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新浪财经--行业专题--石油业 > 正文
 
国际投行论油价走向 这又是一个中国故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3日 07:56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何华峰 香港报道

  用中国的眼睛,透视石油价格变幻之风云,会是一个怎样的新世界?

  油价在20年来的高位运行。6月2日,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原油期货以42.38美元/桶,创下NYMEX原油期货从1983年3月30日开始交易以来的记录,超过半个月前的5月17日,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已到期的NYMEX6月原油期货刚创下41.85美元的历史记录。

  油价超过40美元,这让人联想起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担心噩梦重演。不久前出版的英国《经济学人》将油价高企列为全球经济面临的三大威胁之一。另外两个是,美国可能加息、中国经济可能放慢。

  这几日油价已回落至40美元之内,但依然高位运行。6月17日,NYMEX原油期货价为每桶37.32美元。

  油价高企,至少有三个问题与中国直接相关:中国是否推高油价?油价是否影响中国?中国怎么应对?

  《21世纪经济报道》邀请四位国际投资银行的经济师讨论这些问题。他们分别是瑞银集团亚洲首席经济师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花旗集团中国经济师黄益平,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首席经济师陶冬,和摩根士丹利亚洲首席经济师谢国忠。其中,谢国忠的话,是引述他最近一篇文章的内容,其它三位都是直接采访。

  四位经济师都认为,若看基本面,在较长时间内,油价应会回落。

  谢国忠的一个观点惹人关注,中国是推动本轮油价上涨的基本力量。“我相信,油价正在经历由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推动的第一个周期。”但其它经济师却持商榷态度。

  油向何方?

  《21世纪》:未来油价会走向何方?

  安德森:我们预计油价会下跌。今年下半年的平均油价,在30-35美元/桶区间的可能性,高于在35-40美元/桶,比如32-33美元左右。明年平均油价可能会低于30美元以下。

  黄益平:我们花旗预测,今年的油价平均是每桶38美元,明年28美元,后年回到24美元。我们认为,油价中投机的成份大约是10美元。但油价对长远不会有太大影响,所以花旗原先预测两年后是油价是每桶24美元,现在还没有什么变化。

  陶冬:我们公司的石油分析师估计,今年的平均油价是33.3美元,明年则是30美元以下。但我也意识到,有太多的因素可以把分析师对油价的预测全盘推翻。

  过去50年,如果把所有分析员的预测加总,算出平均,再比较实际的油价,其准确率,与闭着眼睛扔飞镖差不多。

  油价受太多因素影响。多数人从产能、全球的经济周期、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内幕新闻等方面研究油价,实际上,影响油价的因素比这要复杂得多。

  我只看到一些大的趋势:生产量的情况会好一些,全球经济增长的高峰可能已过去。但还是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比如沙特阿拉伯再出点事,沙特的油田几乎没有保安,很容易出事。

  谢国忠:我相信,到2004年底,油价靠向25美元/桶的中间值。中国需求激增,推动油价高企。2004年下半年,中国电力最短缺之时将过,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可能明显失速。2005年,随着中国的投机性的石油库存,因价格下跌甩卖,油价可能急速下跌,并低于25美元/桶的平均值。

  《21世纪》:此前油价为什么会超过40美元?

  安德森:很多原因,主要是三个:供给方面,有不少令人担忧的地方,如中东,委内瑞拉的局势,都让人担心供给趋紧;需求方面,则非常强劲,中国、日本、美国都上升,还有石油储备的购买;投机方面,比平时多得多,很多对冲基金参与。这些都推动油价在过去几个月高涨。我们估计,在油价上涨中,投机大约是10美元左右。

  但是未来,中国、日本和美国的需求会缓和一些。供给方面的忧虑和投机因素都可能,这就是油价会走低的逻辑。

  100个分析师中,99个会告诉你,长期来看,40美元的油价远远高于成本,所以,未来2-3年,油价的趋势是清晰的,麻烦是没有人知道油价会在何时下降。如果有人告诉你油价会怎么走,这是不可能的,油价波动非常大,在未来的6个月,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

  黄益平:有多方面的原因,供给方面,有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控制,个别国家安全有问题;而需求方面,是对中国的预期的很大的变化。现在中国每天消费的油上升很快,这可能是很多人担心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陶冬:最近几年,对冲基金盛行,投资以外的投机因素明显增加,加剧了油价波动。

  《21世纪》:此次油价高企,与1970年代末的石油危机,有何不同?

  安德森:首先,现在的油价比当时要便宜得多。1970年代后期的油价,名义上与现在差不多,但除去通胀因素后,实际的油价,比现在贵多了。其次,油价的涨幅也不同。过去2-3年,油价涨了35%-40%,而在石油危机时期,十年间油价涨了整整10倍。所以,石油危机时代的情况糟多了。

  油价上涨的中国角色

  《21世纪》:在这轮油价上涨中,中国的角色是什么?

  安德森:这轮油价上涨中,主要不是因为中国。在石油市场,中国是重要选手,但还不是举足轻重。

  在石油的增加的需求中,中国占约20%-25%。而需求只是影响油价的三个因素之一。油价是中国、日本和美国的需求,供给因素,大量对冲基金投机,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金属市场则完全不同,它比石油市场小得多。你看钢铁,几乎所有的增量都是因为中国的需求。

  投机非常盛行,当然有些是针对中国的需求的投机。但我们与对冲基金经理交谈,它们真正赌的是,中东或其它产油地出现突发性的事件,影响石油供给。

  黄益平:原材料价格上涨很大,都说受中国影响。与铜铝等相比,油受中国因素影响还是小。

  石油的具体数字我不清楚。但从总量上,(中国)占国际的比重还是比较小的。肯定比钢铁、水泥和氧化铝要低。但从增量来看,中国占的比重相当大。

  中国每天大约消费600万桶油,如果中国能源消费方式不变的话,速度会直线上升。但占世界的比重还不是很大,全世界每天消费8000万桶,中国占10%不到。

  谢国忠:中国需求激增,推动油价高企。1987-1997年,中国石油用量的新增部分,占了全球的18%。而1999年以来,这一比重升至超过一半。

  比起1990年代,中国目前的石油用量增加速度是其三倍。在1990年代,全球每年石油用量增加100万桶,但现在中国的石油用量每年也增加100万桶。我相信,这是石油正在经历受中国固定投资推动的第一个周期。

  应对高油价

  《21世纪》:油价高企对中国有哪些影响?

  安德森:如果油价在目前高位持续12-24个月,对于大的,有一定自给能力的国家,如中国,或者石油持平或出口国,如印度和马来西亚,会减少GDP 0.33%。对于石油净进口国或能源密集型国家,如菲律宾、泰国和韩国,会减少GDP的0.66%。

  黄益平:还不是很明显。中国的油价与国际市场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政府每隔一定时间,随着国际油价的变动,调整国内的油价,应该是滞后型的钉住制。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我们做过一个简单的测算,石油价格上升是短期和长期两个条件,影响很不同。如果石油价格上升是短期的,油价比我们原先预期的高10美元,中国GDP受到的影响是,到今年底,增速会下降0.4%;如果是长期的,这个影响会更大,比如是5年,一两年后,会达到1个百分点。我们总体判断,油价高企是短期的,石油价格对中国经济有影响,但总体不是那么大。实际经济影响是可以管理的。

  能源的消费与GDP增长的关系密切,这是趋势。用油量最终还是与汽车数量挂钩,所以今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很重要,如果今后汽车业还像现在一样增长,油的需求可能还会直线上升。但是,中国用油的技术还差一点,节约能源的潜力还是比较大的。另外,还要看不同能源的比例,现在中国基本还是以煤炭为主,60%左右,短期内也不会改变。石油现在占15%-18%左右。今天的能源消费结构,从现在政策来看,可能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但在能源消费中,油的比重会逐步扩大,这是比较确定的。

  陶冬:油价对一个经济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渠道。第一是国际收支,第二是通货膨胀,第三是消费能力。

  对中国来讲,三个方面都有影响,但实际的影响都不是很大。

  国际收支方面,4个月前,中国已经出现贸易逆差,5月会反弹一点,但从大量顺差转向逆差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中间很大一块,就是因为石油需求上升和石油价格上涨。除了需求上升,中国还有加强石油储备的问题,油价高企,肯定会对国际收支带来直接影响。我们估计,油价每涨1美元,中国全年需为进口石油多支付10亿-15亿美元,数字不小。但以中国目前的出口能力、贸易收支,及外汇储备,我们只能说,有影响,但不至于制造一个危机。

  对于一些小国,如泰国,菲律宾,这可能会成为一个相当大的问题,特别是菲律宾,多10亿美元,少10亿,可能是个生与死的问题。但中国不是很缺钱。

  通货膨胀方面,国内在4月份提了一下油价,效果已体现在4、5月份的统计资料中,而汽油价格在中国的CPI中占极小的比重。还是那句话,有影响,但影响不是很大。不会是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草,加不加息不会取决于油价。

  对消费可能会有影响,油价涨了后,买油花的钱多了,其它产品的消费就会减少。在美国,全民开车,我们估计,油价每加0.15美元,消费者要多付300亿美元。如果涨个0.3,就会全部抵消布什总统今年退税带来的好处。可是,对中国的消费者的影响,不及美国的1/20,一是车少,二是油价不会涨这么多。

  上述三个方面,对中国都是有影响,但不是极其重要的影响。投资过热、宏观调控的影响远大得多。当然,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21世纪》:油价影响全球,再来影响中国出口,这个间接影响有多大?

  陶冬:油价高企对中国最大的挑战,是间接影响。油价影响到美国的需求,影响其它亚洲国家的贸易顺逆差,导致全球加息周转的加快,这对中国出口所能带来的影响,会比直接影响大的多。

  《21世纪》:油价高企对其它亚洲国家有哪些影响?

  陶冬:油价上涨,对菲律宾很可能是沉重一击,因为菲律宾贸易逆差相当大,国际收支会更加恶化。

  对泰国的影响可能也比较大,因为泰国对石油进口依赖大,而且内部需求本已强劲,通胀压力会进一步大增。

  《21世纪》:油价高企与美联储加息有何关系?

  安德森:在几乎所有的大经济体,整个通胀都上升得很快。美联储加息,主要不是看整体通货膨胀?Headline Inflation?,而是看除却食品和燃料之外的核心通货膨胀(Core Inflation)。至少央行,无论是中国的,还是香港地区,都尽力去除一些周期性的因素商品价格,从基本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我们叫核心通胀。

  但显然,你不能完全撇清楚,所以还是有一些影响,对通胀,对通常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所以美联储在担心这些商品的价格,但他们在美国考虑利率的时候,会分开这些因素。

  黄益平:并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油价上升对多数经济不是正面的影响,一方面经济会放缓,一方面通货膨胀速度会加快,所以,对美国来说,如果石油价格上升,会推动CPI指数(消费价格指数)上升,可能会促使美联储加快加息步伐,或增加加息幅度。中国可能也是这样,大家最担心CPI,如果油价推高CPI,就会加快中央银行加息的步伐。

  陶冬:美联储加息,确实主要不是看整体通胀,而是看核心通胀。但是,整体与核心通胀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美国加息的最大动力,还在就业市场,因为它的CPI(消费价格指数)中,工资上涨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油价涨了后,发电成本会涨,老百姓开车成本跟着涨,最终会反映到工资上涨,租金上涨。只是中间有个时滞。所以油价高企,肯定会带来通胀压力,不管是核心通胀,还是整体通胀。

  中国如何绸缪?

  《21世纪》:中国越来越融入全球经济,如何应对油价的波动?

  黄益平:短期来看,很难有好的措施。最主要是建石油储备,但这也不能解决高成本的问题,只能解决石油安全的问题。就像美国,它有石油储备,但石油价格上涨,它的成本还是会提高,所以,并不能完全解决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但起码可以避免,我们国家在石油价格往上走时,反而尽量多地去进口。这特别不合算。

  另外,随着石油市场风险越来越高,而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如果还没有战略储备,可能风险就会比较大。但我想不出,作为单个国家,还有更好的去处理市场不稳的措施。现在中国的石油进口依赖度大约是1/3,很多人预测,15年后,会达到60%。

  中国现在注重外交,巩固石油供应基地。这很重要,但这也不能改变石油价格的问题。你可以保证有产品供给,但如果国际市场价格上升2美元,它肯定也得上升2美元。

  陶冬:我想这(油价高企)对中国是个触动,是个好事。今天的中国已不同于十年前,对外依存度已大大增强。在国际政治风云多变的大背景下,加强石油储备是理所当然要做的,而且中国现在有这个经济实力。不过,现在油价很高,时机值得商榷。

  谢国忠:中国的能源需求将随经济周期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强劲向上。我相信,除非中国对能源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否则,到2014年,石油消费会从今年的700万桶,增加一倍,至1400万桶。由于沙特阿拉伯增产石油的空间有限,10年后,油价很可能超过80美元/桶。那时,中国可能每年不得不花3000亿美元去进口石油及相关产品。这会拖累中国经济。

  中国必须要么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要么找到石油的替代品。核能可能是一个选择。但如果真选择核能,中国必须立即行动,因为建一个核能工业需要10年光阴。

  还有一种选择,是限制汽车工业,按目前的趋势,到2014年,中国汽车数量可能会是现在的三倍。除非中国作出限制,否则会为时太晚。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油价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第三轮六方会谈
大学生非法传销
英语四级考题泄露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伊征兵中心遭袭击
2004世界难民日
2004欧锦赛 2004温网
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