝点收入囊中,这家当年在美国买壳的中文Linux公司上市第一天,股价上涨400%,市值超过4亿美元,到2002年前后,每股已从最高时的22美元直落到0.08美分。刘新很清楚:元征的汽车电脑产品以Linux技术为基础,做汽车行业相关应用设备与系统的开发。

  对于收购,元征的人很低调,但策略清晰:配套产品和扩充产品线。2003年,元征母公司再次收购国内第一家运政网络运营商——西安亚桥软件,这家面向物流、供应链领域和交通信息化提供应用软件服务及网络增值服务的专业化公司资产总值超过2000万美元,中国著名的风险投资基金——上海联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美林证券集团、上实集团龙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都曾经是投资人。元征借其在汽车维修行业的整体信息化建设方案独特能力,介入另一个新市场。

  同时,元征还在上海以6800万港元收购国内最大的老牌举升机生产企业——中、意、加三方合资的上海宝得宝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后者原隶属江苏通润机电集团,是全国最大的举升机生产基地。依此,元征在上海嘉定县安亭圈地,建设亚洲最大的举升机生产基地。

  为了这个上海项目,元征今年6月用8万美元收购负责欧洲销售的元征德国公司,元征科技和元征德国再投入1000万美元成立合资的上海元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元征上海),这家合资厂经营上海的元征举升机生产工厂。这是多么拐弯抹角的投资计划,因为上市公司全控元征德国,也间接全资持有元征上海。

  我们仅仅通过上市公司的投资计划得以看到元征在上海、深圳活跃的身影,其实2003年7月融资1.096亿的配售行动,都是为了收购上海老牌举升机生产企业和建设上海生产基地。而元征透露的信息中,很少这些细节。

  很多高歌猛进的华丽外表和低调躲闪的隐秘行动,都带来很多疑惑。比如,所有的财务数据显示,在投资和收益之间,元征的管理者一直在寻找他们的平衡点,不断融资就是表现。

  不过,刘氏兄弟身价2亿多,在中国富豪榜已经榜上有名了。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元征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