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出版业 > 正文
 
民营书业:成长的奥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31日 15:45 新民周刊

  撰稿/陈冰(记者) 燕舞

  7月28日至8月2日的上海展览中心,序馆里陈列着张元济、邹韬奋、鲁迅、巴金四位出版巨匠的油画,中央走道的老照片弥漫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福州路文化街的阵阵书香,东一馆展示着朵云轩的文房四宝和木刻水印技术……书展期间的上海,犹如一位温文尔雅的书生,向四方来客递上一张张名片,“您好,我是上海!”书展成了全市上下关注的焦点,而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法拉利版奥林巴斯现身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民营书业则成了焦点中的焦点。

  民营书业成新宠

  上海书展首次迎来了民营书业,这种海纳百川的开放性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西二馆底层的民营书业专馆。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一位领导开玩笑,“民营书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看专题片《纸上春秋》,一集45分钟,采访民营的上海季风书园老总严搏非的片断加起来就有5分钟!”

  民营书业的受宠是以它的迅猛发展为大背景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中国民营书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民营书业在销售网点数量、经营规模、从业人员等多方面都已占据全国书业的半壁江山。而去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使民营资本迈入了从事出版物批发的大门。

  7月26日下午,由文新报业集团五家媒体联合主办的“中国民营书业精英论坛”,迎来了中国民营书业的众多风云人物。让这些民营书业领军人悲喜交集的是,会场里有不少他们熟悉的朋友,当然也有很多曾经的同行已经在书业市场的血雨腥风中湮没无闻了。

  冠以“精英”、“高层”等吓人定语的论坛早已司空见惯,但这些中国民营书业的领军人却很较真,不约而同的检讨使得这场原本会很枯燥的论坛生机勃勃。

  北京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上海季风书园董事长严搏非,北京国林风书店总经理李松,无一例外地表达了对“精英”封号的诚惶诚恐和毫不留情的反思。刘苏里慷慨激昂,“朋友们,兄弟们,哥儿们,我们是精英吗?!说实话,看到论坛题目我很吃惊,民营书业还没有占到半壁江山。我们真正有一个优势,20多年来四五代民营书商前仆后继飞蛾扑火,我们一直在冲击,我们没有忘记我们身上的责任。”“民营书业要不愧于精英,商业上要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季风的保守主义经营之道

  严搏非,这个“文革”后第一届的本科生、华东师范大学的哲学硕士,艺术家式的发型,让记者觉得称呼“老师”比“老总”或“老板”贴切得多。

  曾在上海社科院哲学所长期从事科学哲学及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他,1995年底辞职,1997年以200万元注册了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这家私营股份制公司成立后创办了第一家“季风书园”(陕西店)。1998年之后,陆续开出复兴店、莲花店、黄陂店、静安店,2002年,季风书园开出它第一家专业店:季风书园艺术店。

  严搏非很骄傲,“我们有个好班子,这么多年没有分裂。这在民营企业中是少见的。”季风书园的董事之一何平是本埠当红益智节目《智力大冲浪》的主持人,也客串主持东方卫视读书节目《读家报道》。这样的明星董事无疑为季风书园做了很多无形的免费广告。何平前不久采访余光中时,作家马原就“恭维”,“我老在电视上看到你啊。”

  谦逊的严搏非用“保守主义的经营之道”概括季风的成功秘诀,“回想季风书园几年来的经营,其实并没有什么创新,我们所做的,只是不断地回避同行们犯过的错误,当然这里会需要寻找回避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中,也许会有创新的东西。还有,就是把别人已有的好东西拿过来。”季风广受称道的书店布局是学习国外的结果。书店推荐榜上的字用“值得注意的……”代替了“本周推荐”或“新书推荐”之类的话,更多的委婉、谦虚和尊重打动着读者。

  学界朋友为季风提意见的不少。1998年季风书园陕西路店扩建时,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看到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的传记分历史传记、传奇等,觉得不错就介绍给了严搏非。

  前些年旅美华人作家查建英来上海,严搏非向她问起美国最大的连锁书店巴诺。查建英说巴诺也是在1970年代以后和整个雅皮文化一起成长起来的。这大大启发了严搏非,“因为这讲了现代商业的文化基础”。

  但中国毕竟不是美国,而且目前面临的很多问题美国根本就不会遇到。季风卖的《村上春树的食谱》很雅皮,非雅皮的《中国农民调查》的畅销告诉严搏非,人们关心的是“中国问题”,所以他们的书店既开发雅皮的图书,把海明威的《不固定的圣节》堆起来卖,又力推言论性的书。

  “《战略与管理》上的一篇文章《中国经济:繁荣背后的不安全不稳定的因素》有不少争议,我就把它放在‘值得注意’的分类区里。”季风的读者在这里轻而易举将时尚、前沿一网打尽。

  最近严搏非特别推荐温铁军的两本书《我们到底要什么》、《解构现代化》,“倒不是说温铁军的学问做得有多好,而是因为他在关注‘中国问题’时有洞察力。”

  良好的审美眼光和敏锐的市场把握能力成就了严搏非和他的同事们,但他们一刻也没有松懈,“成长最快的消费人群是哪群人”也是他们持久的关注点。不打折、零库存(一开始就下决心不建仓库)、与出版社合作时先卖后付,这些在季风的经营之道中具有形而下的色彩。

  思考乐和明君的上游策略

  思考乐书局则考察和借鉴了国际上现代图书分销企业、特别是零售企业的成功经验,总经理何根祥设置的几家书店既有北美大型连锁书店巴诺、indigo和chapters的模型,也有台湾诚品书店的影子,还有国际大都市24小时书店的模式以及国外超大型商场的店中店模式。下月,思考乐书局北京店即将开张。依然是独具特色的书店服务理念——专业化的书局营业代表。

  “如果成功,我们将在全国中心城市设置网点,然后向东南亚挺进,新加坡将是首选。”从加拿大归来的何根祥一出手就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去年思考乐书局在浦东店开张之际推出了自己策划的两套丛书,一举介入图书出版领域。同时,思考乐书局还是上海第一家获得图书批销权的民营书店。“我们自身有那么好的渠道,不做书岂不是浪费?”

  财经记者出身的明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明君,正是依靠策划财经类图书《南征北战》系列,掘得第一桶金后成立了明君工作室,开始介入图书策划制作领域。

  2001年明君书店的开张,是其建立销售网络的开始。在接下来的2年时间里,明君一直在做销售网络扩张的工作。到2003年,已经累计建立地铁连锁店33家。2004年公司一次大的资源整合,关闭了一些亏损的店面,目前只剩下16家连锁店。

  位于宛平南路的明君读者之家开张不久,温馨的店面设计,家一般的读书感觉,被明君视为未来明君书店发展的旗舰店。按照明君本人的解释,地铁里的连锁店不过是一个宣传的窗口,目前它的使命已经完成。以后,明君书店的发展方向是能够让读者品书的书吧。

  明君一直将自己起家的文化工作室视为明君书店生存发展的根本。明君说现在已经初步建立起属于自己品牌的图书策划,而她想做的,是打通整条产业链条,从图书策划出版到物流配送到终端的图书销售。

  明君工作室新近推出的一系列老上海图书已经销售了上万册,当初这个选题是在一片反对声中开始的。许多出版社都以选题太老予以拒绝。但明君说,她作为一个外来人,一直有一种了解上海的渴望。从明君连锁书店反馈的信息也验证了她的判断,一大批从异乡来到上海淘金、创业的外乡人们,极度渴望通过对老上海的阅读来亲近这座城市、融入这座城市。

  明君自信地认为,传统深厚的底蕴足以支撑这类老上海成为书市中的“长销书”。在老上海系列开发成功的基础上,她们还打算策划推出新上海风情,将上海的文章做足、做透。

  超越瓶颈

  严搏非说,20年来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民营书店存活率只有5%。明君认为如此高的淘汰率是因为众多的民营书店只做代理,没有自己的网络和平台。“自己手中没产品,渠道又不畅通,当然很容易死掉。”

  在20多年的惨烈竞争中存活的民营书业,如今都纷纷开始延长自身产业链,进行第二次创业。

  “国内的民营出版商很多,成千上万,大面积诞生,大面积死亡。但出版商和分销商基本上是分离的。既做分销又做出版的,最好的要数当当,它的出版部分叫科文剑桥。”严搏非说。而他们的公司早在去年1月就和台湾联经合资成立了上海三辉图书咨询有限公司。

  三辉图书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今年2月开始到现在就策划、出版了黄仁宇《大历史的萎缩》、《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等15本书,其中6种加印,2种加印了2次。

  2003年上半年,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与上海外文图书公司共同组建了“上海外文季风图书有限公司”,其中,季风拥有51%股份,外文公司拥有49%股份。2003年11月,季风进入位于上海市中心的西藏路福州路口的来福士广场,开出了第一家设于大型SHOPPING MALL的书店。

  经历了3年的创业发展,明君坦言企业已经走到了一个坎上,目前最大的发展瓶颈还是人的问题。3年的发展,有些老员工已经明显跟不上,如何善待这些最初的创业者,是她首要考虑的问题。只有解决好了老员工的问题,才能让新加入的人看到奋斗的希望,才能迎来第二次创业的高峰。

  作为一个管理者,明君说自己也有许多地方需要突破。她说,目前绝大多数民营书业的管理还是家族式,即便不是家族式,也是情感式的,没有资本、人才、管理以及高度成熟的信息平台做支撑,企业想进一步发展显得十分艰难。

  最重要的一点是全国还没有一家民营企业在连锁管理上取得了足可借鉴的经验。即便像席殊已经发展了500多家连锁店,在数量上具有优势,但其商业模式和绩效并未得到业界认可。

  北大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肖东教授指出,做大的民营企业在资本和管理结构上几乎都有下列必经之路:老板制;少数股东制;内部股份制;内外部参股公司;上市公司。目前民营书店体制上基本上还是老板制;在人力资源上“缘分”的色彩比较浓。席殊公司员工70%是江西人,领导层有不少是以“书法”为纽带而走到一起的。这种以“乡缘”、“亲缘”、“学缘”为媒的机制有一定的封闭性,制约了高级人才的流入。席殊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让出30%的股份,从老板制向内部股份制和内外参股制进化。

  明君也在积极吸收参股者,并打算给员工部分期权,以更新的观念达到大企业的管理方式。以前策划图书,总要给拥有书号的出版社一大笔管理费,使得民营图书出版成本较高,和不同的出版社合作也为图书出版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如今,明君已和自己的娘家“重庆出版社”建立了战略上的合作关系,通过稳定的合作达到双赢的效果。

  由于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出版社改制的具体措施还没有出台,各出版社都还在观望中,但那些发展势头好的出版社都在争相布点伺机而动。长江文艺出版社在上海和北京与民营书业合作,先后成立了上海长文图书文化有限公司和北京硕良文化有限公司。长江文艺出版社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合资拓展,代表着优秀国有出版社发展的趋势。下一步,他们面临着一个更大的瓶颈,那就是“出版业的产权开放和金融支持,它涉及的是体制的变化”。-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