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教育培训业 > 正文
 
“教辅”背后的黑幕 谁在瓜分着巨额利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30日 19:18 《观察与思考》

  长期的应试教育,变相吹大了教辅市场这个“气球”。近几年,尽管我们对开展素质教育作了很多努力,但教辅书市场依然是一艘“航空母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出版社、新华书店、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二渠道和盗版盗印等各种利益主体,共同瓜分着教辅市场的巨额利润,最终的受害者往往是学生及其家长。教辅背后是一片“净土吗”?究竟有多少黑幕存在?

进入伊妹儿的网络豪宅 天堂II初章 战乱魅影
全新点点通免费发短信 新浪免费邮箱升到30兆

  观察记者 傅宏波

  教辅泛滥下的群像

  镜头一:6月15日,一学生家里。

  就读于杭州某中学的黄薇(化名),初一的学习生活刚进入尾声,给她最大的感受是,从小学跨入中学,除了科目增多和没完没了的考试,就是教辅材料“铺天盖地”。记者看到她的写字台上放着一排书籍,学校订的和自己买的,仅教辅书籍就有18本,这些都是初一用的。现在父母已经在物色初二的教辅书籍了,讲到这些,她显得一脸的无奈。

  镜头二:6月16日,某小区门口。

  一位男生正在把一些学习资料往外搬,一问得知他刚参加完今年的高考,问考的如何,就读于某重点高中他显得颇为自信,读个大学应该没问题。不过他提醒记者应该看看他几个纸箱里的“货”,现准备和他们说拜拜了。一刀一刀的考试复习试卷、一本一本的教辅书籍,装了满满2个纸板箱。他说,这些是我整理出来的,准备卖掉。他说话的时候一直乐呵呵的,给人感觉好像卸掉了一副重担一样。

  镜头三:6月17日,杭城某图书批发市场。

  在这个图书批发市场,一圈走下来,记者发现书籍最多的就是教辅材料,卖的最好的也是教辅材料,主要是批发。从幼儿读物、小学读物、中学甚至大学和考研辅导材料一应俱全。市场人不是很多,但只见书商们正在认真的把一包包教辅书籍打包装上外面的货车,显然已经有买主了。一打听,一位书商说,已经有很多周边市县的学校订好了教辅材料,我们负责送货。不久,她就对记者的“婆婆妈妈”式的请教已经不耐烦了,或者她感觉到了什么,再也没搭理。

  镜头四:6月18日,某废品收购站。

  老板是一位中年男子,正在过称。环视周围,除了“传统”的废铜烂铁外,最多的恐怕就是一些书籍了。随手翻了几下,初中的《一课一练》,既有精编的、还有宝典的,此外还有高中的高考秘籍、解题技巧等等,有些还是比较新的,或者在书上根本没有留下笔迹的也有。再看看书后面的标价,没有一本是十元以下的,十七、八元一本非常普遍。老板说,每年这个时候他的货最多就是教辅书籍,中考和高考结束后,收购站的主角就是这些书籍,学生多书也多。不要看这些书在市面上卖的红,到这里就是“垃圾”,才几毛钱一斤。说话间,又有一些收购废品的人送来一车书籍,倒出来的还是很多的教辅材料。

  有家长反映,他搞不明白他的孩子最后整理出来的教辅材料怎么会那么多,一面是售价不菲的教辅在买进;一面是为了应付日常的学习计划,孩子没有时间去看、去做这些教辅;另一面是出书者和出版社在乐此不疲的编啊,出版啊;最后一面是这些教辅最后都到废品收购站报到。令人非常不解,似乎进入了某种“怪圈”。

  其实这个“怪圈”的存在并不奇怪,虽然目前教育改革工作已经顺利推行,但由于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还是没有变更,分数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决定孩子的未来。因此,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别的孩子先走一步,也就很愿意为自己的孩子找一些教辅书来进行课外学习。家长之间、孩子之间还有攀比心理,看别人有了某种教辅书,自己就一定要有,否则就开始担心影响到自己的成绩。有些学校也打着一切为了中考或者高考之类的旗帜,大量定购教辅,先不说他是否有某种经济利益的企图,但就一个升学率的压力使得学校不得不走老路——题海战术。

  教育部虽然在《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中明确规定:任何部门、团体、机构、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小学生统一购买教材以外的辅导材料、图书、报刊、学生用品。

  6月中旬,中宣 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出版物出版工作的意见》,意见中将“在全国开展查处盗版教材、教辅读物的专项治理,坚决堵住盗版教材、教辅读物流入校园的渠道”作为进一步净化未成年人成长文化环境的一项举措,同时还将严厉查处印刷、销售盗版教材、教辅读物的单位和责任人,维护教材教辅书市场秩序。

  面对这些禁令,教辅市场是否“狼来了”呢?有一些出版社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只要有高考制度的存在,就决定了教辅读物市场存在的客观性。这块市场始终存在,他们不做,也有人会做,他们绝不放弃在教辅图书方面的开拓和努力。

  阳光下的交易

  记者采访了杭州一位出版社的社长。他透露,有些出版社为了经济利益,确实做了很多违规的事情。

  他说,出版社最大的资源是拥有令人艳羡的书号。如果一个人要出一本书,首先得向出版社购得书号。按以前的做法,一个出版社的书号是根据编辑人数来决定,一位编辑就有8个书号,如果一个出版社有10位编辑,那就有80个书号。按规定,出版社在有限的书号资源中对所出的书必然有所取舍,选择的标准首先是书的选题、内容和结构,选题不新,内容不好是不能获得书号的,其次要考虑的是书出版以后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

  按国家规定,出版社不能买卖书号,但有一些经济效益不好的出版社公开买卖书号给书商,一个书号卖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不等,而由于教辅类书市场利润可观,有些出版社就将书号向教辅类书倾斜,更有一些出版社在出版教辅类书籍本来就是弱项,但也要往这艘船上挤。出版社和书商勾结,再请一些教师,组成一个班子,不久就有一本教辅诞生,而50%以上的利润被出版社和书商瓜分,教师得一些所谓的版权税和稿费等等。这还好,最可恶的是有一些利欲熏心的书商取得书号后,干脆找几个外行的人组成一个草台班子,概括的说“一把剪刀,一瓶浆糊”,拼拼凑凑就把一本教辅搞出来,封面做的很噱头,如解题集锦、走向高等学府必备书之类。定价很高,按规定图书定价的下限是制作成本乘以四,但出版商定价都是瞄准了读者的心理,18.8元、28.8元、38元……就像卖服装一样,企图以未突破整数20元、30元、40元,和貌似吉利的价格给读者造成便宜的错觉,书商不用付版权税给编者,只要付点辛苦费就可以了,大头被出版社和书商拿走。教辅本来的市场需求量就很大,经此恶意降低成本之后,教辅市场可说是暴利场了。

  按照杭州市出版物市场稽查队薛先生的说法,一本教辅流向市场要经过三个环节,出版、印刷和发行,由于国家对出版业还没有有效的相应管理制度,因此对监管带来一定难度,目前他们主要是对印刷和发行的监管。他坦承,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与教育相关或不相关的很多正规出版社也在分食教辅这块奶酪,同时不可避免出现盗版。一些不法书商的方法更为直截了当,不经过出版社,直接找印刷厂家,达成某种协议,管他有没有书号,随便找一个就可以了。去年他们接到群众举报,前去一家印刷厂突击检查,发现有大量的教辅类材料,挂的都是新疆或者伊梨之类地处偏远、查无可查的出版社,这是许多不法书商惯用的伎俩。仅今年上半年,杭州市出版物市场稽查队就缴获了近10万册不法教辅类书籍。

  薛先生介绍说,不法出版物有两个概念,一个叫非版,即打上正规出版社,但这个出版社没有出版过相应的书籍;另一种叫盗版,即纯粹盗用别人的书号书名。这两种对社会危害最大。这种书籍流向市场,不法书商就可以以非常优惠的价格,以高额的回扣与一些学校的老师合谋,向学生倾销非版盗版教辅材料。

  记者的一位朋友是一位地道的书商,拥有几家书店,他主要做零售。在书店里转悠一圈,记者发现没有一本教辅类书籍,感到有些惊讶。问他为何不做这一块,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做教辅类生意竞争太激烈了。首先最大一块利润已经被出版商拿走,加上印刷商也要拿走30%-40%的出版成本,发行商又有一级和两级之分,每一级都要赚钱,发行商要赚到毛利20%才能保本,其实靠零售的话,发行商赚得不多,主要依靠团购。而要实现团购就要和学校和老师搞好关系,一般7-8折可以给老师,老师就按原价卖给学生。他因为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建立关系,况且市场已经被其他发行商捷足先登,所以没有涉足教辅市场。据他的了解,一本定价14元的教辅,成本顶多2-3元。

  教辅现状堪忧

  作为教材、教辅的发行主流渠道新华书店,书的质量一般都有保证,但价格不便宜。新华书店里教辅类书籍区域一直是人气最旺的,学生和家长最爱跑的也是这里。一位家长说,“孩子班里已经有三分之二的同学买了教辅书籍,不买不行啊。”另一位戴着眼镜的高中生挺理解家长,“明年就要高考了,除了自己在双休日来书店挑本辅导书,另外父母也会帮他选购,父母也是为我好。”记者采访了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他们介绍说,书店里卖的最好的就是教辅书籍,尤其是节假日。但当记者作进一步了解时,工作人员以不方便透露为由,婉言谢绝采访。

  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新华书店利润的70%来自中小学教材。新华书店从出版社购进正规课本,通常是按标价的70%付款提货,而运送、发放等过程,大致需要花费书价8%左右的费用。教材下发到各市县的基层新华书店时,书店还有教材标价22%左右的利润空间。如果是教辅书籍,出版社给书店的折扣比教材还大。如果在市面上能买到3-4折的教辅书籍,那十有八九是盗版书。

  但反过来看,出版管理部门指定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总发行的垄断运营机制,使中小学教材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教材垄断不仅加重了家长的负担,更成为教育腐败的“沃土”。其造成的另一后果就是为不法书商创造了机会,盗版教辅乘虚而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主流渠道和非主流渠道都能在阳光下生存,进而“茁壮成长”的原因。

  在周末的一个下午,记者对杭州一所重点高中作了调查,因为高考结束了,再加上是周末,同学们大都放学回家了,在高二的一个教室里,记者和几位学生闲聊当中得知,学校只给学生一门教科书配一本教辅,另外学生有需求,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购买,但不是摊派。从该校教务处主任那里记者也得到证实,学校代管费实行“多还少不补”,严格控制教辅数量,主张把一本教辅搞懂搞透就行了。主任也承认每年都有好多书商上门推销教辅但都被拒绝。这些教辅价格往往很诱人,然而一翻教辅内容,纸张质量差不说,题目错误也很多。

  记者的一位同学在浙江某地做中学语文老师,有一次发现他们学校的学生教辅特多,品种齐全,书上的出版社来自五湖四海。据其称是教辅推销商送上门来的,书籍价格非常便宜,有很多折扣。当问及折扣去向时,同学笑而不语。

  在图书批发市场,教辅书籍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全国各地出版社的都有。记者花了9.6元钱买了一本打8折的定价12元的教辅,为的是能和老板套近乎。老板说,“有一批教辅读物是经过上级审定的,印刷和质量都不错的,学校可以放心买来发给学生,好多学校不从新华书店进货,直接从我们这里买,如果要的得多的话,批发价可以给5.8折的优惠,一般就是6-7折”。

  国家虽然三令五申整顿教辅书市场,但是目前国内对教辅书的规范,仅是从对教辅书合法身份的认定、对书中错误的查处等方面进行,还没有建立一个能够量化地评估一本书质量好坏的体系。这也就造成了教辅书只要有了合法身份,无论内容好坏都能够堂而皇之地摆进书店,走向市场。

  由于教材的多元化导致出版社教辅图书无法顾及到方方面面,加上利益的驱使,出版社不愿投入过多的精力在教辅书上做精品,更热衷于找几位专家,把不同版本的教辅剪切,粘贴,好比个个都是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第二天就有一本教辅面世,仔细比对,就会发现许多名称不同的辅导书经常会出现雷同的内容。有些习题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类型的,就是数字换一换,概念还是一样的。

  图书批发市场几乎成了教辅类图书的天下。除了少数几家专营杂志和文艺类图书,几乎所有的经营户都在以教辅类书籍为主,进行包括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教辅的批发。这样,如果某些教辅书是劣质产品的话,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学生将受到侵害 。

  不管有事没事,偷着乐的仍旧是那些出版商、印刷商和发行商。

  累并痛苦着的仍旧是那些学生和家长。 -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教辅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盖茨第9次访华
土耳其人质遭绑架
反战影片《华氏911》
2003年审计报告
行政许可法7月实施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