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中国保险市场聚焦 > 正文
 
民资力挺18张保险牌照“批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8日 05:44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国际金融报记者 陈天翔

  "保监会一下子批准发放18张保险牌照!"最近以来,这个传闻席卷中国保险业,让业内人士既兴奋又有些不知所措。毕竟,这扇准入的大门关闭得太久太久

  ●保监会批量发放保险牌照传闻甚嚣尘上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斗三国与众将一拚高下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几家“雄居一方”的民营企业的身影频繁闪现,让看似平静的中国国内保险业暗流涌动

  两个月前,华泰财险保险公司获得寿险公司的筹备牌照,拉开了保监会审批新保险公司的大幕,此后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相继获批。

  当这几家极具特色的新生保险公司吸引着众人眼球时,人们或许还没注意到在北京市阜成门内大街410号大门外,还聚集着10多支准备筹建新公司的人马,他们的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18:讳莫如深的数字

  两个月倏忽而过。

  一份在京城多家媒体的相关记者手中流传的名单,让人们觉得,这在门外徘徊许久的10多家公司,同样将过上了两个月前华泰人寿、安华农险、太平养老金公司获批时候的“幸福生活”。

  “近两月以来,保监会的确批了18家中资保险公司,除了公众已耳熟能详的那几家外,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也即将浮出水面。”一位接近中国保监会的人士向记者肯定地说道。有消息称,国民人寿、永诚财险、阳光健康险、平德人寿、昭德人寿、国信人寿等公司都已获批。

  由于新公司的具体数字和此前记者得知的数字存在出入,记者随即致电中国保监会,试图从官方途径得到准确消息。当记者说明来电意图后,电话被转接到该机构的新闻处,相关负责人给的答复为“不予核实,不予确认”,记者追问原因时,该负责人的解释是“该消息(指保监会最近批准成立18家中资保险公司)并非出自保监会,并且他也没有此方面的确切消息。”

  随后,记者走访了多位消息灵通人士,他们不约而同地给了“18家”这一数字。

  相关机构为何对这条消息如此“敏感”,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这主要是出于对市场接受度的考虑。因为自1996年中国保监会批准成立新华、泰康、天安、华安四家保险公司以来,保险监管机构就已经停发中资商业保险公司的牌照。虽然在2000年的时候,民生人寿、东方人寿、生命人寿和恒安人寿获准筹建。因为按照中国保监会当时的批文,这4家寿险公司只有与境外保险公司在境内合资设立保险公司的资格,所以业界一直称这4家公司为“壳公司”。

  业内定义的中资保险公司的概念是由非保险行业发起成立的保险公司。民生、生命、东方、恒安这几家企业是我国政府为履行入世的承诺专门为合资而设立的四家寿险“壳”公司,因此并不被看作中资保险公司。2003年10月成立的中国大地财产保险公司是从中国再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的,并不符合业内对中资保险公司的定义,因此也不被视为新成立的中资保险公司。

  “8年的时间,没有批一家保险公司,8年后,一下子就批了18家。证明这8年来,中国保险业用时间换空间的发展战略已经得到成功。”该人士同时指出,“监管层可能是出于对市场承受能力的考虑,担心市场可能会反应激烈,所以有可能是采取分批、分步骤地对外公布的方法,让市场舆论逐渐消化。”

  民企身影频现

  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表示,对于保险公司的多渠道融资增加资本金,只要没有法律障碍,将予以支持。

  市场分析认为,政策面不断的“利好信息”,是促进民营资本进入保险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中国保险市场的增长空间巨大,这是吸引民间资本介入的主要动因。近几年来中国保费收入保持着30%—50%年增长率。

  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今年年初也透露:“有20多家国有的、民营的、集体的性质的公司提交申请了,总资金接近400亿元人民币。”

  在此次获批的新公司的股东名单中出现了这些民营企业的名字:

  泰山集团(1192.HK)———2003年年报称,其总资产为7.55128亿港元,营业额为11.07136亿港元,“除税前溢利”为1.01131亿港元;

  物美集团———2003年11月21日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国内民营商业企业。募集资金6亿港元,同时创下了香港创业板2003年以来超额认购倍数最高、募集资金金额最大的纪录;

  津联集团———1997年在香港成功上市,是天津的窗口企业,下辖天津王朝葡萄酒有限公司、天津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天津港第二港阜有限公司、天津津政交通有限公司、天津百事可乐有限公司、天津奶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业,天津发展控股有限公司是天津市政府在香港的上市公司。该集团集科、工、贸、投资、金融、信息、资讯、房地产业为一体,是政府性、综合性大型集团企业。

  几家“雄居一方”的民营企业的身影频繁闪现,让看似平静的中国国内保险暗流涌动。

  事实上,民营资本早在2002年、2003年就已经进行了试水:

  民间资本背景的北京源信行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和北京宝华投资有限公司(都是由自然人控制),在2002年接手平安保险原第二大股东招商局出让的全部股权,从而跻身平安保险十大股东行列,使平安成为一家民营资本高度渗透的保险公司。国有资本、外资、民营资本大体上实现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民生人寿在2003年6月于北京正式挂牌,民生人寿以民营资本为投资主体,其大股东有万向集团、刘氏家族的东方希望集团和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另外,中再集团旗下的中再财险的民营股东比例已经高达38.7%。

  假如说,此前顺利开业的民生人寿、华安财险只是民营资本进入保险领域的“试金石”的话,那么2004年的夏天,民营资本“批量”进入保险市场俨然成为了一种趋势。

  而且,据监管部门透露,民营保险公司的审批将越来越容易。不出意外,民营资本将在未来的保险市场上成为主流资本。

  关于民营资本进入保险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庹国柱教授认为,这对监管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他也表示了一定的担心。

  他认为,保险业是一个大规模长期投入稳定发展的行业,盈利期比较长,根据国际经验,一般要5—7年。如果民营资本是抱着追逐短期利益的目的进入,很容易在不能如愿以偿时便抽身撤出,这将会大大伤了保险公司和整个中国保险业的元气。这种大家都不愿意看见的局面,在现实中的确在“上演”。

  在东方人寿被勒令停业后,作为典型的“民营资本控股财险公司”案例的华安财险近日再被“爆炒”。有媒体报道称,去年5月,德隆透过北京特华投资公司等6家公司,以2.9亿元收购华安近六成股权,当时还被称为2003年国内最受瞩目的收购案之一。同时,该报道还称,2003年,华安最重要的两个分公司———广州与深圳分公司均没有盈利。除控股的特华投资外,另外几家股东也已经心怀去意。有两家股东已经委托银盛企业(上海)有限公司,拟转让15%的股权。

  股份:高管跳槽的动力

  今年上半年,单上海一地,就有多家保险公司的曾经“呼风唤雨”、“独当一面”的公司高管离开了原来的岗位,有些甚至是在同一家公司做了近10年的“老员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高管离职的原因并不完全因为公司当期的业绩差。这部分人群为何离职,和离职后的去向,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在深入采访后才得知,除了一位北上负责筹建某外资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外,大部分还是去了一些正在筹备当中的新公司,出任总负责人。

  一面是多年来苦心经营的积累结果,一面是存在无数不确定因素的新公司,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他们离开原来具有“拍板权”的老公司,有的甚至离开了苦心经营多年的城市,或北上,或南下?

  一位保险学者的话,可能道出了原委———“他们可能会从新公司中获得股份”。在一家注册资本金上亿元,一年保费动辄几千万元、上亿元的保险公司当中拥有股份,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难拒的诱惑。

  记者同时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的保险业界的“老人”们,随着此次新的保险公司的“批量生产”,重回人们的视线。有理由相信,在将来的时间里,他们很可能再次成为媒体“热捧”的对象。他们中间将闪现着这些身影:乔林(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副总经理)、马鸣家(原中国人民银行保险司司长)、赵卫星(原人保控股公司副总经理)等。

  从全国范围来看,参与到新保险公司筹建“热潮”当中的,还有某地保监局的最高长官、高校保险专业学术权威等,一时间呈现“商、学、政”一起参与的“大好景象”。

  当人们热衷于谈论这些人的名字及他们曾经辉煌的经历时,记者也在采访中,听到了有些似乎并不“合群”的声音———“中国保险业的人才结构非常不合理,已经青黄不接了。”记者在复旦大学采访尚汉冀教授时,这位中国保险业界的“大师”级人物分析认为,“新生代”高层的跳槽和老一代已退休的高层重出江湖,已经能够说明目前我国保险业高级管理人才比较稀缺。究其原因,是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的体制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观念的滞后。虽然,这几年各大保险公司对旧的“人事、用工、分配”管理机制进行了改革,但收效并不显著,论资排辈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造成企业内部人才竞争意识淡薄,年轻的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用人制度落后,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按职务、资历而不是按贡献、能力分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此外企业文化欠缺、人事关系复杂、对人才求全责备、对教育培训重视不够等,也是导致这些保险公司人才流失的不可忽略的原因。新兴民营保险公司一般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完善的激励机制,这对他们非常具有吸引力。

  记者从其他渠道得知,一家总部位于上海浦东的保险公司的一位高管已经离职,之前其正是在这家保险公司里做了多年的副手,并且按照现有该企业的用人机制,已几乎没有被继续提拔的可能。据知情人透露,这位人士在4月份的时候,选择了北上,出任一家新公司的总经理。

  《国际金融报》 (2004年08月18日 第五版)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