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新浪财经--行业专题--医药业 > 正文
 
广东医药招标内幕重重 监督形同虚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3日 10:24 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记者 张桂萍

  中介质疑粤首次医药招标,称招标太急无暇准备,招标平台欠公正

  一位消息灵通人士称,今年广东省首次举行的这次医药联合招标已于6月10日截标,6月28日开标。由于目前医院仍占药品消费8成份额,对于大多数医药公司和生产企业而言,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天堂II初章 战乱魅影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一旦丧失参标机会,其产品将被拒于医院大门之外,大部分销售份额也将打水漂。残酷的生存竞争令今年的招标工作比往年更加暗流涌动。

  该人士向《新快报》记者提供了大量重要材料,他表示,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不少医药中介机构就对今年举行的中介机构招标工作发出三大质疑,认为作为医药招标前奏的中介招标有欠公正。

  质疑1:招标通知发得太迟

  据了解,今年4月5日,中央、省属驻穗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小组选出深圳天驰医药为本次唯一招标中介,其他五家参赛者均落选。一些公司对中介评标先后表示不满。

  率先“发难”的广东五洲招标代理有限公司准备了书面质询材料,向中央、省属驻穗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领导组、监督组、工作组等广泛派发,表达了他们的意见。

  五洲公司最大的意见是,药品招标采购监督小组发出的中介招标邀请函来得太迟:本来招标时间为2004年3月25日下午300,但3月23日下午才收到,时间实在太仓促,根本没有足够时间来完成竞投的准备工作。

  另一中介机构广东海虹药通也有相同的遭遇,该公司负责人认为两天时间要准备各种材料“很难”。

  而招标监督工作小组一位成员也承认,“因为今年招标工作在时间上已是太迟,故有些准备工作过于仓促是实情”,但他认为包括中标的天驰等所有中介在内,都是同样的准备时间,没有中标只能说明能力和实力不足。

  质疑2:统一平台不“平”

  海虹公司还对招标统一平台表达了看法。主办方规定,参与的各中介代理机构必须承诺使用广东省统一的药品招标评标平台。

  海虹公司认为,使用统一平台应通过招标的方式产生,而不是硬性的行政指定。目前这种将某一公司的平台作为政府平台的做法有失公正。

  有关中介机构还表示,对“广东省统一的药品招标评标平台”一无所知。对于这个平台上的数据容量和质量、功能是否完整灵活、系统是否稳定安全都无从得知。在此前提下,难以作出承诺。

  记者就此向招标监督小组成员之一的A先生咨询。该人士称工作小组也曾提出要求“平台”也要招标,但后来仍采用深圳天驰公司的“平台”作为模板(实际平台有修改),是因为天驰公司的平台去年在深圳统一招标工作中表现较好。

  质疑3:评分方式不公平

  在2003年的省属项目中因违规被扣去20分的海虹公司在同一份《申诉》中认为,今年中介选举采用评分制,但评分方式不够公开。有的中介公司也存在违法违规的问题,但却因通报制度的不健全而未受到任何处罚;扣分权重太大。中介机构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各评分项得分的差距很小,扣分权重如此之大,等于“一票否决”。

  海虹认为,公开评分标准是任何一次公平选举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评分标准不公开和评分设置不公正,就无法谈论“公开评选代理机构”的公正性。报道缘起

  今年5月13日,本报独家披露了13家协会联名上书国务院请求终止药品招标的消息。5月25日,一位行业资深人士特意致电本报记者称,国务院纠风办和卫生部计划司有关负责人紧急约见13行业协会及相关人士协商。据称官方在开会前就定下调子,即不取消招标而只谈规范的问题,这招致行业协会的不满。由于分歧太大,谈判陷入僵局。

  就在业内对医药招标制表达不满的背景下,6月初,广东省正式宣布实行最大规模的医药联合招标,并公布了多项改革方案。

  方案牵一发而动全身,陷于利益圈中的医院、医疗中介、销售方失去了原有游戏规则的庇护,有的施展各种手段尽力利用新规则的空子,有的感到利益受损颇有怨言。记者在长时间艰苦采访的基础上,试着揭开这铁幕后的种种交易,以最大限度地勾勒出消费者在利益角斗场中是如何被牺牲的,应如何保护他们的切身利益。

  竞标单位投诉无门 监督小组遇到问题也抓瞎

  6月28日,广东省2004年度首次医药招标将正式揭盅。据悉,这次中央、省属驻穗36家(含中山大学6家)医疗机构招标队伍阵容庞大,包括36家医院正副院长组成的领导工作小组、省人民医院等9家医院药房部主任组成的工作小组和包括省卫生厅、省纠风办等在内的9家政府机构组成的监督小组。

  但庞大的招标阵容形同虚设。本月初,监督小组一位内部成员B先生向新快报记者投诉称,这种组织架构表面看起来严谨,但因为没有具体的负责人处理问题,很多参标者投诉无门。这样的松散组织架构成了今年招标“软肋”,“公平、公正、透明”难以落实。

  领导小组难“领导”

  B先生称,由于近来媒体对招标和种种弊端“炮轰”者多,为了“兴利除弊”,今年广东省对招标工作的改革步子很大,如大幅降低中介费、首次对中标药价实行“顺加作价法”等;还特意发布《中央、省属驻穗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规定了三个工作小组的职责。其中领导小组负责将招标采购工作规范化,并接受监督小组的监督;工作小组接受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的监督,组织招标工作全过程。

  但B先生表示,由庞大医疗机构成员组成的小组表面看起来分工严谨,各司其责,事实上各小组并没实现相互制约和监督,如工作小组无实权,领导小组说是接受监督小组的监督,实质上并没有实实在在的主管部门和主管人员,而且领导小组的成员不是院长就是副院长,平常工作都很忙而且是“兼职”招标,各小组之间又没有一个专门的办公室也无专人进行相互协调,小组开不开会没人管,反映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没人拍板,这样的组织架构作用可想而知。

  监督小组难“监督”

  《方案》还规定监督小组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行全程监督;派人列席相关会议;监督开标、评标、定标过程及招标后续的采购活动;纠正招标采购工作中不符合规定的行为。

  但B先生向记者透露,由于组织架购处于瘫痪状态,连监督小组也不知道该找什么机构反映问题。据记者了解,监督小组有来自9个部门的18个成员,10天前他们将几家医院反映的问题集中起来后,发现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迈出去。如果像以往一样直接向广东省卫生厅监察室或规财处反映,“名不正言不顺”,毕竟现在成立了由9个政府部门组成的监督机构。诸如此类的实际操作困难很多。

  而投标者称投诉无门。参加今年中介竞标的广东海虹药通因违规被重罚导致落标,因找不到投诉渠道,只得在今年4月1日召开的“纠风会议”上到处向与会各方派发材料。该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相关通报制度本身并不完善,如出现哪一级性质不同、程度不同的问题,应受到哪一级主管部门的何种处理,都无明确规定。

  B先生也举例称,中介机构深圳天驰公司在参与中介竞标时曾承诺,招标代理服务费将在省物价部门规定的比去年降15%的基础上,再降40%,但天驰中标后服务费仍按广东省规定的收费标准收取,B先生感到惊愕,到处向其它监督小组成员询问,近十天过去了他也没有得到各方确切答复。

  在B先生的指引下,6月14日记者试着进入广东省医药招标网,发现网上公布的“黑名单公布”为空;记者又试着在“网上投诉”中输入“专家名单涉嫌泄密”(部分医药公司向本报记者的投诉内容)的投诉内容和电话号码、电子邮箱,但直至今天发稿时为止,记者并没有收到任何方面的回应。

  部分药品中标价比医院进货价还高

  不少患者有这样的感觉:媒体频频报道降低药价的消息,但“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每次去医院药费还是奇高。为什么群众没有明显感受到药品降价的好处?平价药店为什么能有40%的降价空间?独家产品、垄断药品的价格为什么居高不下?企业自主定价药品价格为什么大幅度上涨?不少专家认为“源头虚高”才是要害,将矛头直指各级物价部门。

  广东省物价部门今年就在国内首推统一招标平台和招标细则,力图从多年来矛盾尖锐的药品价格成本控制、中标药品的价格管理以及招标过程等方面出重手,以纠正药品价值分配的严重背离。

  成本价:聘第三方审核

  今年4月1日,广东省物价局副局长林林在纠风工作会议上指出,2002年,广东对262种政府定价药品平均降价23%,降价金额达3.65亿元,2003年又有576种药品平均降价15%,降价金额约3.2亿元,降幅力度不可谓不大,但老百姓反而感到近年药价有不降反升的趋势。

  他表示,药价虚高主要是成本虚高,而目前定价主要依据药品的市场购销价格,按照规定的流通差率,通过专家论证后制定最高零售价,缺少一套科学有效的定价机制和成本核查机制。

  近期广东在成本审核方面的举措是:首先,通过建立药品成本价格数据库,约束成本构成项目和标准。目前省物价局正在不断地汇总各类药品的成本明细项目数据,逐步建立全省的药品平均制造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利润率水平等基础数据,逐步找出全省药品平均成本费用水平。其次,借助第三人力量审核成本。针对外界质疑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从今年开始,广东拟逐步将药品成本的审核工作交成本调查队或社会上的会计、审计事务所去做;最后,成本审核成为药品定价的必然程序。广东省决定今年凡是需要调高价格或属独家产品的,在通过成本审核程序后才能进行调定价。

  本地对策:广东省还将出台一系列措施将药品定价透明化,如建立定期审价制度、建立审价委员会制度;完善专家公开审议药品价格制度,通过听证会等方式增加定价透明度;建立政府定价价格举报制度,对政府定价行为进行监管。

  招标价:比招标前还高

  林林还对目前广东药品招标中价格方面的弊端作了披露。

  一是现行中标药品作价办法不合理。目前药品价值分配严重背离,使医药企业竞争加剧。招标后医院的药品价格进销差率已扩大到40%以上,使已经错位的工、商、卫利益分配关系再一次向医疗机构倾斜,招标后价格下降不明显。

  二是招投标药品价格监督不到位。如价格分计算公式和计分办法要在招标文件中公开,最后评分结果必须公开进行确认等要求,很多中介公司都没有做到;招标药品价格审核不到位,一些地方物价部门至今仍未介入药品招标采购的价格审核工作,或不审核,由中介机构包办的情况仍存在,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三是招投标过程中药品价格行为不规范。如价格竞争不充分,表现在议标品种所占比例有上升趋势,有的地方议标品种达到60%以上,个别品种出现了价格反弹,中标价比医院原进货价格还高,进口药、专利药、原研制的中标药品价格降幅不明显;招标药品价格评分的计算标准和最终结果大多数未能公布于众,难做到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的监督;中标药品执行情况不到位,如个别中标药品价格难以为继、签的合同不履行、没有暴利的药品供货不及时等。

  本地对策:一是广东首次实行“顺加作价法”,即今年中标药品的临时价格作价办法将由现行的按中标顺加15%的差价部分四六分成,改为按中标价分档次顺加不超过省规定的最高差别差率作价,进销差率总水平控制在27%以下,分四个档次,相关文件很快将下发各相关部门和企业。二是规定药品质量和价格要素的权重和得分比例(比重比以前加大),以防止评标中标价格得分暗箱操作。三是推行价格公示制度和市场监测制度,属政府定价的医药价格将向社会公示,接受广泛监督。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医药招标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小浪底库区游船沉没
韦尔奇对话中国企业家
大学生卷入非法传销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2004世界难民日:回家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京华时报摄影专栏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