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发展当忌“冷热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30日 09:10 人民网-华南新闻 | |||||||||
晓汀/文 面对日益严重的电荒,中国电力正进入一个超常发展时期,国家发改委预计,2004年全年电力投资增长将达到35%。这种势头可能持续到2008年,并大约维持在25%的投资增长率。有关专家认为,到2006年电力供应将会重新达到平衡。然而,盛况之下,难免隐忧:电力建设的突飞猛进是否会演化为新一轮的电力过剩?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工业需求急升,带来投资建新电厂的浪潮。到90年代中期,电力消费增长开始滑坡,导致电力过剩,国家电力规划部门只得拉紧缰绳:1998年新开工机组1021万千瓦;1999年和2000年两年分别开工仅600万千瓦左右。有关专家指出,正是这段时期的电力建设急刹车造成了电力供求的严重失衡,为当前的电荒埋下了伏笔。 一个电力建设周期需3至4年,即2003年后开工的火电项目将于2006年前后投产。届时,巨大的新增发电量会不会造成新的电力过剩局面? 我们不难看出:电力投资的“热—冷—热”,导致中国电力步入一个“过剩—短缺—过剩”的循环圈中。 在电力市场上,电力投资市场和交易市场互为条件、互相影响。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电力改革还只限于交易市场,投资市场却依然是计划控制,政府审批。由于电力投资周期很长,等到市场供需出现问题以后再采取措施,则为时已晚。这就是电力“冷热病”的病根所在。 因此,只有修元正本,让中国电力体制真正走向市场化的轨道,让电价真正由供求关系的变化来决定,让电力投资和电价的审批权回到企业手中,则“过剩—短缺—过剩”的循环可以缓解。 当然,电力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投资周期长,投资者的短视会导致更大的混乱。因此在电力建设投资中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仍然必要。至于电力主管部门如何在收放之间进退自如,则需要在政府和企业的不断磨合中找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