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茂集团:因“势”而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9日 17:48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彭朋 实习记者 刘珊 上海报道 “就像一个房子,窗都关着,你不会觉得很冷。但如果窗都打开,外面只要稍微刮一点风,屋内就会受很大影响。” 世茂集团执行董事许世坛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此形象地描述家族当初选择北上进京
许世坛一直津津乐道的,就是公司两次最为重要的战略转移。他坚持认为世茂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两次战略转移的及时,看准时机,因“势”而动。1994年底进军北京是第一次,1999年底开赴上海是第二次。“1999年底我们从北京挪到了上海。那时的上海地产市场是最低潮的时候,加之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东南亚资本纷纷撤离上海,许多楼盘更是跌到了最底价,市场积压了成批烂尾楼,街道有一半都是空的。而当时我们的判断是中国入世也就是一两年内的事情。我们认为,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作为中国最开放的城市,在中国入世后,上海必将吸引全球资本的目光。上海的机会来了,转战上海应该是一个非常及时的战略。”取其谐音的“世茂”也因此而得名。 这样的经历,让世茂再次面临如今的新一轮宏观调控时,显得积极而主动。“作为外资企业,我们主要的资金支持是自有资金和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的依赖度很低,所以这一轮主要针对金融市场的信贷紧缩对我们的影响不大。相反,我们会利用这一机会,并购一些项目,用以充实集团未来几年的土地储备。” 访谈 世茂的机会 经济观察报:关注宏观调控对于房地产业的影响,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但我还是想知道,作为一个立志在中国开发高档物业的大型开发商,这样的调控对你们的发展是否会有更大的影响? 许世坛:毫无疑问,最近我们确实感觉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比较强。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金融系统收紧,发展商的贷款额度和客户的按揭成数都在减小,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很大。 在世茂看来,国家此轮宏观调控是一次主要侧重于金融市场的规划,关键在于规范金融市场,让地产企业不要太过于依赖金融市场进行盲目投资。因为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房地产业利润很大,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原本做得不错的企业,在放弃本业的同时,用本业的一些过往的业绩或者报表去贷流动资金,进行房地产业的开发。但这样的企业涉足房地产业会有很多问题,很简单,房地产项目的周期少则三五年,多则要七年,而这些本业非房地产的企业,他们是用本业的业绩去取得流动资金的,比如本业可能一年的收入有十几个亿,二三十个亿,但是它的利润可能只有两三个亿,他们就用这可能的两三亿利润去贷款买地,这种资金和业务上的不熟练,必定会让他们在面临宏观调控时束手无策。 这就给像世茂这样的大发展商提供了大量并购重组的机会。对世茂而言,目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规则的改变可以让我们通过“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途径加以整合,巩固和扩大资产份额。 但世茂不太可能涉足规模很小的城市,因为对世茂而言,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所以在这些小城市的开发商,还是可以通过关注一到两个城市,做一些特定的产品,来寻求他们的出路,或者跟别人去整合,或者被别人收购合并,他们只要在一两个小城市做得比较好,有特定的客户群,就可以生存,可以有很多出路。 经济观察报:能谈谈你们近期具体的并购重组的机会吗?你们怎么样去操作? 许世坛:主要还是项目和土地方面的并购和合作。现在来自不同渠道的土地很多,每周都有好几个。 就世茂而言,在项目选择上,首先我们会关注土地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土地的证件齐不齐,有没有土地证,土地出让金有没有交,是不是农业地,有没有农转非的指标,因为如果没有指标是不合法的。当然还会查更多法律上的资料,比如查合作公司有没有负债,对于土地的合法性,我们会做更多细致而谨慎地调查。然后是价格的考虑,最近可能有些土地地价比较便宜。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原来用于买地的资金是向银行申请的短期借贷,在宏观调控银根收紧的情况下,银行可能会敦促他们及时还款。资金的不足只能让这批人降低地价转让,以防银行没收。加之目前国家进行的全国性土地清查工作,更让这批人加快了土地转让的步伐。这样的土地大多都还没有开发建设,而且土地的供应量也不小。 经济观察报:这些并购扩张行为,是否会令世茂在融资方式上做某些调整? 许世坛:不会做大的调整。一直以来,世茂在融资方面的安排相对国内地产商要领先得多。作为境外开发商,我们一直都有境外融资的渠道。况且拓展融资渠道并不是只在宏观调控的时候才去考虑的。 就目前而言,稳定的销售收入是世茂主要的资金来源。去年我们的销售收入是50亿人民币,今年可达70亿,明年我们的规划是100亿,基本保持每年30%的稳定增长;其次是我们和境外银行的合作,从境外融资的成本远低于境内融资。譬如我们有很多客户是境外的;宏观调控期间,国内银行高档住宅按揭只能做六成,而和我们合作良好的境外银行还是提供七八成的按揭,而且利率很低,二点几。 近期我们可能会多拓展一些渠道,比如开发上多一些合作。当然增多合作并不是说我们资金有问题,现在有些人拿到很好的土地,虽然要转让,但他也不会选择完全放弃,可能会要求合作。这也是在宏观调控下出现的一种取得土地方式上的转变。在此前,我们主要是通过政府公开的渠道,通过在土地市场上投标、拍卖的方式取得土地。 经济观察报:从公司下一步的发展战略,世茂会主要侧重于在哪一些城市投资布局? 许世坛:除了南京、上海、北京、哈尔滨、福州,在苏州、无锡这些长三角的二线城市我们也拥有了土地。此外还有华南的厦门、华中的武汉。我们的计划是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让我们的业务覆盖到10个城市,完成东、南、西、北、中的全国布局。 如果按土地面积来算,可能分布得比较平均;但如果按投资金额算,还是长三角地区比较多,因为长三角的物业售价比较高。 经济观察报:你如何看待企业创新的问题? 许世坛:很多人都在说创新,但是真正做到是很难的事情。世茂的宗旨就有创新概念,并且是作为一个核心的理念去贯彻执行。我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其一,我们在考评上鼓励创新,我们鼓励不断学习,鼓励不同项目间的交流活动,鼓励通过不同团队之间的比较和学习来进步;其二,我们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包括样板间每半年都要拆一次,这就意味着每半年推一栋楼都要有不同的布置,不一样的装修和设计。第二栋楼要克服前面的一些问题,要做得更好。因为有这种不成文的规定,大家也都在想下一步怎样去做,怎样去拆,去做不一样的下一栋。包括五星级酒店,每一次都要做三到四个不同房型的样板间,不同的套房。而且每一套方案整个酒店都要做出来,通道、空调、噪音等等。做完第一组还要有第二组、第三组,只有通过这样不断发现、克服问题,才能越来越好。因为做酒店或者住宅实际上很难,我们在上海已经售出3000多套房屋,即使1%有问题也有30多套,我们很难保证每一套都100%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会尽量去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世茂滨江2号楼,我们客户的满意程度只有80%;通过慢慢的改进,我们让3号楼客户的满意程度达到了95%。从80%到95%,这是很大的进步。因为我们在做3号楼的时候吸取了2号楼的教训,针对个别业主提出的装修空气质量问题,让每一套房屋在交房时都同时拥有两个证,一个是空气合格证,一个是装修质量合格证。 正是通过在这些具体工作的点点滴滴,才让我们所秉承的“不断创新”的理念能得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