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S店半数面临生存压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8日 13:38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梁美娜 8月4日的北京,室外温度32℃。而在一家4S店内,气温几乎是同样的。“我们还没正式开业,因为这家店面我们刚刚接手,好多事情没理顺。”工作人员如是说。宽敞洁净的展厅,华丽时尚的装饰,这些都是4S店曾经带给人们的完美印象,然而“此一时彼一时”也,如今4S店动辄上千万元的投入与“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巨大反差使它早已洗去了昔日的繁
出走 “除了像上海通用、广州本田等热销车型的4S店经营状况尚属良好外,一些非主流车型的4S店已变得举步维艰。目前在北京至少有一半的4S店感到了生存压力。”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的总经理苏晖介绍。 而对于造成目前4S店经营状况急剧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业内普遍认为是国内4S店投资成本过高。据业内人士测算,在北京一家4S店的投资成本要在1500万元以上,流动资金也要在1000万元左右,一个4S店一个月的开销则要25万元左右。 因此,身背沉重的资金包袱,兼之市场的持续低迷,许多4S店的投资者开始心猿意马。据说,目前在北京汽车经销商的圈子里,“转让”与“出走”,正成为最前卫的话题。 在金港汽车公园,经营“中华”品牌的世纪汇港汽车销售中心曾一度被转让的传闻所包围。在紧挨金港汽车花园大门的中华4S店中,记者注意到,它的展厅外面一字排着三辆中华2004新款样车,展厅里也有十几辆中华和新中华轿车,出厂日期分明显示着,这些车早在2003年12月和2004年3月就已经出厂,当记者试图求证经销商关于转让4S店消息时,店里的3位工作人员予以了否认,并告知经理正在度假。但相关的一位人员还是透露出由于宝马没有走中华的销售途径和日前传出的有关华晨高层抛股的消息,使得其品牌经营状况雪上加霜。“转让只是早晚的事情。”该人士如是说。 “目前的这家店原来是一家北京的经销商,但店面还没完全建好,就转让了,现在接手的这家公司是唐山冀东机电有限公司,接收后公司仍然会用原先的公司名称:北京中海明和汽车销售服务中心,相关的手续仍在办理中。” 金港汽车公园里正准备开业的马自达4S店的一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说。而对于转让的具体原因,这位销售人员说不太了解详细的情况。 相对于转让,对目前北京有关4S店退出的迹象,一些品牌的经销商更是讳莫如深。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销商私下向记者解释,因为建立4S店的经销商大部分都是贷款建店,所以,他们的首要问题是还贷。经销商的利润正随着目前的车市低迷日趋下滑,所以,有些实力相对薄弱的经销商只有“一转了之”或干脆就“退出”了4S店的经营。 裂变 一面是投资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4S店无人问津,一面却在亚运村汽车市场里租摊位卖车,这就是大多数北京4S店真实的生存状态。 在中国4S店的使命普遍被认为首先要完成品牌汽车的销售。而记者通过采访却发现,许多4S店似乎早已名不副实,由于新址大多建在四环甚至五环以外,许多4S店便失去了地理上的优势,于是为了改变销售状况,他们开始选择依靠开设位置稍好一点的展厅,来努力弥补经营上的损失。 在这一点上,苏晖认为:许多经销商建4S店主要是为了拿品牌,取得其经营资格,以解决售后服务问题,当销售环节出现问题时,为了扩大交易量,这些4S店就往往在人气较旺的市场内再摆上自己的展台,这似乎已经成了北京4S店独特的一种营销方式,这种裂变的4S店生存形态,其实已经背离了4S店原有的模式。“这种店、销分离的情形现在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在谈起4S店的变化时,一位经销商平淡地说。 4S店的另一种裂变体现在:4S店和汽车大卖场并存局面的流行。记者在新规划的亚运村汽车市场规划图上,也发现了东风雪铁龙、北京吉普、通用雪佛兰等十几家4S店,而在已经试营业的欧德宝汽车城则聚集了20家4S店,即将试营业的东方基业国际汽车城也有18家的4S店,4S店比邻而居的场面已渐为人们熟悉。 业内人士分析,北京的几大卖场靠人气吸引了一部分4S店的进入,4S店也想充分利用大卖场的特有优势来达到走量的目的,因此就形成了店、城一体的非传统意义的4S店模式。 招安 “北京目前的4S店有200多家,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只占一半。” 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的总经理苏晖说。 “剩下的一半,除了改变4S店形象和选择直接退出之外,大多数是倒向了汽车生产厂家,即被厂家收购。”有相关人士告之。不过,在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信息部且小刚看来,这种现象也不会形成太大的气候。他说:“从目前的情况看,前几年投资的4S店基本不存在被招安的情形,由于先期车市的火爆,大部分的经销商享有丰厚的利润,他们已赚得钵满盆满了。像早期的广本、上海通用为代表的4S店都是成功运作的典范。” 但有另外一种业内观点,倒也让人浮想联翩:外资厂家对中国4S店初期建设的高额投资要求是有预谋的。4S店的出走与倒下是他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局,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选择适当的时机,低价出手,收购4S店,来重新整合他们的销售资源,从而控制中国的汽车销售市场。 但且小刚却认为,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只能是经销商和厂家的关系理更加平等,而不会再是前一阶段市场供不应求、货源紧俏造成厂家的保持绝对强势地位,况且,在中国水土不服的4S店未必能挑起整个车市的大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