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中国企业家》2004 > 正文
 
分析:是时候反思中国石油海外收购战略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30日 15:24 中国企业家

  文/本刊记者 房毅 见习记者 郭大鹏

  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收购,应尽可能及时地转变到“赚钱才是硬道理”的路上来

  最近几个月来全球油价的急速上涨,把中国人的“石油焦虑”似乎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有关中国海外石油收购战略的争论也空前激烈。而在其中扮演“直接操作者”角色的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为什么美国人打错靶?
新浪彩信 幽雅个信 你的放心来自我的用心
中国几大石油企业,除了庆幸因油价上涨带来的日益增加的利润外,是否也同时反思过那些曾经和正在进行的海外并购带给他们的创伤?中国企业的海外石油收购战略是否需要对这些“过去”的创伤作出合理的思考和回应?

  如何看待海外收购的“价值”?

  回顾一下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的短暂历史:自1993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后,中国石油企业开始海外投资的尝试,最初引人瞩目的是1997年中石油在苏丹的开采和炼油项目,因得到苏丹总统的支持,所开采区块“富得流油”,中国石油企业第一次尝到海外投资带来的巨大利益。但随后不断拓展的海外投资步伐,并没有一再结出累累硕果,相反,始于2001年的新一轮海外并购热潮,带给中国企业的似乎更多是创伤。

  2004年1月27日,中石化中标沙特油气田项目,美国外交部以伊朗武器问题为借口直接出面建议中石化退出竞标。美国人阻止我们去伊朗,俄罗斯人也不欢迎我们去俄罗斯——8月22日,法新社发出一篇以《输油管大战:俄正在玩弄中国和日本》为题的电讯,文章援引复兴资本银行的罗恩·史密斯的话说:“俄罗斯政府去年已经明确表示,不允许中国进入俄罗斯石油市场。”文章说,分析家们因此认为,在这场输油管“战争”中,中国成功的希望渺茫。2002年中石油收购俄罗斯斯基母尔石油公司,在所有人都以为尘埃即将落定的一刻,俄政府和商界却联合演出了一幕排挤中国企业的闹剧,迫使中石油放弃收购。尽管之后中石油“曲线”买到其61.8%的股权,但此事至今依然说法不一、拖而未决。

  不管出于政治的还是价格的原因,失败的案例当然不止于此。在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背景下,在 “石油焦虑”的逼迫下,中国石油企业在全情投入海外并购的时候,更多的考虑可能不是“赢利”而是“成功”。

  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秘书长、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巍接受本刊书面采访时说,“大型国企的领导人使命感很强,从战略高度和产业地位影响力方面考虑更多,特别是带上了国家经济安全的光环后,并购的成功成为重要指标,价格、技术和管理整合上就是次要的因素了。失败也许是商业上的判断失误,这当然不可避免,但也有非商业的考量因素或制度行为,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阎学通对《中国企业家》说,“中国海外投资的重点更应该坚持的,不是能源资源投资,而是利润投资,因为只要利润足够大,就可以用利润去换取资源。”

  海外投资应否坚持“利润原则”?

  曾经被评为2002年度中国十大并购事件之一、标的金额为5.85亿美元的某油田项目,事后才发现,所购5块油田,其含油量之低,令人难以想象!又有某公司,投资1亿美元买美国休斯顿一个炼油厂之后,因亏损难止,不得已又以1美元的价格卖回原主!“重资源占有,忽视盈利能力”的倾向,在近年来的海外石油并购中,似乎日渐明显。

  中国航油(新加坡)总裁陈久霖给自己设立的“投资五项基本原则”,核心即“当年投资,当年受益”,碰到好的项目,财力风险所限,一时拿不下来,就甘心从小股东做起,赚了钱再图发展。依靠这个原则,中国航油目前投资收购的项目,全部带来直接的现金回报。刚刚完成的SPC项目,预计今年即可实现并帐利润1.3亿人民币,投资内部收益率达15.9%。

  “如果不以利润为考虑,可能就出现赔钱的现象,而赔钱的投资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阎学通说,“中国航油投资的成功就是因为航油坚持了一个原则,每项投资得能挣钱,亏本投资绝对不做。千万不要做只是获得一个产权,却继续往里赔钱的生意。这是中国公司收购海外企业成功的一个根本因素。”

  阎教授还认为,中国航油另一个成功的经验是“他赔了钱国家是不会给的。国家不会说你赔钱我给你补贴。我们有些企业之所以能大规模的赔,是因为赔了钱他不需要自己出。当一个企业赔不起的时候,他就会比较少的犯那种赔钱的错误。”

  王巍也提醒中国企业——企业并购无疑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工具,也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径。但并购成功的标志不是是否拥有了公司或资产,而是是否提高了公司的价值。换句话说,你收购了公司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难事,有钱就可以。问题是你能不能在收购公司之后从经营中赚钱,或将公司卖掉后实现利润!

  王巍认为,“并购的成功是可以在瞬时间实现的,但并购的价值实现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美国在线收购时代华纳就是一个短期成功、长期(不过两年)失败的典型案例。

  其实,细心的人可以观察到,中国几大石油公司涉及海外投资的公开资料中,谈资源占有量多,谈效益少,“海外投资的效益”甚至已经成了业内“忌讳”的话题。而由忽视效益带来的损失,以及由此引起的海外被收购对象抬高要价,更成为中国石油企业的难言之痛。

  “石油焦虑”背景下的海外投资策略是否需要改变?

  高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顾问告诉《中国企业家》,目前他们手里,就正在操作几个国内石油公司海外收购的项目。我们电话采访他时,他刚刚从某国家谈判回来。看来,即便遭遇了这么多挫折,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并购步伐也依然没有放缓,强大的石油安全焦虑正“火上浇油”,成为中国能源企业海外并购的不竭动力。

  但问题是,作为企业,到底应该首先遵循“国家的石油安全策略”去行事,还是更多地按照一个企业的基本逻辑去行事?王巍认为,“按国际经验,海外并购是建立在国内产业成熟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产业链的延伸或转移,如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海外投资。尽管从具体产业和具体企业来说,可以跨时代发展,但从中国产业基础和经济国力来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远远不到成气候的时候”。

  阎学通则认为,“现在全世界都不存在缺乏石油供应的问题,世界上有足够的石油供世界经济在今后20年的发展”。因此,“关于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是‘人造’威胁,而不是现实客观存在的威胁。”他说:“控制了某个地区的石油生产又能怎样,在国外生产完了不能运到中国来,和你不能在国外生产的区别是什么呢?海外有石油资源和国家石油安全没有任何关系。另外,石油运输的安全取决于整个航线安全,而运输线的安全与否是军事力量决定的,而不是在海外石油资源的生产能力决定的。”

  “最关键的,”阎说,“对中国经济构成影响的东西太多了,能因为那个东西可能造成威胁,所以我们就全力以赴地去保护它、作大量的不惜代价的投资吗?”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石油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北京将更换出租车车型
庆祝第20个教师节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