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时期的融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9日 16:26 中国企业家 | |||||||||
鄂尔多斯(资讯 行情 论坛)、中城联盟、温州财团, 如何规避紧缩风险及安排财务战略? 本期封面报道要关注的,是一些实业家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投融资创新的实践。 企业的金融创新随时都在发生,而宏观调控正令企业更加活跃地去尝试新的融资方
早在宏观调控之前,大量感受到增长压力和有效资金供给短缺的企业,已表现出对打通银行、股市之外的融资通道的强烈兴趣,这倒像是为今天埋下了恰当的伏笔。除了鄂尔多斯的故事,你还将看到一群地产老板和一群温州老板如何联合起来、试图以一小笔类似种子资金的钱来引导金融资本注入实业。前一个故事发生在地产界有名的中城联盟内部,其意在往基金方向发展的投资平台继续长大的路径已越显清晰。后一个故事则发生在民营经济和民间金融最为发达的温州。一个月内,温州先后冒出两家都自称“财团”的公司,而且都是由数家民营企业共同组建。集聚资本及商誉以获得更大的融资能力,是它们最直接的目的。 不妨说,他们都是在建一个“类财务公司”为他们原有的实业平台服务。一般来讲,集团“财务公司”对内承担银行功能、调剂内部成员的资金使用,对外则与金融机构联手,进入资本市场—中城投资、中瑞财团的出世,正是被寄予了类似的使命和期望,只不过,现在他们发挥作用的形式还比较低级,有的,甚至只是落在纸面上、存在头脑里的东西。 总而言之,由于产业提升能力、资金撬动能力的瓶颈,由于存在对紧缩风险的规避需求,产业资本对于自己与金融资本的嫁接,已显得那样的迫不及待。但是,这些处于萌动期的探索能走多远,能否带领中国企业突破瓶颈,我们不敢乐观预期。 这自然令你想起德隆。是的,德隆是一个近在眼前的教训和警示。学者郎咸平对于内地的类德隆公司概不看好,认为内地企业应将实业和金融严格分开,我国企业目前不需类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企业金融经营的催化剂。 然而现实是,对于渴望做大、渴望产业升级的企业来说,险峻然而自有其必然性的融资“探险”之路绝对不可能就此终结。这种现象或者趋势业已构成了挑战实业家和监管层的巨大课题。 《中国企业家》系列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