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银行专利身陷“硬多软少”尴尬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7日 08:12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 唐福勇 “有专利活动的银行只是全国众多银行的一小部分,说明国内大部分的商业银行(包括中国银行在内)迄今还没有任何专利申请行为。”一份由深圳市地禾知识产权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给中国经济时报的调查分析报告表明了国内银行专利申请的尴尬现状,“即便是在有申请专利活动的银行中,除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外,其他银
现状 此报告共检索出国内外银行业和银行相关产业在中国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的总数为220件,其中国内申请103件,国外申请113件。国内申请量与国外申请量大致各占半壁江山,分别为48.64%和51.36%。 调查表明,在剔除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数量、只统计发明专利数的情况下,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只及国外申请数量的1/5,只及日本的1/2。国内银行界及银行相关产业申请发明专利很不活跃,积极性大不如国外。 调查结果显示,国内专利活动最为活跃的是中国工商银行系统,其申请专利数占全部申请量的25.91%,该比例甚至比国外申请量最多的罗烈尔银行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高出8个百分点。其次是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和中国建设银行系统,分别占全部申请量的6.82%和4.09%,国内的银行设备生产厂家申请的专利量占全部申请量的6.82%。国外专利活动最为活跃的是日本的罗烈尔银行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占全部申请量的18.18%,其次分别为美国的花旗银行和大通银行。 其中,花旗银行包括其德国分行所申请的19项专利,正是前一阶段引发我国银行业恐慌和学术界争论的商业方法专利。 调查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国内银行缺乏对知识产权统一集中管理的意识,同时,我国银行界技术力量分散,缺乏统一有效的指挥。报告建议各商业银行应适时地对各分行、各所属技术研究院所、设备厂进行较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在专利申请前,统一上报总行知识产权部门审阅并以总行的名义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 统计显示,国内银行申请的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总数为85件。其中,属于银行基础设施设备的有63件,主要包括钞票清点设备18件、防盗设备10件、捆钞装订等办公器材9件、印刷材料设备7件、钞票识别防伪技术6件以及其他银行业务设备23件。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内银行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银行业务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等银行基础设施设备这些“硬件”方面上。 国外银行商业方法专利的技术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在非银行业务领域中的银行基础设施方面。与国内银行基础设施着力于“硬件”设备方面不同的是,国外则几乎集中在银行的“软件”,而且几乎都结合现代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如电子货币、电子付款技术、电子签名技术、全球客户访问系统技术、金融交易数据管理技术等,这些“软件”基础设施技术是使现代银行具备网络化、智能化、高效化等特征从而区别于传统银行的重要技术。 其次是在银行业务方面,国内银行在研究与开发商业方法专利上,主要集中在软件性银行基础设施和中间业务这两个领域进行。 建议 调查报告认为,从申请总量上来看,国内与国外银行及银行相关产业的专利申请活跃程度相当,说明国内银行及银行相关产业已经具备相应的专利保护意识,在专利技术的开发上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也拥有进一步进行更深层次专利技术开发的实力。 但是,国内银行界及银行相关产业的专利申请热点在于实用新型,与国外申请的发明专利占到了申请总量的九成以上这一情况相去甚远,表明国内专利活动还处于技术含量不高、缺乏核心内涵的初级阶段。下一步国内银行及银行相关产业的专利申请重点应当是在发明上,专利技术研发的技术层次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报告建议,国内银行及银行相关产业应抓住我国对商业方法专利尚在讨论消化的缓冲时间,集中精力研究国外来华申请的商业方法专利,并尽快形成自己的商业方法专利,抓紧在中国和国际上进行商业方法专利的战略布局。 报告建议,国内银行界在专利工作组织上,应加强以专利为中心的知识产权管理,在总行设立专门的专利(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全行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 在专利技术开发上,加强对“软专利”即电子货币、金融管理系统、金融安全技术等商业方法专利的研究,并斟酌情况,应自行研发的则自行研发,并外包可以委托外部机构的研发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