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分拆方案即将揭晓 如何脱胎换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6日 17:23 南方周末 | ||||
在新方案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各司其职,对中国邮政进行大改造。中国邮政将如何脱胎换骨? □王志强 初秋的某个傍晚,站在街角远远望去,位于北京西城区的国家邮政局陈旧的老办公楼呈现一片斑驳之色。里面数以百计的邮政系统员工并不知道,在经过数年的彷徨之后,中国邮政即将面临巨大改革。 据一位接近中国邮政的知情人士透露,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主导,国家邮政局参与制定的邮政最新改革方案已经于近日完成。目前,十多项邮政主业的改革备选方案已经形成,正在等待国务院办公会议的最后批示。 在新方案中,三个“操刀手”各司其职———由国家发改委充当“主刀”,针对中国邮政未来的体制改革及上市问题进行重新规划,财政部负责清算中国邮政未来专营业务的财政补贴,中国人民银行负责邮政储蓄的拆分问题。 记者了解到,中国邮政的改革将借鉴各国邮政“政企分开”的基本经验,其中包括:修改《邮政法》,依法改革;继续保持邮政公用性质,加强市场监管力度;邮政普遍服务不能削弱,保障邮政员工的既得利益,维持统一的邮政网络,实行渐进式的市场开放,等等。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邮政的改革已经进入最后阶段。 EMS先行分拆? 在最终的分拆方案出台之后,中国邮政的未来方向耐人寻味。 被中国邮政称为“生命线”的邮政储蓄业务已经风光不再。本来作为揽储机构,邮政储蓄将储蓄金存到中国人民银行赚取利息差,没有任何风险。但在未来这个业务将不再归属于邮政系统。根据央行的改革方案,邮政储蓄今后将从一个单纯的揽储机构改制成邮政储蓄银行,独立经营,并划归央行管理。 在另一个业务EMS上,一些跨国物流公司和民营速递公司加速分食速递市场份额,无疑让中国邮政陷入更为艰难的境地。 目前,DHL、TNT、FEDEX、UPS等跨国快递公司都已在中国抢滩布局,国内民营快递企业也见缝插针。与EMS相比,它们的收费更合理,服务也更完善。据了解,在北京三、四环内的快件,这些公司可以保证当天送到,收费标准普遍是10元;五环以外的望京、上地等人员密集区的收费也是10元。“5公斤以下的商品,只要体积不是特别大,我们也不额外收费。”小红马快递服务有限公司的一位业务员对记者说。这家民营公司是北京快递市场业务量最大的公司。据了解,在中国,存在着数以万计这样的快递公司。 与此同时,EMS一直在做着亏本生意。由于地方邮政部门并非独立的核算单位,成本统一由国家邮政局承担,因此为了完成国家邮政局每年下达的业务量,地方邮政部门毫无顾虑地将EMS业务打折。中国邮政在快递业务市场的地位也日渐萎缩。从1995年起,中国邮政EMS营业额的年增长率只有2%,市场份额则以每年4%的速度递减。EMS在国际快递领域的市场份额已由最高峰时的近97%,跌到目前的40%左右。 今年5月,缓慢的邮政改革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关于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作为国家邮政局主辅业分离改制的依据,在全国试点省市局所中推行。 进入8月以来,国家邮政局又悄悄地在全国多个区域进行EMS独立运作试点。知情人士透露,邮政此举是为了将各地EMS业务独立出来组建全国性的EMS总公司,然后将EMS独立打包上市。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中心主任刘刚说,将EMS首先分拆上市是明智之举,在快递这样一个典型的竞争行业,监管者和市场竞争主体的双重身份使中国邮政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目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做法是把速递业务从邮政业务中剥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公司,由邮政部门控股。 横拆还是竖拆? 如果EMS先行分拆的话,这将暗合“竖拆上市方案”的思路。 两年前中国邮政“海外上市”的传闻披露之后,中国邮政内部一直存在两种上市方案的争议。 最早被提出来的是“竖拆上市方案”。所谓“竖拆”,就是按业务模块进行分拆,将非邮政业务包括速递、物流和储蓄等单个业务公司化,其中包含了分拆后分别上市的构思。专家认为,这种分拆模式受到了德国邮政的影响。 2000年11月20日,德国邮政股票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在上市之前,德国邮政经历多年的重组和持续的扩张,最终成为集邮件、速递、物流和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从2003年开始,德国邮政的快递和物流业务统一在敦豪(DHL)的品牌下进行新的整合;为保证邮政普遍服务,德国邮政拥有专营权,范围包括重量低于200克或者资费低于普通信函5倍的信函。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中心主任刘刚认为,“竖拆上市”之所以难以实行,这是因为剥离了各种资产之后,中国邮政本来就已经实力大减,一些省市邮政官员当然不愿再将余下的赢利业务继续分拆。况且原有的网络优势已经不复存在,重建新网络的成本又太高。 在“竖拆方案”被各方否决之后,2002年底,国家邮政局开始组织设计新的邮政改革方案,其中主要内容就是“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6个省、市为主体组建一家国家控股的股份制邮政总公司,包含上述6省市邮政局的整体业务,争取到香港上市”。 这种模式可以称为“横拆上市”,它与中国电信“分拆出中国移动并以部分拥有优质资产的省市网络先行上市”的思路十分相近。 实施“横拆上市”的理由是以最优良的资产上市。2002年,中国邮政的业务收入是510亿元人民币,实现赢利1亿多元,京、沪、苏、浙、闽、粤六省市的规模和效益就占了半壁江山。其中,广东在全国的比例超过10%,北京也达到7%。此外,六省市邮政的赢利状况也比较好,2002年,仅北京邮政就实现收支差额约5亿元,广东邮政收支差额也达到2亿元。 但是这种“靓女先嫁”的分拆方案遭到了不少专家的反对。曾在国家邮政局供职多年的邮政专家陶赣说:“邮政不能照搬电信的分拆模式,电信当初按地区分拆上市是因为电信行业拥有良好的核算体系。但是邮政不同,由于信件自动分拣机不能普遍应用,包裹等许多业务只能通过人工进行操作,所以在跨区域核算上存在着不准确的问题,同时核算的成本也太高。” 刘刚说:“邮政目前实行的是混业经营,这使得各业务的收支情况彼此分不清,这正是邮政上市遭遇的最大障碍。”他认为,邮政体系进行全程全网整体核算,即收入、支出由全国统一核算,全国各省市无论普遍服务还是快递、邮政储蓄,都是收入合成一个总额数,支出合成一个总额数,两项之差即为整个邮政的盈利情况。这种各业务间成本收益核算不清不仅导致了财政部对邮政补贴政策的严加把关,也间接地阻碍了邮政的上市之路。 一位关注邮政的证券分析师告诉记者,不能有效核算盈利与亏损业务的企业是国际审计行最不愿遇到的,如果中国邮政这一关过不去,就不可能进入资本市场。 因此,“竖拆”与“横拆”之争一直不断。尽管国家邮政局多位高层领导都曾经公开表示,上市作为邮政改革的战略非常明确,但中国邮政上市的具体方案始终不明朗。不过答案即将揭晓。 未来的方向 中国邮政的问题由来已久。张琪四年前从北京邮电大学毕业,分配在北京东城区邮政分局技术支持部。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但27岁的他突然在去年底在北京某外资企业找了一份新工作。张琪对记者解释他跳槽的原因是“原单位内部没有活力”,他还多次劝过单位同事,“晚出来不如早出来”。 类似张琪这样的邮政系统内部职工寻找退路的例子越来越多,他们正敏锐地感觉到变化的到来:邮政享受补贴的幸福时光已经逝去,以公用事业的光环掩盖政企不分仅仅是邮政的一厢情愿而已。 自从1998年与电信分家之后,中国邮政仍然地位尴尬。尽管在3年前开始减员增效,但中国邮政的职工总数依然有50.6万人之多;尽管一直试图以新形象亮相,如争取海外上市等,但在市场上中国邮政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情形依然屡屡出现。由于垄断与垄断带来的缺乏效率,公众对中国邮政牢骚甚多,其中大部分是由于邮政长期以来“权责不分、政企不分、公用事业与竞争性业务混在一起吃大锅饭”造成的。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在2002年曾就“哪些行业应破除垄断”进行调查,结果有47.5%的人给出的答案是邮政行业。 中国邮政的效率低下是由它的专营性质决定的。经济学家茅于轼接受采访时认为,垄断行业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自然垄断,第二种是人为垄断,但拥有一个无形网络的邮政显然与铁路、民航等寡头垄断行业的性质不一样,因为它一直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国家的专营经济。 几乎每个专营事业都赢利,惟独邮政除外。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邮政的普遍公共业务一直在严重亏损。据一位邮政系统的内部人士透露,中国邮政一封普通外埠信函的邮资是0.8元,而全国平均投递成本是1.1元,中国邮政每年为此亏损100亿元。自从1998年邮电分家后,中国邮政亏损问题凸现,当年亏损170亿元。从1999年开始,国家每年向中国邮政进行总计为170亿元的“8531计划”补贴,但中国邮政仍然难摆脱亏损问题。 到了2002年,中国邮政似乎迎来转机。内部公布的财务数据表明,中国邮政当年的营业额为510亿元,利润1.2亿元。 但是必须考虑到即便赢利,这对有意横拆上市的中国邮政来说,意义其实也不大——大部分业务还是亏损的。而且市场关心的是2003年邮政“断奶”不再享受财政补贴后的赢利能力到底有多大,但是中国邮政并没有公布2003年的财务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