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房地产业 > 正文
 
国资委引导千八亿资产重组 地产国企洗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7日 14:22 南方日报

  昨日下午,国资委有关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证实,本月初,国资委向所属国企下发了一个“涉及1800多亿元房地产资产转让”的重要文件。

  接盘者圈定五家

  据称,该文件要求——全国主营业务不是房地产的192家国企中的大多数企业,要将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法拉利版奥林巴斯现身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房地产业务转让给5家国有的专业房地产企业。这5家国有企业分别是中房集团、招商地产、中国保利集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和深圳华侨城集团。

  而来自其它途径的消息有,中房集团董事长孟晓苏日前透露,此次重组涉及的1800多亿元资产,他们集团将成为吸纳公司房地产业务的主要企业。换句话说,如果如此之大的市场一旦启动,中房集团将有望成为最大的接盘者。

  昨日下午记者虽然没有找到孟晓苏本人确证上述说法的完全真实性,但其秘书证实,中房集团此前确实已经收到了国资委的上述文件。

  随后记者向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继续求证,该公司一位朱姓知情人士除了确认已经收到了国资委相关文件外,还证实其它四家准备接盘的企业正是中房集团、招商地产、中国保利集团和深圳华侨城集团。

  这位朱先生还告诉记者,国资委表示这个文件并不是强制命令,转让是按照自愿原则进行。但当谈及文件执行难度时,他也显得有些为难,“这个文件国资委7月初就下发了,作为我们业务部门,执行效果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检验。”他说,“目前,我们还不能确定究竟会有多少家国企会转让房地产业务。”

  但当问及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这次涉及重组的房地产资产数额时,朱先生并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是一再强调有的中央企业剥离房地产业务对企业本身发展是有好处的。

  深圳悄然破冰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地产国企洗牌是个敏感的问题,而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事实,却早已在深圳酝酿并悄然破冰。

  据了解,2003年深圳市开始了更为大刀阔斧的国企改革,政府明确提出要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动国有企业的资产、业务重组和专业化经营,组建、培育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在房地产业方面,政府更提出了明确意见,要求建设控股公司重组建设集团。”知情人士说,当时深圳市国资委曾提出“按照集约化和规范化经营的要求,加大建筑、施工企业的兼并和重组力度,收缩过大过散的摊子”,其目的是通过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退出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发展替代产业,使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最终培育形成3-5家具知名品牌的大型建筑、房地产企业。

  深圳考虑通过重组“建设集团”最终培育形成3-5家具有知名品牌房地产“大鳄”的构想和举措,在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在业界人士眼中,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更大风浪的举措定在其后。

  深圳同致地产顾问集团一位管理人士认为,部分国企实施大范围的资产整合和重组势在必行,也有利于深圳国企的长远发展,对深圳市场特别是深圳地产市场,应该是件好事。

  据记者了解,5月16日至18日,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李毅中一行16人到深圳中央企业视察工作时专程前往华侨城集团调研。时隔数日,5月29日国资委副主任王勇一行亲临华侨城集团调研。李毅中曾对该集团负责人表示,“从你们的发展情况看,最突出的经验就是突出主业,用华侨城的话说,要做就做行业的前三名。”李毅中还说,从报表上看,华侨城的资产结构比较好,在突出主业和建立稳健的资本结构方面都做得很不错,积累了不少经验。

  政府主导能否重塑地产大鳄?

  虽然不在国资委此番确定的5家接盘者之列,但对于这样一个文件可能产生的冲击力,万科地产集团一位分析人士这样告诉记者:“关键是看运用怎样的机制,因为地产行业的竞争比其它行业显得更为激烈,运作风险更大。”

  不难看出,与深圳市2003年试图通过重组新的“建设集团”相近,国资委也力图借助本轮宏观调控和中央关于国有企业主辅业分离的契机,最终培育形成5家具有知名品牌的大型建筑、房地产企业。

  由于记者没有看到国资委这份文件的详细内容,因而对其重组路径不得而知。但国资委有关知情人士认为,其宗旨肯定不会超脱“提高房地产开发水平,使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这一点。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朱先生坦陈,“我们这5家企业的主营业务就是房地产,相对于其它主管业务不是房地产的企业而言是有优势的。”中房集团的董事长秘书也表示,“无论是从规模上讲,还是从经营业绩上说,5家企业成为国资委的首选目标都是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与一般国企不同的是,招商地产、华侨城的市场化程度都较高,二者均有境外上市的大集团背景,得到集团强大主业支持,可借助其全国性的战略资源及多年海外拓展的经验;作为中国建筑业的“国家队”,中建总公司则是国内外一体化经营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

  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有业内人士提出异议,“政府扶持培育房地产龙头企业的想法没错,但为什么还要坚持由国有控股企业,而不是民营企业主导呢?我认为政府应该坚决地从房地产这个竞争性很强的行业里退出。”

  与之观点博弈的是北京地产界的一位专家。他表示,重组方案动作虽较大,却继续保持国企主导地位是正确的,即使是国企自身的房地产业也是涉及面甚广的社会基础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

  通过重组培养新的地产大鳄,强化政府的主导角色,制定明确的战略规划,整合优势资源,注意引进有强大品牌和实力并有意进行长期实业投资的企业,北京这位业界人士表示,“如果经过重组后,各家企业基本上还是各干各的,而且是谁有钱谁进来,给那些短期套利投机者以倒买倒卖或把被重组国企当成‘提款机’的机会,那借国企重组为契机培养大鳄就是一句空谈。”

  本报驻京记者 郑子轩 实习生 齐金蓉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国企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