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电力 > 正文
 
“铁本”事件后寻找中国钢铁业的“拐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5日 15:12 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李荣 上海报道

  在中国新一轮发展中,钢铁业似乎命定处于“风尖浪口”地位:

  中国入世第一案,打的是“钢铁战”;由此引发钢价暴涨和钢铁投资过热,又成为中国局部经济运行失调的一个代表;中央以“铁本”事件为突破口,强有力地实施宏观调控
进入伊妹儿的网络豪宅 新浪点点通个性smsDIY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哪里可以免费发短信?
,钢铁业又处“前沿”;宏观调控措施到位后,钢铁又率先出现了价格大幅回落。

  有人断言,“铁本”事件将是中国钢铁业由“热”转“冷”的分水岭,中国钢铁业将在此出现一个“拐点”。为此,《瞭望东方周刊》多方调查求证,试图寻找到中国钢铁业的“拐点”。

  钢铁业发展方式将产生变化

  在不久前于上海召开的国际钢铁大会上,记者趁会议间隙留住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吴溪淳,请他谈谈“铁本”事件。他十分明确地说:“铁本不是低水平建设。它的问题是在投资审批环节中违法违规的问题。”单从这一句话里,其实就可以多少透视出中国钢铁业目前各种因素矛盾错结的一种状态。

  据业内人士说,在铁本的投资计划中,所上项目的设备档次并不低,出产产品并不都是低端产品,相当一部分是定位在市场需求较为集中、甚至是市场紧缺的中高端产品。仅由此点而论,虽然此轮钢铁投资中低水平重复建设在局部有相当明显的表现,但市场投资力量对钢铁业发展态势的判断也有了新的变化。有相当一部分多元投资,着眼的是中国钢铁业的升级空间。

  但关键问题是,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多元投资过于片面、过于投机地理解了非公经济“灵活”的优势。所有这些,在“铁本”事件中,表现最为彻底。其实质是规避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以不合法的手段压低投资成本,转嫁投资经营风险,以获得眼前可见的超额利润。

  曾有一位民营企业主私下对记者说:“在钢铁业内只要有收益空间,即使再拥挤,私企也不怕。我们可以紧盯国企的投资决策,用我们的灵活优势抢在它们前面。这样我们连可行性研究也不用做。”其言下之意就是私企在审批、公关等方面的“灵活”优势。国有大型钢铁企业的一位老总曾感叹:“我们其实并不怕竞争,但希望在同等条件下竞争。”

  钢铁业内,国企私企之争由来已久。此次“铁本”事件使之浮出水面。有人认为,在此轮钢铁投资中,私营经济尝试真正进入重化工业的投资领域,却当头遇到了“狙击”。也有人想当然地认为,此次“铁本”事件,是大型国企向中央告了民营企业的状,宏观调控后,大型国企可以趁势收复民营企业的地盘,借以进一步壮大自己。“铁本”事件发生后,市场一度还传出了“宝钢收购铁本”的传言。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传言,实质是某些论客发出的“试探气球”,同时炒作国企私企之争这个题材,借此模糊问题的实质。宝钢股份公司总经理艾宝俊认为,中国钢铁业的长期发展是有需求支撑的,中高端民资和外资进入钢铁投资领域,也将是一个长期趋势。但关键是要找到一个竞争的合理平台。

  “铁本”事件不可能从根本上打断中国钢铁业的长期发展,但与此同时,“铁本”事件后,中国钢铁业的发展方式必将产生变化。这就是“铁本”事件,对于中国钢铁业“既是拐点,又不是拐点”的意义。

  “拐点”在哪

  此次国家对局部行业实施宏观调控措施,虽然加大了信息发布及各种市场调控手段的力度,但最终奏效的还是行政调控措施。

  在记者的调查中,一些钢铁业战略研究人士说,这些“自上而下”的行政调控手段,在短期内,在市场手段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从长期看,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来看,调控钢铁业的根本有效措施还在于改革,在诸如市场经济调控杆杠、市场公平竞争体系、国家强制性产业政策落实及地方政府考核评价体系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源头性问题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如果“铁本”事件之后要出现拐点的话,这就是最大的一个拐点。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吴溪淳说,至少在2010年之前,中国钢铁业的发展空间依然较大。对应这种长期发展,对之实施的调控措施也应着眼于长期。

   据分析,“自上而下”的行政调控手段,在短期内见效较快,但长期而言调控成本过高,调控难度太大,而且容易在调控目标与调控效果之间逐渐出现偏差。具体来说:

  一是“自上而下”的行政调控,由于短期内行政力量强力高效,使得各种力量之间取得了暂时的一致。但是中央、地方、银行、投资者等等之间的博弈因素其实并没有完全消除,如果长期在“自上而下”的调控框架内,博弈成本将会高得难以承受。

  二是调控功能过于集中于国家行政部门,没有分担承受的渠道,有限的行政管理资源,与面广量大的大大小小投资审批项目,根本达不成有效的平衡,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行政调控中偏重偏轻的现象:进入视野的全力纠偏,但一时进不了视野或者力所不及之处,就可能暂时放过,客观上造成不公平。还可能以牺牲行政效率为代价来维持调控的实施。

  三是调控目标与效果之间的偏差会随时间而放大。目前宏观调控最见成效的是整肃了一批低水平的中小钢铁企业或者钻“空子”的民间投资力量,大型钢铁企业基本未受影响,有些还进一步在向高端层次发展。但长期来看,“自上而下”行政调控,最控制不住的也恰恰是各地中小企业。在以往的钢价暴涨中,国家一般都采取了强化行政手段的办法,比如“总量控制”等措施,但实施到最后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其本意是扶持大型企业、稳定市场供求、控制中小企业的盲目扩张,但因为行政控制的有效范围仅限于国家直属的大型企业,所以“总量控制”最终限制住的反而是其本来意欲扶持的企业。

  包括宝钢集团董事长谢企华在内的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解决包括钢铁业在内的局部行业无序发展问题,最终有效途径还是经济源头的改革。国家在实施调控的同时,应以更大的力量继续推进经济改革。

   据有关人士分析,目前钢铁业弊端主要集中在产业集中度、产业布局、产品结构等问题上,但对于这些问题的判断和寻找解决之道,没有其它途径,只能在规范的市场法则引导下才能真正实现。例如产品结构问题,虽然不少专家强调板管比,但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中,建材等中低档品种的需求将长期存在,也不能一看到建筑钢材增产,就简单地判断为低水平重复建设,这也得由市场说了算。

  所以要规范钢铁业,首要规范市场,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体系。最主要的就是加大市场经济杠杆部门的市场化改革,银行信贷、土地供应等等源头环节都要建立起自主的风险控制机制,真正发挥杠杆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分流行政部门所无力承担的调控功能,使钢铁业市场准入门槛真正起到作用。在统一的市场条件下,各种企业公平竞争。

  其次,国家在产业政策的制定上,可以减少一般性的内容,而增加强制性的内容。国家调控应集中在战略资源的分配上。比如在能源、环保、运输方面,国家应加大对焦炭、铁矿和港口等战略资源的调度能力,严格规范钢铁业对稀缺的能源、环保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凡是强制性的国家政策,必须辅之以严格的操作办法和落实途径。这样国家调控与市场调控“两只手”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有效建立起钢铁业有序发展格局,调控规模、调控资源和调控手段之间才能达到平衡。

  再次,此次钢铁投资风险的一大成因还在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过度的政绩追求,将严重阻碍公平市场竞争体系的形成,银行、土地等市场源头环节风险控制的独立性将受到削弱。中央政府正在力促形成的新型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方式,应尽快细化落实,不以简单的GDP增长作为唯一的考核指标,而应加大社会指标的考核份量,比如公平市场环境建设、能源环保建设和落实国家强制性政策等方面的成绩。同时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也要加快,尽快划定政府权力界限。

  长期发展没有“拐点”

  在记者调查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等权威专家表示,在中长期内,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线应是动态地适应市场发展趋势,继续以调整结构为主要途径,产品发展重点是平材,特别是薄板等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在21世纪的前10至15年内,中国应对此类薄板类产品持续、有序地投资,随产品市场的发育形成比较优势,构成新的竞争力。新增产能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中国短期内不大可能成为钢材净出口国。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近两年,中国高附加值的板带材消费增长速度均大于钢材消费总量的增长速度。去年中国国内市场钢材表观消费中的板带材比例为41.95%,而同年中国生产的板带材在表观消费总量中的比例只有30.14%。在中国进口的3700多万吨钢材中,板带材所占比例高达近90%。热轧薄板、冷轧薄板及其深加工产品生产能力不足或品种质量水平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要,是今后中国钢铁业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专家们认为,对中国各类钢厂而言,在近期内主要还是面向国内市场。因此中国钢厂的国际竞争,目前主要体现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从国家整体利益看,钢材出口,不如将钢材加工成机器、家电、船舶、轻工等产品出口,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国内就业和生产制造链的扩展,而且可以尽可能避免由钢材出口引起的国际争端。看来,中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度钢材进口国的态势可能是有利的,由此避免建设规模过大,以致日后造成供过于求,开工率不足等情况。当然,中国钢材自给率保持90%左右也是必要的。

   殷瑞钰院士认为,今后中国在发展冷热轧薄板、不锈钢薄板等产品的过程中,应按照不同类型钢厂的具体条件,总体协调地推动中国钢铁业的产业升级。同时面对国内外钢材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钢铁行业还应该在自愿和自主的前提下,逐步推进钢厂的集团化进程,或是建立策略性联盟的进程。这样既有利于合理布局,促进投资合理化,避免盲目投资竞争,同时也有利于合理地把握产品销售价格和原材料采购价格。

  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也认为,预计到2010年,中国钢材总的需求量将可望达到4亿吨左右,其中1.7亿吨为扁平材。考虑到一些瓶颈环节的消除和一些落后工艺的淘汰,预计到2010年中国扁平材的供需缺口大约为9000万吨。除了存量调整和进口弥补之外,中国今后的新增扁平材产能,将是弥补市场供应不足的更为重要的力量。

  目前国际咨询机构以及阿塞洛等钢铁跨国集团普遍担心的是,一旦中国国内产能扩张较快,而需求出现不可预期的下降,中国大量钢材就会涌向国际市场,中国会从钢材的净进口国变成钢材的净出口国,国际钢材市场格局将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对此,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吴溪淳表示,这种担心目前是不必要的。中国去年进口钢材3700多万吨,而出口钢材只有不足700万吨。其间的差距还很大,不可能一下子出现逆转。此外,中国正在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中国钢铁业产能的过度扩张将产生抑制作用。(完)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钢铁业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