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电力 > 正文
 
缺电的世界工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0日 12:39 《环球供应链》

  电力短缺导致了订单转移和短期投资停滞,但目前尚不会动摇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本刊记者 杜利民 特约记者 陈茂生 上海报道

  5月23日凌晨1点47分,国内第二台9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比计划提前54天在上海并网发电,每小时将为上海增加40-60万千瓦电力,在经受2004年高温季节考验后,将在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年底的12月15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第二台90万千瓦机组也将在年内并网发电。上海外高桥(资讯 行情 论坛)第二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国宝称:“这将为上海市民生活以及城市用电贡献力量。”

  目前,尽管上海周边企业还没有因为电力短缺而受到重大影响,但在4月20日召开的“上海市应对电力短缺策略研究”课题专家评审会上,专家们纷纷警告,今年供电形势将比去年更为严重。预计在夏季用电高峰到来时,全市用电最高负荷可能达1670万千万,考虑备用后缺口仍将在300万千瓦左右。

  此时此际,徐国宝这样一句看似官样文章的表态,意义就非比寻常了。

  2003:电荒之夏

  在上海人的记忆中,2003年的停电恶梦依然清晰。

  2003年夏天,上海市区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数为40天,比常年多31天;7月19日到8月6日,出现了连续19天的高温;极端最高气温达39.6℃,高温日数、高温持续时间和最高气温均为1954年以来的最高记录。酷暑使上海电网出现十多次超负荷运转,最大峰谷达到总用电负荷的40%左右。在20天里进行了54次临时限电,先后对上千家企业实施限电措施,300多家企业实行避峰用电,许多工厂被迫将生产安排在夜间和周末进行,并有同样数量的家企业采取调整厂休用电的措施。

  2003年7月22日,因为是第十多个高温天气,在采取错峰、避峰用电和临时性限电等一系列非常措施后,当天上海用电最高负荷还是达到了1343万千瓦,同比净增108万千瓦。上海市当天发电量为959万千瓦,尽管创下了历史新高,还是留下了384万千瓦的巨大缺口。全线告急的华东电网紧急增援上海电力(资讯 行情 论坛)372万千瓦,但因福建省缺水发电受阻、秦山核电三厂2号机组故障,三峡电力又难解燃眉之急,供电还是力不从心。由于防暑降温大容量家用电器的集中使用,这天供电部门共接到6000多个报修电话,出动6000多人修复各类用电故障2000次。在气氛最紧张的时候的某次会议上已传出,如果高温天气再继续几天,将考虑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的传闻。

  用电紧张局势到“立秋”后,仍然未得到根本缓解。8月25日,上海浦东地区电力设施遭雷击,31条输电线路相继中断,导致3500多户居民家中断电,380多家企业受到波及,23个小时后才恢复供电。27日“秋老虎”再次逞威,有关部门再次发出“限电”指令,终结了从8月11日开始恢复的开放用电态势,并又一次处于临战状态。9月4日,长时间超负荷运转的上海吴泾第二电厂1号机组突然跳闸,引起两回输电线路和两台变压超负荷运行,不得不在酷暑中限电40万千瓦。

  到了冬季,上海似乎仍然没能摆脱缺电的困境。在上海周边有中国著名的造船基地,2003年12月,沪东造船集团和其他主要造船厂得到警告,可能会被要求突然关闭机器设备。为了省电,沪东造船集团关闭了所有办公室和生产车间的取暖系统。而他们担心的最大问题是,涉及许多外国客户的生产订单能否按时完成。

  上海充电

  上海用电量和夏季气温呈明显正比关系。2004年4月,申城连续两天最高气温达到33度,一些公共场所、办公楼纷纷启动空调机,最高电力负荷即刻上升到1019万千瓦,第二天的最高负荷进一步攀升到1033万千瓦。而在冬季又呈现反比关系,由于气温偏低,2004年第一季度中,上海最高用电负荷达到1139万千瓦。据上海市电力公司预计,今年夏天全市用电最高负荷将达到1670万千瓦左右,而上海本身的供电能力将达到1030万千瓦,外来供电能力为350万千瓦,最大缺口在300万千瓦左右。

  为了缓解电力压力,上海加大了电力生产扩容的速度。在“十五”规划后两年和“十一五”规划期间,上海电厂和电网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全面建成外高桥第二电厂,加快外高桥第三电厂180万千瓦、华能石洞口燃机电厂120万千瓦、化工区热电厂60万千瓦、闸北燃机电厂扩建20万千瓦等一批新电源项目的前期工作。到2010年,上海将新增发电装机800万千瓦以上,全市供电能力在2003年基础上翻一番。上海还计划再新建300万千瓦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燃气轮机电厂,以优化上海能源(资讯 行情 论坛)结构,提高电网调峰能力。

  除了自产电力,上海还专门到安徽等省市筹措外来电,上海前几年参与投资的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秦山核电站等已投产,三峡水电站将向上海新增较多电量。据有关方面预计,今年“市外来电”将超过380万千瓦,比去年增加50%,整个供电量比去年增加50亿千瓦时。预计2010年,上海“市外来电”将超过800万千瓦。

  上海还启动了供电应急预案制度。应急预案由市经委负责制定,包括如何保证高温时电力的供应、应急措施等内容,即:在什么情况下,都坚持限电不拉电,并不对居民居住区进行拉电限电的措施。如出现突发事故,中外企业都会面临临时拉电,电力部门会及时采取应急预案,尽可能及时恢复供电,减少对企业运营的影响。今年电力迎峰度夏工作安排,有关部门将于五月底前通过一定方式告知企业,一旦出现需要临时限电时,有关部门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上海市有关部门在总结2003年夏天避峰用电的全过程后表示,一些好的做法将继续执行,临时措施将做到有序化。

  为准确预报今年夏天的台风、高温等气象情况,上海市气象局特地聘请香港专家作为台风研究所所长。

  2004年,上海拉大了峰谷电费差价,峰谷电价比将从目前的3.6:1拉大到4.5:1,同时试行“避峰电价”,促使用电大户调整用电时段,达到移峰填谷的目的。

  长三角:生产黑白颠倒

  从一个月前开始,夏斌的整个生活就黑白颠倒了,他说:“现在只能晚上开工,白天休息了。”夏斌是江苏省宜兴市两座石灰窑的小老板,虽然厂子不大,但用电量却非常高,之前平均一个月的电费就要8000多。上半年夏斌接到供电部门的限电安排,每周有两天不准企业用电。

  据宜兴供电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虽然宜兴目前的经济发展比不上苏州等地区,但受整个华东地区缺电影响,工业用电也是捉襟见肘。根据电网负荷情况供电局对市内各区域的企业采取了错开限电的措施。

  有一家生产电子元件的企业周一和周二被限制用电,该公司的副总介绍:“我们把生产调整到了周六和周日。”而大多数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已经自备了发电设备,一家环保设备的生产厂家说:“我们周二和周三限电,但我们自己有发电机,所以生产不会停下来。”

  相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夏斌咽下的苦水就要多得多。原本每周限电两天,一个月前接到新的通知,只有晚上10点到早上8点可以生产用电,如果违规用电,将受到拉电罚款的处罚。迫于无奈,夏斌只好把生产都安排在了晚上,这样的限电措施对于一个石灰窑老板老说是非常头疼的事情。石灰窑的生产需昼夜连续,因为石灰反应极易受温度的影响,如果生产中断,石灰的质量会大打折扣。夏斌说:“现在我的很多客户都跑了,因为这边的生产太不正常了。”他一咬牙花了3万块钱买来一台发电机,而在一年前这样的发电机价格不到2万,同时关掉了其中的一座石灰窑,原先每天的产量有200多吨,现在只能维持在80吨左右。

  上海的日资企业较多,去年夏季,一些日资企业被要求临时拉电。今年,不少日资企业非常关心今年这种情况是否还会发生。对此,上海市政府表示将尽量保证外资企业用电,不会出现临时拉电限电情况,对于企业的限电措施,也会尽量提早作出预报。供电公司对全市10666户用电大客户用电信息进行普查,全面、准确地掌握大客户信息情况,以确定用电指标和提高可控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在昆山,目前日均缺电为20万千瓦左右,估计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最大缺口将逼近35万千瓦。昆山供电公司透露说,在夏季,昆山所有的企业将执行错峰轮休。

  电力短缺成为制约昆山经济发展的障碍。昆山的电子产业是当地经济重要部分,由于电子产业出口时间比较紧凑,需要能源、交通紧密配合。昆山一家知名的台资企业向供电局提出,同意每天的用电量减少1/3,但前提是必须保证不断电。昆山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宽信说,去年是缺油,今年是缺电,这影响到了台商到内地投资的积极性,现在岛内的台商对到内地进行投资已经比较谨慎了。

  目前遭受限电冲击最大的是纺织业的上游——化纤业。新纤华春厂是一家台资企业,专门生产聚酯原丝及加工丝,因限电,已经将资源集中于上游生产效率较高的纺纱设备。该厂的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现在的供电量比以前少了30-43%。”杭州、萧山一带是台商纺织厂集中的地区。在采取了“开五停二”的措施后,不少厂商已重新调配产能运作,集中效益较高的生产设备运转。一些布厂预测,在中国大陆限电的情况下,造成交货期和产品质量不稳定,有可能因此吓跑订单。一些布的订单会陆续回流到台湾,对于台湾长纤布厂来说,可能是一大利多。

  胡恩的供应链危机

  胡恩现在是美国一家集中采购公司驻中国办事处的代表,采购公司在浙江宁波和江苏常州都设有办事处,胡恩曾想把常州的办事处合并到宁波,因为两线作战太过疲劳。但是考虑到目前浙江地区电力短缺的因素,胡恩还是保持了原来的做法,把一部分供货商留在了江苏。

  他无奈地表示:“浙江地区的电力太短缺了,说拉电就拉电,对此我的感受非常深。”因为工作的关系,胡恩很多时间会在工厂监督质量或者考察新货主。最近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胡恩应厂家的约请第二天去工厂参观考察,可等到工厂时却见厂家无奈地说:“对不起,停电了!”他说:“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

  类似的断电情况也导致了一些供货商的延迟交货。因为断电使得生产不连续,而有些产品的生产流程中需要加热,一旦断电冷却后重新加热,就会影响到产品质量。有些产品因为断电而引起质量问题,从而不得不延迟交货。

  上游出了问题,引起的可能就是整个链式反应。这家美国公司没有定期拿到货物,自然也就没办法给它的客户提供货物。胡恩说:“这带来的影响不在于赔多少钱,因为做生意这笔赔了,下笔还能挣回来。真正严重的是会影响下游对你的信心,这意味着下一笔订单还会有多少?”

  据报道,2004年,全国缺电预计为3000万千瓦时,仅华东电网的电力缺口预计将达到1700万千瓦时,占总缺口量的一半以上,电力短缺已经成为华东地区经济发展木桶上的一块短板。

  珠三角:订单流失

  而在中国的另一个制造中心——珠三角,缺电同样煎熬着企业的神经。今年春节后,广东便首度出现全年性缺电,比往年提早了一个季度。而早在2004年1月8日开始,佛山市即开始实行错峰用电,甚至拉闸限电,这也是13年来佛山首次在冬季就出现拉闸限电。广东省电力集团宣布,今年广东全年性缺电已成定局。根据中国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预测,2004年中国南方缺电约500万千瓦,仅广东省的电力缺口就达到了规模空前的200万千瓦。

  由于电力不足,广东的许多制造型企业被迫部份停工。广东省电力集团市场部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在一些电力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我们对部份工矿企业采取了‘停三开四’甚至‘停一开一’的措施。”

  电力不足的现象,正冲击着在广州的日资企业。广东省今年初开始出现电力不足,许多工厂被迫每周停工一两天。违反者会被强制连续停电7天,警告超过3次后,还会被永久断电。 不同程度地拉闸限电,迫使企业改变或缩短开工时间。广州本田汽车被要求每周五停工,珠海的麒麟啤酒被要求每周三停工。佛山市顺德区的松下集团生产焊接机的工厂,从2月开始每周一和周二必须停电,

  据《日经产业新闻》报道,目前在广州的许多日本企业,都因为地方政府限制用电而叫苦连天。松下公司属下的工厂就为每周一和周二不能开工而发愁,据说接到通知时,该厂正好有一大批订单,只好要求员工每天加班四小时。工厂为此大吐苦水:“加班费使成本贵了1.5倍,这样下去怎么吃得消?”而出产牛奶、酸奶的养益多公司在广州的工厂,则对有关部门规定不能在星期四开工感到不满。

  停工停产对于企业的利益损害是显而易见的。一家建筑材料生产制造商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因为电力供给得不到保证,他的工厂每周不得不休息三天,成本上涨、产量下降,不得已只能将产品的价格上调大约6%,却依然入不敷出。他无奈地说:“在当前缺电的形势下,我们也理解供电部门的难处。然而一个月大概只能开工19天,这必然流失了大量订单。更何况企业停工,工人的收入会减少很多,难免有些怨言,企业也因此给予了一定的补助。但这样长期下去肯定不是办法,现在只希望能够尽快正常起来。”

  从统计数据看来,今年以来广东省开始实施的计划错峰、强制错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珠三角电力负荷中心深圳、中山、佛山、惠州等城市通过削峰填谷,降低峰谷差,大大提高了用电效率。中山错峰16万千瓦,做到错峰不拉路,压负荷不停产,平均负荷率由65%上升到85%;惠州市通过错峰,负荷率也达到88%,低谷时用电量占了30%。

  催化国内产业地区转移

  更令人忧虑的是,电力一贯充盈的宁夏、青海、河南以及内蒙古西部等地,今年的用电需求也呈异常增势。这与高耗能行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无关系。

  5月,上海市经委发布“投资指南”,明确不欢迎高耗能、高污染的小钢铁、小化肥等项目的投资。上海市的政策是,确保优势产业用电需要,努力保证均势产业用电,用限电等措施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劣势产业。

  由于昆山一带缺电严重,江西等地地方政府将招商引资放在这一点上。他们许诺能够给企业保证用电,并且价格也相对便宜。这样一来,昆山的招商引资腹背受敌。外资谨慎进入,而又面临其他地区的挖角。

  记者从湖北省有关部门了解到,2003年,广东省经贸委两次牵头,组织高耗能企业赴武汉、荆州、宜昌、十堰考察。据悉,已有7家民营企业初步看好15个合作项目,总金额19.96亿元;11家大工业企业和外贸企业在武汉、十堰达成19个合作意向,总金额5.36亿元。目前,广东高耗电企业主要集中在冶金有色金属、石化、建材工业方面。据2002年底的统计,广东冶金有色金属企业共有1350家,石化企业1413家,建材企业7000多家。这些行业对广东的电力供应造成很大的压力,使广东电力缺口十分严重。此外,广东省电力价格全国居首,有的行业用电每千瓦时达到1元以上,一些高耗能行业因电价过高难以维持正常生产。而湖北对高耗能用户的优惠电价自然成为吸引投资的法宝。

  湖北宜昌设立了国内首个以高耗能生产业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区,对年耗电量达1亿千瓦时以上的电极箔生产企业可执行0.30元/千瓦时左右的优惠专项合同电价,对其他类型高耗能企业可试行专线供电、电厂直供等其他优惠供电政策。目前该工业园区已吸引高压化成箔、化工硅、电解铝(资讯 论坛)、特钢等一批高耗能大项目的进驻。

  不会动摇世界工厂地位

  2004年4月,上海有关部门与十几家大型跨国公司驻沪企业进行有关电力问题的座谈会,这些外资企业普遍表示:“如果上海供电持续不足,将不得不考虑转移投资。”这种施压无疑会给地方政府造成即期的压力,但目前看来要演变成一种长期性的趋势还言之过早。在接受记者查询时,中国美国商会的职员表示,尚未接到会员企业关于电荒问题的报告和投诉,而商会近期关注的重点则是中国日益严重的艾滋病问题。

  据日中投资促进机构北京事务所的李小姐介绍,日本的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在中国投资多集中在汽车、钢铁、电子等耗电产业。尽管浙江省和杭州市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帮助企业错峰用电,但是由于日本企业的规模较大,自备柴油发电机供给有限,远不能解决燃眉之急。同时,企业将生产调整到晚上和周六、周日,也给企业增加了不少的劳动力成本。

  根据电力行业的普遍预测,今年的缺电将比去年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现实,日本企业不得不重新计算在中国的短期投资。“日本企业希望政府能尽快顺利解决缺电问题。”据李小姐介绍,尽管日本企业对缺电抱怨重重,但是他们并不会考虑投资转移的问题。“缺电只是一个暂时的矛盾,日本企业不会为此转移投资到中西部地区甚至是其他国家。”

  李小姐开列的理由是:首先,中国电力短缺主要是投资大幅增加所致,其中外资企业占了不小的比例,他们能够理解缺电,更重要的是,日本企业是充分看好中国市场才来的,不会轻易撤出;其次,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缺电影响投资的问题,开始控制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投资,这会缓解电力紧张的局面,而目前已经见到了一些成效;最后,中国电力短缺是因为产能暂时不足,而不是产能已经达到了极限。从去年开始,中国快速投资了大量的电力项目,等这些项目正式投产,相信中国缺电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政府再能采取一些更具体的措施就更好了。”她说,“不过日本企业将长期看好中国的市场。”

  (何斌 万莹 陈海保 林洁 闫秀蓉对本文亦有贡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缺电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