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国家队:政府对企业迟到的精神安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3日 14:19 中国企业家 | ||||||||||
零售国家队:迟到的“精神安慰” 政府所能拿出的扶持手段已极为有限,而且几乎是“不攻自破” 一种叫做“零售业国家队”的说法正在被炒得风生水起。
来自官方的严格说法是:“重点扶持15至20家在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据媒体报道,最终名单已经敲定,“不日将公布”。“零售业国家队”概念的形成肇始于今年2月20日的一次规格甚高的全国流通企业座谈会。据说,当时受邀参加的15家流通企业已经“铁定”为“国家队成员”。按照商务部有关人士的说法,流通企业“国家队”的“选拔标准”包括销售额、贡献率、竞争力等多项指标,并依据统计部门数据进行评估。 目前名单尚未公布,但是可以肯定,最终入围者不会让多数旁观者完全信服。原因有二,一是所谓的标准并无官方的权威说法,完全不透明;二是这“15-20”家的提法本身就没有任何道理。为什么不是5家、10家或者是30家呢?按说,扶持的范围越小,扶持的效果才会越明显,才能使更有实力的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对抗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巨头的力量。 所以对于那些饱受过度开放之苦的民族零售企业来讲,组建“零售业国家队”这种方式这更像是一种政府对企业的精神安慰。在距离中国零售业彻底开放不到半年的情况下,重点扶持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效果,笔者实在不抱多少乐观的期望。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在于,在这个当口下,政府能够拿出什么行之有效又合理合法的手段来支持民族零售企业?从目前的公开信息看,可能有两条,一是税收方面,二是在并购重组和上市融资上。而这两条几乎是“不攻自破”:首先,你给“国家队”税收优惠,即使不顾外资企业的情绪,又把其他更多的民族零售企业放在何等位置?其次,支持并购重组的可行性更差,因为“行政捏合”的重组本来就成活率极低—更何况“国家队”的成员中本来就是多种经济成分,你能把民企和国企“捏合”到一起吗?而上市融资本来就不是政府该管的事,能否上市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条件和市场的接受程度。 面对零售业已然过度开放的窘况,“亡羊补牢”是可以的,但是我们千万不要选错了方向。于是,笔者又想起了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一年多前说过的一句话:“你到法国开超市看看,超过300平方米的超市就要得到特别的审批;你再到美国看看,准不准开一个像沃尔玛这么大的超市?”我们对外资零售企业的有过这样严格的限制吗?或者是有,真正落到过实处了吗?从来没有,在可预见的将来,似乎也不会有。 (杜亮) 《中国企业家》产业观察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