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化工布局的区域博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9日 10:45 《中国科技财富》 | |||||||||
是消费升级的带动,还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冲动,抑或是兼而有之?不管怎样,本世纪初,中国区域经济都把竞争矛头指向重化工与制造业。 长三角的领头雁上海市,推出了“让流失的制造业再回流上海”的“173计划”,市长韩正声称上海“要成为国际大都市中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城市”。
地处环渤海核心的首都北京也跃跃欲试。不久前北京市工业促进局悄然成立,其目的就是“努力把北京现代制造业做大做强,使北京制造业的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国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珠三角和东北三省也不甘人后。珠三角轻工业厚积薄发,发展重化工业可谓水到渠成。广东省适时做出了加快发展本地区装备工业的重要决定。东北三省则凭借建国五十年来“共和国装备部”的老家底,高举中央“振兴东北”的大旗,试图再创重化工业的辉煌。 从珠江口到松花江畔,从燕山山脉到长江三角洲,一股巨大的重化工业浪潮正把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裹挟其中。 在这轮投资热潮中,各地区都把火力集中在重化工行业,而仅在两年前,当“新经济”甚嚣尘上之时,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京沪粤等地为争夺新经济的头把“交椅”明争暗斗。 郭克莎是中国社科院长期从事我国工业经济研究的资深研究员,他认为,目前各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很激烈,而赢得竞争的关键手段就是制造业。因为,在中国进入重化工阶段,经济发展主要靠工业来拉动,特别是钢铁、石化等资本密集型行业对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非常突出。从国际方面看,目前国际上重化工产业的转移速度再加快,中国已经具备了承接这种转移的条件,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三省之间的竞争正是围绕这种承接进行的。 占据全国工业增加值25%的长三角地区历来具备发展现在重工业的良好基础,其起点之高,资本之雄厚,经济辐射之广阔,国内无人企及。钢铁、石化、汽车者三大行业实力非常雄厚,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临港大工业一旦与资本、市场需求相融合,其爆发的增长动力足以震撼世人。作为国际资本最大的栖息地,长三角地区发展重化工业,已经不局限于国内区域竞争,更着眼于扮演世界级制造带。据悉,仅上海漕河泾化学工业园区的初期建设就投入了1600亿元,项目投资70亿美元,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 较之于长三角,珠三角最大的弱项就是重化工,而补上这一块,使珠三角经济更为厚实已很紧迫。为此,广东开始为绕着汽车、造船、钢铁、石化等产业大做文章。从大亚湾到南沙烟波浩淼的珠江口,从珠海西区到湛江东海岛,在广东3000公里长的海岸线上,一个个重化工业的“巨无霸”在布点,在施工。广州更是重中之重。广州已经是中国四大汽车制造中心之一,到2005年,广州汽车可达到年产40万至50万辆的规模,其地位更为稳固。此外广州把更多的期望寄托在南沙这个深水良港,年产200万-300万吨的造船基地、500万至1000万吨临海钢铁基地规模以及华南石化基地等等大型项目正在这里兴建。 而曾经辉煌的东北能否实现产业复兴,众所瞩目。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国策后,第一批100个项目已经获得批准,总投资额610亿元将陆续给东北输血。并且,国内外资本都对东北巨大的存量资产趋之若鹜。然而巨大的转制成本,资源优势的丧失,特别是市场中心地位的归位,这些问题令东北复兴之路,充满变数。 谁将在这轮区域竞争中胜出?我们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东三省这些区域已经具备了各自的优势,各有胜算的机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注定要起到决定性作用。 我们提出重化工时代的产业布局问题,并不是要扮演“万能”的规划者——这些年来,我们从不缺乏这样那样的产业规划,无论这些规划的提出者是政府部门,还是学者精英,但这些规划总赶不上变化。也不是试图寻找中国最优的产业布局,毕竟市场才是最终的裁判。我们仅仅是想提请人们注意,重化工布局悄然发生的变化。至于是否存在最优的布局,这个问题,只有在活生生推进的中国重化工进程中,才能找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